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开展异种克隆,为濒危动物的保护、细胞核重编程与核质互作研究提供新途径。【方法】以马耳成纤维细胞为供体,牛卵母细胞为受体,采用无透明带手工克隆方法构建异种胚胎,比较不同的激活液、培养液、体细胞同期方式、核移植方法对马-牛异种克隆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1)A23187 + 6-DMAP联合激活获得的克隆胚胎发育较好,囊胚率2.60%;(2)克隆胚胎于mCR1aa中的卵裂率和桑葚率显著高于CR1aa和SOF(83.65%vs 77.49%,74.87%;22.36%vs19.37%,18.98%,P<0.05),且发育到囊胚(2.72%),CR1aa与SOF间无显著差异;(3)供体细胞经血清饥饿或接触抑制处理后,获得的异种克隆胚的融合率、卵裂率、桑葚率和囊胚率无显著差异;(4)无透明带手工克隆法的融合率显著高于显微注射法(90.33% vs 72.94%),卵裂率、桑葚率和囊胚率无显著差异;(5)马-牛异种克隆胚与牛同种克隆胚比较,融合率和卵裂率无差别,桑葚率和囊胚率有显著差异(21.78%vs63.52%;2.71%vs37.48%)。【结论】牛卵母细胞能支持马体细胞去分化,进行核重编程。但由于二者的物种距离较远,异种克隆胚胎的发育能力远低于同种克隆胚胎。 相似文献
2.
对冬小麦生育期干旱进行精细分析,可以为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信息,为降水、地下水动态以及作物耗水关系提供研究基础。采用有效降水和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方法,分析了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56个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苗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成熟期)的平均有效降水和气象干旱发生频率。研究发现冬小麦生育期平均有效降水为55.43 mm,分别占年有效降水和生育期降水量的13.6%和52.5%。其中,5月和10月是生育期有效降水的主要贡献月,平均有效降水量分别占到生育期有效降水量的35.7%、27.1%。生育期平均缺水350 mm以上,并且有效降水的月际、年际间差异明显。逐月旱涝级别和频率分布显示,生育期干旱平均发生频率为58.5%,逐月发生干旱的频率均在50%以上。12月易发生轻旱,2、3月易发生中旱,4月易发生重旱。总体上,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的有效降水都表现出非稳定性,逐月平均有效降水量均不同程度小于需水量,干旱发生频率冬后大于冬前。 相似文献
3.
永定河流域的清水河和潮白河流域的白河,是张家口建成首都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区的关键流域。利用清水河流域(1951-2020年)和白河流域(1970-2020年)的多年水文资料,运用有序聚类分析、小波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别对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的径流量、气候要素(降水和气温)进行趋势分析和突变分析,并基于Pearson相关分析和贡献率分析的方法讨论了降水量、气温和蒸散量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的降水量呈现不显著上升趋势,1960-2020年间平均上升速率分别为0.964 mm/10a和3.316 mm/10a,分别在1965年和2016年发生突变;(2)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的气温均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清水河流域平均气温上升速率是0.246℃/10a,白河流域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207℃/10a,气温都在1988年发生突变;(3)近70年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的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都达到了99%的显著性检验水平,并在1979年和1974年发生突变;(4)径流量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降水量对径流量年内变化的影响主要发生在降水相对充沛的5-8月份。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的联合激活处理、精子预处理方法和单精子注射方式对奶牛分离精子ICSI效率的影响。借助显微操作仪将经不同预处理的奶牛分离X精子直接注入体外成熟22~24h的牛卵母细胞胞质内,注射过程采用回吸胞质和不回吸胞质2种处理,最后分别用3种激活方案对注射卵进行激活。结果表明:用CR1aa+Ionomycin+6-DMAP对ICSI注射卵进行激活后,卵裂率和囊胚率都高于A23187+CHX和7%ET+CHX两种联合激活组(63.74%vs61.09%、53.75%;28.54%vs17.68%、22.00%,P0.05);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处理精子,卵裂率(77.10%vs62.19%,P0.05)与囊胚率(26.95%vs22.82%,P0.05)均高于上游法处理组;ICSI时回吸胞质获得的注射卵,其卵裂率和囊胚率均显著高于不回吸胞质处理组(63.10%,25.35%vs41.56%,19.40%,P0.05)。结果表明,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处理精子、注射时回吸胞质、用CR1aa+Iono-mycin+6-DMAP激活ICSI注射卵,可显著提高奶牛分离精子ICSI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背景下农牧交错带农村聚落过疏化问题研究——以冀西北康保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城市化背景下,农村普遍存在的过疏化现状及其驱动因子,本文对处于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区的河北省康保县19个自然村进行实地调查,定量分析了住宅的闲置和破坏程度.结果显示:闲置砖房、闲置土房的比例分别为0.360、0.254,村庄内残破房屋的比例平均达到0.350.进一步分析表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村聚落过疏化发展有以下特点:区内人口流失程度与农民收入水平大致里正相关,经济水平长期在低水平上缓慢发展是地区人口过疏的根本原因,人去房空导致的村容景观破败影响新农村建设并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大量精壮劳动力的流失冲击了农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相似文献
6.
甘家湖林区环境恶化原因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家湖林区位于艾比湖东侧,是一片占地100万公顷的荒漠次生林,千百年来,呵护着周围的环境,20世纪70年代以前这里还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茂密森林,有胡杨、梭梭、柽柳等110多种植物环抱着木特塔尔沙漠,林区内草木丰盛,以马鹿、鹅喉羚、野猪为主的40多种野生动物栖息在这里,形成一种和谐的生物系统。 相似文献
7.
8.
河北坝上半干旱农牧交错带是首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绿水在维持坝上半干旱生态系统稳定、保障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绿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驱动因素还缺乏定量理解。本文基于GLASS蒸散产品,定量分析了2001—2015年河北坝上(康保县、沽源县、尚义县、张北县)县域尺度的绿水时空变化特征,通过线性变化系数、相关系数、贡献率方法评估了绿水变化对气温、降水、净辐射(Rn)、总第一性生产力(GPP)以及土地利用的响应规律,以期为坝上地区"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15年坝上4县的绿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多年平均绿水量为371.11 mm;绿水量季节变化明显,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2)绿水量由西北至东南递增,其中沽源县绿水量最大,康保县绿水量最小;研究期间21.2%的区域绿水量呈增加趋势,78.8%的区域呈减少趋势。3)绿水与降水、GPP呈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和净辐射呈负相关关系,各影响因子对绿水变化的贡献率排序为GPP气温降水R_n,GPP的贡献率高达51%。4)研究区内各土地利用类型绿水量表现为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绿水量变化趋势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显著,土地利用更直接地影响绿水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