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78篇
林业   6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篇
  4篇
综合类   195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464篇
畜牧兽医   26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研究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并初步阐明其生态学机理,以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为养殖品种,设置高、低两个养殖密度(300、200 ind./m2),采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评价了系统中6个试验分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各试验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5种、无节幼体1类,其中轮虫14种、枝角类8种、桡足类3种,分别占总种数的56%、32%、12%;种类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依次均表现为进水区、净化区、循环区、循回区>低密度养殖区>高密度养殖区>排水区;枝角类、桡足类、轮虫丰度依次表现为进水区、净化区、循环区、循回区>排水区>低密度养殖区>高密度养殖区;枝角类、桡足类比例表现为养殖区低于其他各区,而轮虫类比例则相反,表现为养殖区高于其他各区。研究表明:鱼类对浮游动物进行了摄食,且相对于轮虫而言,枝角类和桡足类等较大型浮游动物更易于被鱼类摄食;从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的水质状况看,排水区处于中度污染状态,养殖区处于轻度污染状态,其余各区处于清洁状态;除排水区外,其余各试验分区均水质较好,系统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2.
随着无公害健康渔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光合细菌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微生态制剂,在净化水质、防治疾病和促生长方面效果显著,同时,也可作为鱼、虾、贝的饵料、饵料添加剂及浮游动物饵料。深受广大生产者喜爱。为了方便生产,笔者现把其培养技术简介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鱼苗培育过程中使用微生态营养素和传统养殖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测定养殖环境中的浮游生物种类、数量和生物量以及透明度等理化因子,研究微生态营养素在苗种培育中的使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微生态营养素能有效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施放微生态营养素的水体中鱼类喜食且易消化的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总生物量提高了20%~58%,水体透明度降低了30%~52%,培育出来的苗种,较常规培育的个体更大、成活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初步研究了在养殖池塘中施用天辰渔肥对水体浮游动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固态渔肥和液态渔肥的施用,试验池中的原生动物和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的数量都有较大的增长;②施用固态渔肥和液态渔肥都能够促进水体中的浮游动物的增长,不同的是施用固态渔肥后,产生的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在经过一个高峰后有个回落的过程,而施用液态渔肥后效果产生得比较慢,但是持续时间比较长.由此可见,固态渔肥见效快,持续时间短;液态渔肥见效慢,持续时间长;③施用渔肥后养殖池塘里浮游动物总量大幅增加,从而丰富了池塘中的饵料.说明渔肥的施用,能够有效的调整养殖池塘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增加水体的鱼产力.  相似文献   
5.
1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绝大多数是个体微小的单细胞动物,体长一般在30~300微米之间,身体没有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分发,但在有消化、呼吸、排泄、生殖、感应等生理功能,并在细胞内形成了这些功能的类器官(细胞器)。原生动物主要以固态有机物为食,食物包括细菌、藻类、有机质碎屑、其他原生动物。在条件良好时原生动物以细胞分裂的方法来迅速增加群体数量,而在环境恶劣时行有性生殖,形成孢体。  相似文献   
6.
1鲤鱼鲤鱼体呈纺锤形,稍侧扁,背部略突,腹面较扁平。吻部有须两对,体色青黄,也有红色和黑褐色的品种。鲤鱼性温顺,生活在水体下层,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在水温15~30℃范围内均能很好地生长。当水体中的溶氧下降到0.5毫克/升,也不会窒息死亡。鲤鱼是杂食性鱼类,在鱼苗、鱼种阶段主要吃浮  相似文献   
7.
2013年9月~2014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对红格尔水库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监测.经过秋、冬、春、夏4次调查监测,初步摸清了水库的水质和浮游生物现状,获得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了对红格尔水库渔业开发利用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般情况下每亩稻田养鱼能生产鱼种或成鱼20—40kg,还可以促进水稻增产。因为鱼在稻田中能活水松土,吃掉杂草、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部分害虫,直接或间接起到增施肥料的作用。1养鱼稻田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三峡水库典型支流小江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种群摄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9年1~12月逐月对太湖新银鱼与浮游动物样品进行采集并分析太湖新银鱼胃含物组成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太湖新银鱼的饵料生物主要为桡足类(相对重要指数百分比(IRI%)=79.97%),其次为枝角类(IRI%=18.86%),轮虫占比较少(IRI%=0.001%)。(2)3至6月(太湖新银鱼春群繁殖期)太湖新银鱼生物量迅速上升,并在5、6月维持较高水平的生物量,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呈现小型化趋势,生物量由28.93 mg/L下降至1.13 mg/L;密度由21173.39 ind./L增加至26808.23 ind./L。7月小江禁捕结束,太湖新银鱼生物量开始急剧下降,小江浮游动物中桡足类和枝角类的密度与生物量迅速升高,于8月(密度为151.98 ind./L;生物量为3.39 mg/L)达到全年最高。(3)在太湖新银鱼生物量较高的时期,由于太湖新银鱼对于枝角类和桡足类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导致水体中枝角类和桡足类生物量占比(17%~58%)显著低于其它时期(P<0.05)。由此认为,太湖新银鱼生物量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太湖新银鱼种群摄食的下行效应可能是小江浮游动物生物量下降及群落结构小型化的关键原因。明晰太湖新银鱼种群生长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关系可为小江水华暴发的控制与水生态健康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郭从霞 《齐鲁渔业》2007,24(9):25-26
白斑狗鱼分类学上隶属鲑形目、狗鱼亚目、狗鱼科、狗鱼属。白斑狗鱼自然条件下生活于寒冷地带的河川、湖泊中,适温0~30℃,最适生长温度20~23℃,幼苗阶段以轮虫、小型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为食,稍大即捕食其他鱼类。饵料不足时会自相残食,为大型凶猛肉食性鱼类,原产于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该鱼呈金黄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