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93篇 |
免费 | 137篇 |
国内免费 | 24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75篇 |
农学 | 218篇 |
基础科学 | 38篇 |
465篇 | |
综合类 | 976篇 |
农作物 | 206篇 |
水产渔业 | 61篇 |
畜牧兽医 | 367篇 |
园艺 | 99篇 |
植物保护 | 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2篇 |
2023年 | 126篇 |
2022年 | 173篇 |
2021年 | 161篇 |
2020年 | 109篇 |
2019年 | 117篇 |
2018年 | 69篇 |
2017年 | 95篇 |
2016年 | 102篇 |
2015年 | 112篇 |
2014年 | 105篇 |
2013年 | 78篇 |
2012年 | 122篇 |
2011年 | 104篇 |
2010年 | 102篇 |
2009年 | 113篇 |
2008年 | 160篇 |
2007年 | 101篇 |
2006年 | 86篇 |
2005年 | 74篇 |
2004年 | 57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44篇 |
2001年 | 42篇 |
2000年 | 43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子粒蛋白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农250、丰禾10子粒清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东农250 NO处理灌浆初期略有升高),四单19吐丝后7-21天略有增加而后下降;子粒球蛋白含量,东农250呈下降趋势(吐丝后7—21天略有升高);四单19、丰禾10则先升高再降低而后略有升高再迅速降低;子粒醇溶蛋白含量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不同品种间醇溶蛋白含量存在差异;子粒谷蛋白含量不断升高(东农250、四单19吐丝后21-28天略有降低),不同品种春玉米谷蛋白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验筛选,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卡那霉素可性粉盐酸多西环素含量,采用微生物效价测定法测定复方卡那霉素可溶性粉卡那霉素的含量,回收率分别为98.3%和98.4%,相关系数达到0.9993。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3.
气测录井过程中经常出现气测全烃值小于烃组分值之和的现象,常常引起业主的疑问和录井人员的不解。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对消除业主的疑惑和提高录井人员的资料应用水平具有指导意义。气测录井过程中,气测全烃值与烃组分值之和的关系主要呈现下列三种情况:一是气测全烃值大于烃组分值之和;二是气测全烃值与烃组分值之和相当;三是气测全烃值小于烃组分值之和。通常人们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明晰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库特征,以期为平原沙土区土壤碳库的提高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江苏省平原沙土区丰县16年生杨树纯林、柳树纯林、杨柳混交林3种林分类型及相邻的撂荒地(对照)为对象,测定0~20、20~40、40~60、60~80、80~100 cm等5个土壤层次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和土壤酶活性,计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并对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和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3种林分类型及对照各土层有机碳含量和储量范围分别为1.03~5.88 g·kg−1和3.53~17.55 t·hm−2。与对照相比,0~100 cm土层,3种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45.2%~82.2%。杨树纯林0~10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分别是柳树纯林、杨柳混交林和对照的1.23、1.24、1.83倍。(2)与对照相比,0~100 cm土层,3种林分类型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提高了28.6%~48.0%、6.8%~9.7%和21.6%~33.4%。3种林分类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显著高于100%(P<0.05)。(3)林分类型显著影响土壤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P<0.05),杨柳混交林0~100 cm土层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杨树纯林和对照(P<0.05)。(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受多酚氧化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影响,有机碳含量和储量、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受蔗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影响,微生物生物量碳受蔗糖酶活性显著影响。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碳氮比和细根生物量是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平原沙土区营造人工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和有机碳库稳定性,杨树纯林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6.
大豆浓缩蛋白在仔猪饲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浓缩蛋白(soybean protein concentrates,SPC)是以大豆为原料,经过粉碎、去皮、浸提、分离、洗涤、干燥等加工工艺,去除大豆中的油脂、低分子可溶性非蛋白组分(主要是可溶性糖、灰分、醇溶蛋白和各种气味物质等)后所得到的大豆深加工产品。蛋白质含量高,食品级SPC一般不低于70%(干物质基础),故又称70%蛋白粉。由于消除了寡聚糖类胀气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和皂甙等抗营养因子,营养素消化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改善了产品风味和品质。从NRC(1998)的数据来看,其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甚至普遍高于脱脂奶粉和血浆蛋白粉(见表1)… 相似文献
7.
