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8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61篇
农学   58篇
基础科学   42篇
  118篇
综合类   502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53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7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山东农业科学》2019,(8):100-106
利用1961—2015年山东省17个气象站点和山东省周边12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和该区域的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采用混合插值和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对山东省≥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10℃初日的空间分布呈现西部早,向东向北逐渐滞后的特征。≥10℃终日的空间分布呈现中部山区和胶东半岛高海拔地区早、南部地区和沿海地区晚的特征。≥10℃持续日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南部地区和济南西部及北部地区长、中部山区和胶东半岛高海拔地区短的特征。≥10℃活动积温的空间分布呈现西南地区高、中部山区和胶东半岛中北部低的特征。1961—2015年间,山东省17个气象站≥10℃初日均呈现提前趋势,17个气象站点平均气候倾向率为-1.38 d/10a;≥10℃终日,除烟台外,其余16个气象站点呈推迟趋势,17个气象站点平均气候倾向率为0.74 d/10a;17个气象站点≥10℃持续日数均呈增大趋势,其平均气候倾向率为2.12 d/10a;17个气象站≥10℃的活动积温均呈现增大趋势,17个站平均气候倾向率为63.10℃·d/10a。  相似文献   
2.
畜牧业生产结构是指不同畜种所占的比重。据 2 0 0 1年中国农业年鉴 2 0 0 0年我国主要牲畜存栏量 :肉牛 10 45 8.2万头 ,绵羊 13 10 9.5 4万头 ,山羊 14840 .0 5万头 ,猪 43 75 5 .12万头 ,鸡 36 2 5 0 1.2万只。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 ,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市场的导向作用 ,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化。1 禽蛋方面禽类具有生长快、成熟早 ,屠宰率高 ,繁殖力强 ,饲料转化率高 ,适应密集饲养等特点。肉用禽增质量快 ,肉禽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 ,38日龄时的肉仔鸡即可达到 2kg ,40日龄的肉仔鹅体质量可达到 3kg ,相当于初生质量的 …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河东地区主秋期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甘肃省河东地区55个站30a的主秋期降水量资料进行经验正交展开(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异常类型;以平凉站为例分析了主秋期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和周期性;将河东地区主秋期降水量分为8个气候片。分析表明,河东地区主秋期雨量变化规律较为一致,空间分布不均,具有南多北少和东西多中间少的特点;多雨中心和少雨中心的多年平均值相差近200mm;主秋期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或涝,并有9a左右的周期;20世纪40、60年代为相对多雨期,50、90年代为相对少雨期,70、80年代与平均值持平。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科技》2016,(17):182-185
利用焉耆盆地3个气象站1961—2014年的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测方法对年、季气温的变化趋势、突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4年来,焉耆盆地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以0.29、0.12、0.48℃/10年的倾向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以最低气温增温幅度最大;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以0.32、0.18、0.34、0.37℃/10年的倾向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温最明显,夏季最低;年、季平均气温最低都出现在1960年代,2001—2010年平均气温上升最明显,主要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增温;焉耆盆地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分别于1979年、1988年、1971年、1972年、1977年、1971年、1988年发生了突变性升高,突变后较突变前其平均气温分别升高了0.4、0.5、1.5、0.7、0.6、1.0、1.3℃。  相似文献   
5.
蔬菜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黑龙江省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设施蔬菜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本文以黑龙江省蔬菜批发价格数据为基础,分析蔬菜价格整体变化趋势,并对代表性蔬菜价格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2018—2021年蔬菜批发均价持续上涨,2021年批发均价为5.69元/kg,较2020年上涨9.59%。2021年蔬菜价格波动整体符合常年季节变化规律,但第四季度翘尾明显。黑龙江省蔬菜与粮食种植面积比、种植规范性和种植效益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较大发展空间。随着全省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和品牌战略的深入实施,黑龙江省蔬菜产业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初步形成,价格和档期优势为“北菜南运”提供了有利契机。在发挥地域优势的同时,可通过蔬菜设施设备的研发、新品种创新、生产模式改进、储存加工能力建设及专业人才培养等对策,推进黑龙江省蔬菜产业提档升级。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0—2014年宁德市9个观测站地温等观测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法和气候倾向估计等统计诊断方法,研究近35 a宁德市地温、气温变化特征及与早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月平均地温比月平均气温基本上要高1~4℃,其中上半年1—6月随着月份增大,月平均地温与月平均气温之差呈增大趋势;下半年7—12月随着月份增大,其温差则呈减小趋势。年和季平均地温的年际变化几乎都呈上升趋势。宁德早稻产量增减率与6月孕穗抽穗期的平均地温呈正相关,即孕穗抽穗期平均地温呈升温趋势,早稻产量有增产趋势,反之,有减产趋势。孕穗抽穗期平均地温变化对早稻产量预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庄亮  王玉  翁贤东 《农业与技术》2014,(1):169-169,171
利用我国北方70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方法,对我国北方夏季气温进行客观分区,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夏季气温的长期演变趋势进行了讨论,并分析其与Hadley环流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夏季气温异常分布的局域特征明显,主要呈现东北、华北、西北3个模态;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呈线性增强的趋势,与冬季北半球Hadley环流强度的变化趋势一致;西北地区夏季气温变化趋势与夏季南半球Hadley环流强度变化趋势一致,即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了由减弱趋势转变为显著增强趋势的年代际转折。  相似文献   
8.
利用1980~2013年南京国家基本气象站的地面常规气象要素和能见度观测资料,剔除相对湿度和天气现象对能见度的影响,采用等级分析法、"非常好"能见度出现频率法、累积百分率法、Ridit中值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趋势;并利用偏相关分析法分析了能见度与气温、气压、平均风速和相对湿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能见度有明显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一天中,8:00最差,14:00最好;一年之中,能见度夏季最好,冬季最差。1980~1984年南京能见度呈上升趋势,1985~2004年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13年则呈缓慢上升趋势;"较差"和"一般"能见度出现频率呈现上升趋势,"较好"能见度出现频率则明显下降。能见度水平逐年代下降但降幅减小;能见度等级分布的季节差异逐年代减小。能见度与平均风速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由于南京地区气候条件的影响,能见度与气压和气温均存在季节性差异,能见度与气压在冬季呈较好的正相关,与气温夏季呈正相关、冬季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潜在蒸散量的变化对水分循环与能量平衡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利用1961-2010年岷江上游及周边20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地形矫正的Hargreaves模型计算了潜在蒸散量,并结合小波分析和M-K突变检测方法分析了其时间序列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潜在蒸散量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上升的趋势;年潜在蒸散量以12a为准周期变化,潜在蒸散量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上升趋势更为明显;而区域内年降水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岷江上游暖干化趋势明显,尤其是近20年,暖干化趋势加剧,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75—2014年本溪地区4个国家地面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系数法、Mann-Kendall突变分析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法对本溪地区暴雨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5—2014年间,本溪地区暴雨多发于7—8月,呈现南多北少的特点,中心位于西南部的草河口和东部的桓仁;年均暴雨日数5.2 d,年均影响范围8.4站次;40年间本溪地区年均暴雨日数年代际增长显著;暴雨日数年际变化较大,呈缓慢增长趋势;经突变分析发现,1984年前后暴雨日数发生突变,目前处在显著上升期内,但由小波分析发现未来5~10年本溪地区暴雨日数可能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