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3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183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49篇
  258篇
综合类   332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97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佰炼  高扬  彭韬  颜雄 《土壤学报》2021,(6):1472-1485
浅层岩溶裂隙(SKF)为植物提供生长空间、水分和养分,是石漠化地区的重要生境类型。以矩形和漏斗形SKF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干、湿筛分法和Le Bissonnais法,分析了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和破坏机理,测定了团聚体中土壤有机质(SOM)、碱解氮(AHN)和有效磷(AP)的含量。结果表明:SKF剖面粒径>0.25 mm的团聚体均超过90%,PAD值范围为0.01%~4.75%。干、湿筛作用下,MWD值变化范围分别为4.63~7.69 mm和1.33~4.24 mm,团聚体分形维数D范围分别为1.57~2.18和1.55~2.15。SKF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随剖面深度加深而降低,矩形SKF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要强于漏斗形SKF,快速湿润产生的消散作用是造成团聚体破碎的主要机制。团聚体破坏率(PAD)、团聚体分形维数(D)和平均重量直径(MWD)这三类指标均表明,SKF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通透性均较好。SKF剖面30 cm以下土层,团聚体SOM、AHN和AP含量相较0~20 cm土层大幅下降,含量范围分别为(13.27±0.94)~(37.53±3.47)g·kg–1<...  相似文献   
2.
石漠公园建设是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内容的具体落实与体现,是探索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广西宾阳八仙岩国家石漠公园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将公园划分为生态保育区、宣教展示区、体验区和管理服务区四大功能区,以期将公园建设成我国岩溶地区"生态美、百姓富"的示范区。  相似文献   
3.
滴灌施肥技术在桂西南岩溶山区火龙果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桂西南岩溶生态重建示范区火龙果进行滴灌施肥试验,分析其产量、效益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应用滴灌施肥技术可明显提高火龙果产量,减少化肥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品质。该技术投入成本不高,适合在石漠化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龙子祠泉是山西省19处岩溶大泉之一,也是山西省13个国家级饮用水水源地之一.为了更好地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文章对龙子祠水源地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对气候变化、人工开采、采煤等自然与人为活动对地下水水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水质进行了检测及成因分析,提出了加强水资源合理配置、增加岩溶地下水补给...  相似文献   
5.
岩溶地区岩溶水资源的脆弱性及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南岩溶地区岩溶水的脆弱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养殖业和榨菜加工业的发展,岩溶水环境遭到破坏,水中各项指标都在急剧恶化,特别是龙洞湾点,短短5个月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说明岩溶水是相当敏感和脆弱的,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6.
滇南岩溶山地4种人工林林下植物群落学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样地法比较了西南桦林(Betula alnoides forest)、马尖相思林(Acacia mangium forest)、山桂花林(Paramichelia baillonii forest)和高阿丁枫林(Ahingia excelsa forest)林下植物的群落学特征,并与次生林和山地雨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4个群落都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其次为地面芽植物;在高位芽植物中又都以小高位芽植物比例较高;4个群落的叶型谱以小型叶为主,光照生态类型谱以阳生种类为主,水分生态类型谱以中生种类占优势.生活型谱、叶型谱和水分生态类型谱都与热带山地雨林群落一致.从4种人工林林下植物的群落学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看,山桂花林的水热条件最好,物种多样性值和群落均匀度居4种人工林之首,其次是高阿丁枫林,说明其植物种类成分复杂,生境优越,群落破坏后恢复能力最强,最有利于向顶极演替发展.  相似文献   
7.
杨慧  张超  王妍 《绿色科技》2022,(4):10-15
基于会泽县2005、2011、2017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数据,探讨了该地区石漠化的时空演变特征,选取演变方向、规模、速率、频率等指标,定量分析了不同程度石漠化强度之间的内部转移特征,研究了近13年来该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区域、岩性等方面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从时间变化上看,无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变化是最明显的。石漠化的演变速率为:潜在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极重度石漠化>无石漠化。石漠化演变最频繁的是重度石漠化(2.43%/a),其次是潜在石漠化(2.4%/a),演变频率最慢的是极重度石漠化和无石漠化;(2)从空间上看,石漠化较严重的区域主要发生在田坝乡的金槽、李子箐、尹武,娜姑镇的炭山,矿山镇的格核米、河湾子等地。这些地区石漠化以带状分布为主,空间分布格局明显。  相似文献   
8.
岩溶槽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坡地产流产沙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岩溶槽谷区坡地产流产沙规律,为槽谷区坡面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重庆市北碚区中梁山岩溶槽谷区径流小区,探讨了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果园和竹林地)、降雨等级、降雨特征对坡地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径流小区坡地总产流量为:耕地(3534.64 L)>果园地(3150.60 L)>竹林地(2347.75 L)>林地(1957.41 L);径流系数(3.12%~5.70%)远低于非岩溶区(约20%);地表产沙量耕地(3.37 kg)>果园地(2.60 kg)>林地(1.60 kg)>竹林地(1.43 kg);②虽然暴雨占总降雨场次的1.53%,但产流量占年产量的42.28%,产沙量占年总产沙量的33.42%。中雨占年产流总量的16.61%,产沙量占年总产沙量的20.47%,但是由于中雨的降雨次数多,其造成的泥沙流失也不可忽视。③降雨量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坡面产流的影响最大,是坡面产流的主要影响因素。I30对耕地和果园产沙量的影响最大,降雨量对林地和果园产沙量的影响最大。[结论]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耕地的产流产沙量最大,果园次之。在坡度一定的条件下,不同等级的降雨是影响产流产沙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安排农事活动时,应尽量避开高强度降雨,减少严重侵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在GIS支持下,利用云南小江流域两期土地利用图形数据叠加分析,得到土地利用变化图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结果发现,1982—2003年全流域610.12km2的土地利用面积发生变化,占流域总面积的59%。土地利用的类型主要是由未利用地向耕地和林地以及林地向耕地的转化,流域综合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达2.95%。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基本构型由以大斑块为主体,散布型斑块镶嵌其中转变为以中等斑块为主体,散布型斑块镶嵌其中的构型;区域土地利用的斑块数由1014个增加到1889个,平均斑块面积由1.02km2/个减少到0.55km2/个;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指数中多样性指数增长4.14%,均匀度指数增长4.14%,破碎度指数增长84.6%,优势度指数降低1.6%;未利用地、林地的分离度分别增加114.58%和69.64%,而耕地的分离度减少45.86%;流域耕地、建设用地重心向东北方向偏移,而未利用地、林地重心向南东、南西方向偏移。引入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是流域耕地增加进而导致系列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人文驱动力,而生态环境保护等宏观政策是流域林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对泰安市岩溶水保护分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安地处北方石灰岩地区,是一个以岩溶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城市。近年来已有大面积岩溶水污染。根据其富水规律、目前岩溶水遭受污染的情况以及地质、水文地质的综合分析,对岩溶水进行了保护分区,并提出各级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