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4篇
综合类   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9年   2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就是在对水资源系统的运行和演化机理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促进用户进行节水.目前,水资源管理的主要措施大都集中在加强行政管理和水资源配置机制方面.开源节流、加强管理只能是解决问题的外因,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最好由用水者自己来解决,由用水者的利益激励机制来解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的短缺和低效率应用问题.利益激励的关键在于水价的制定,拟从数学和管理2个角度,从供水方和用水方的利益激励出发,提出了同时考虑供水方、用水方统一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为灌区水资源定价提供了依据.最后,对该模型的进一步完善指出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灌区水量优化配置是实现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有力手段和措施。基于灌区水量优化配置理论、方法、模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开发出了计算机管理决策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灌区水情信息、渠系信息的查询、分析;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优化配水计划;对配水计划随时调整;也可对灌区用水计划管理进行综合评价。实例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实用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3.
依据遗传算法理论,在配水求解中,摈弃传统的二进制编码,采用了和人们处理问题思路一致的十进制编码,针对遗传算法的某些局限性,采用自由搜索算法克服了传统基因编码方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缺陷,扩大了算法的搜索空间,从而提高了基因序列的质量;同时由于对各个渠道流量调节采用了自由搜索算法,使各渠道的流量在其允许的范围内调节到最佳...  相似文献   
4.
依据遗传算法理论,在配水求解中,摈弃传统的二进制编码,采用与人们处理问题思路一致的十进制编码,从而提高了基因序列的质量,且在目前灌区的管理条件下减少了人工管理的劳动时间,对整个渠系水量调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伟增  陶少华  徐进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704-10705,10716
基于复合遗传自由智能算法,采用面向对象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开发出了计算机管理决策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灌区水情信息、渠系信息的查询、分析;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优化配水计划;对配水计划随时调整。实例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实用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6.
结合对农业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的分析,提出我国农业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农业高校应该重视教育信息化认知的提高,提升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度,并实现资源和信息设备的高效利用,立足长远发展视角进行教育信息化方案的合理制定。  相似文献   
7.
灌区不确定条件下多目标灌水定额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灌区灌水时在水量、气候等不确定条件下,如何依据优化目标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灌水定额,提出了统一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研究结果可为灌区水资源优化调度提供依据,并对该模型的进一步完善指出了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高伟增  张江维  张一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13-12314
灌区调度的目的在于将适时、适量的水分分配给各种作物,使有限的水资源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当水量不足时,可以采用非充分灌溉,使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灌溉水量影响因素较多,应该与水价、降雨量预测相结合,适当分配水量。  相似文献   
9.
基于CBR的小麦病虫害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CBR相关理论及技术的基础上,重点讨论CBR技术在小麦病虫害专家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对其具体实现及从推理效率和准确性方面进行的实验分析,实验表明了CBR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复合基因编码的渠系水资源智能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和人们处理问题思路一致的十进制复合编码,基因中包含渠道的编号及流量信息,使优化信息更加完备,更加符合实际。针对遗传算法的某些局限性,优化时采用嵌套遗传算法加自由搜索的复合智能算法,对各个渠道流量调节采用自由搜索算法,使各渠道的流量在其允许的范围内调节到最佳值,从理论上实现了渠道弃水为0的最优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