纳米氧化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腹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研究纳米氧化锌(Nano-ZnO)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腹泻率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探寻较低剂量纳米氧化锌替代高锌的可行性.将135头23日龄断奶仔猪按照体重相近、遗传基础相似的原则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头,用纳米氧化锌和高剂量氧化锌(ZnO)进行饲养对比试验,试验期24 d.其中第1组为处理1组(0 mg/kg),第2,3,4组分别为200,400,600 mg/kg纳米氧化锌组,第5组为高锌组(3000 mg/kg ZnO).结果表明较处理1组(0 mg/kg)而言,无论是纳米氧化锌(200,400,600 mg/kg)还是高锌组(3000 mg/kg ZnO)均可极显著提高日增重(ADG)(P<0.01);400 mg/kg纳米氧化锌组与高锌组(3000 mg/kg ZnO)在日增重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400 mg/kg纳米氧化锌降低腹泻率效果最好,较对照组(0 mg/kg)腹泻率降低49.1%,达到极显著性差异(P<0.01),较高锌组(3000 mg/kg ZnO)腹泻率降低21.6%,达到极显著性差异(P<0.01).根据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料肉比(F/G)、腹泻率等指标综合得出,第3组(400 mg/kg Nano-ZnO)可以达到甚至超过第5组高锌组(3000 mg/kg ZnO)效果. 相似文献
8.
9.
中药复方多糖及其均一组分对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从自拟中药复方免疫增强剂中提取的复方多糖及其均一组分对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4日龄健康雏鸡660只随机分为12组,每组55只。分别于15、16、17日龄口服黄芪多糖 环磷酰胺、复方多糖 环磷酰胺、GCPS-1-A-Ⅰ(多糖均一组分Ⅰ) 环磷酰胺、GCPS-2-A-Ⅱ(多糖均一组分Ⅱ) 环磷酰胺、GCPS-3-A-Ⅲ(多糖均一组分Ⅲ) 环磷酰胺、黄芪多糖、复方多糖、GCPS-1-A-Ⅰ、GCPS-2-A-Ⅱ、GCPS-3-A-Ⅲ、生理盐水、肌注环磷酰胺。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7 d、14 d、21 d、28 d、35 d、42 d采血,测定红细胞数量;分别在NDⅣ系疫苗首免后7、14、21 d,二免后7、14、21 d采血、分离血清,测定ND-H I抗体效价。结果:中药复方多糖及其均一组分可使雏鸡红细胞数量、首免和二免后ND-H I抗体效价明显升高,其中以GCPS-2-A-Ⅱ组效果最佳;环磷酰胺可使上述指标明显下降,中药多糖能使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逆转至正常水平,复方多糖 环磷酰胺组、GCPS-2-A-Ⅱ 环磷酰胺组、GCPS-1-A-Ⅰ组、GCPS-3-A-Ⅲ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复方多糖组、GCPS-2-A-Ⅱ组与黄芪多糖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中药复方多糖均一组分具有很好的免疫增强作用,但是其纯度与免疫增强效果不成正比。 相似文献
10.
三叶草(Trifolium)混播草地群落持久性研究对喀斯特草地建设与石漠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在威宁灼圃示范牧场开展的由白三叶(T. repens)、红三叶(T. pratense)、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紫羊茅(Festuca rubra),分别加上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黑穗画眉草(Eragrostis nigra)、鹅冠草(Elymus kamoji)组成4个5组分混播草地,在绵羊适度放牧下测定牧前、牧后草地现存量,连续进行20年持久性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及组合×利用时间的交互作用对所有混播组合影响极显著,而组合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其动态变化与年降水量的动态变化之间无显著的对应关系,但同物种在各混播群落中的生产力和稳定性差异明显,说明各组分之间存在显著的生态位互补和竞争共存关系。各物种中生产力与稳定持久性最好的是紫羊茅和白三叶,其次是多年生黑麦草和鸭茅,最差的是无芒雀麦和鹅冠草;而在草地建植初期表现最好的是多年生黑麦草和红三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