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4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4篇
  26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2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2年生仁用杏为试材,采用盆栽方法,以正常供水(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为对照,设置了轻度水分胁迫(55%)、中度水分胁迫(45%)和重度水分胁迫(30%)3个处理,开展了水分胁迫条件下仁用杏叶片光合色素、光合指标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光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不同程度降低了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绿素a、b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最大荧光产量(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PSⅡ潜在活性,且下降幅度随着胁迫时间延长而增大;轻度水分胁迫下降幅度很小,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降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2.
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玉米大豆间作的作物增产、土地生产力提升和水分高效利用机理,优化辽西半干旱区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于2018−2019年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观测实验站,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设置了玉米大豆间作2行﹕2行(M2S2)、4行﹕4行(M4S4)、6行﹕6行(M6S6),玉米单作(M)和大豆单作(S)5种种植模式,研究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土地生产力、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单、间作模式作物总产量表现为M>M6S6>M4S4>M2S2>S,间作模式中作物对总产量的贡献率表现为玉米>大豆,玉米贡献率为79.0%~87.3%,大豆贡献率为12.7%~21.0%;M6S6和M4S4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13~1.19和1.06~1.07,均具有间作产量优势,其中M6S6间作优势最强;M2S2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小于1,表现为间作劣势;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结果表明,0−50cm土层间作玉米与大豆存在水分竞争,60−100cm土层玉米和大豆存在水分互补;3种间作模式均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除M6S6间作模式外,M4S4和M2S2间作模式均降低了大豆水分利用效率;M6S6和M4S4间作模式水分当量比(WER)分别为1.18~1.21和1.05~1.06,水分生产力提高5%~21%,均具有间作水分利用优势,其中M6S6间作优势最强,M2S2间作模式水分当量比(WER)为0.99~1.01,间作水分利用优势不显著。综合分析认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中M6S6间作产量优势和水分利用优势最强,能够显著提高农田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在辽西半干旱区农业生产中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引进阜新地区的玉米品种进行抗旱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沈单16号,除了辽单43号外,其它品种产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以辽单565号和丹玉86号最为明显,产量提高20.99%和15.95%。利用开雄花至抽丝的间隔时间、棒三叶均角、6 h叶片失水率、根冠比、水分利用效率等评判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计算出的各品种综合抗旱系数与产量呈正相关(R2=0.8599**),初步认为在干旱年份可以作为玉米抗旱性的重要指标。对参试的玉米品种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表明,辽单565号、丹玉86号、沈玉21号三个玉米品种属高抗旱性品种,沈玉22号、丹玉57号和沈单16号属中抗旱性品种,辽单30号和辽单43号属不抗旱品种。  相似文献   
4.
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选择自然地理、土地资源、系统稳定与结构功能、社会经济四个方面共11个指标,采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将辽宁省台安县14个乡镇划分为北部风沙绿化生态恢复区、西南稻鱼洼地生态保护区、东南两河平原生态建设区和中部城镇工业污染控制区4个生态功能区,并根据分区结果,指出了各区以后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粮食生产的回顾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辽宁省粮食生产的历史,系统地将辽宁省粮食生产划分为1952~1957年的恢复发展、1958~1965年的波动起伏、1966~1977年的缓慢增长、1978~1997年高速发展和1998年以来的持续稳定增长等5个阶段;总结了辽宁省粮食生产存在的四方面主要问题,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不强;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生产专业化水平低,产业化经营的格局没有形成;粮食生产科技水平低,成果扩散渠道不畅。在总结基础上,提出了辽宁省粮食发展的对策:制订优惠政策,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政策保障;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科技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培育以粮食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我国北方风沙半干旱地区大豆节水栽培中的品种选育、选地与整地、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贮藏等技术。为北方风沙半干旱地区大豆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辽西风沙半干旱区旱作农田水资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多为二、三年左右的丰枯交替,并有持续4年以上的连续干旱,尤其是1980年以后连续干旱的年份较多。区域内春旱严重,夏季降水明显集中,秋季水分收支基本平衡。以土壤水分季节变化情况可分为:冬季土壤水分凝聚、冻结、累积阶段,春季解冻、返浆、土壤水分大量蒸散阶段,夏季土壤水分大量累积阶段,秋季土壤水分缓慢蒸发阶段。  相似文献   
8.
辽西风沙半干旱区玉米抗旱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孙占祥 《玉米科学》1998,6(1):037-040
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年平均降水为423mm,70%集中在7~8月份。本区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规律为:0~20cm为剧变层;20~60cm为缓变层,一般含水量>12%;60~100cm为稳定层,终年含水量>12%。本区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即冬季冻结、凝聚阶段;春季大量蒸发阶段;夏季大量蓄积阶段和秋季缓慢蒸发阶段。本区旱灾发生严重,春旱发生频率>70%,伏旱发生频率为50%左右,秋吊为30%。在本区玉米的田间耗水量为460~490mm。玉米的生理耗水量为390~400mm,且耗水高峰集中在抽雄———乳熟期。针对本区如上特点,本项研究提出了本区玉米抗旱高产栽培技术的五项措施,即:1.确定适宜品种;2.明确最佳播期;3.科学经济施肥;4.保证合理密度;5.伏前深度中耕。从而充分利用了本区4月份的无效降水,保证了玉米耗水高峰期与本区自然降水高峰期同步,并增加了土壤蓄水能力,实现了抗旱、增产的目的,为本区及北方旱农地区作物高产栽培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9.
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与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作物栽培技术的回顾与现状我国是个农业古国,伴随着农业发展的悠久历史,作物栽培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远在中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形成了原始的栽培技术;到公元前8000年左右,人类已有选择地栽培小麦、粟、季等农作物,人类的作物栽培技术已由原来简单盲目表象为定向栽培;龙山文化时期(距今5000年)出现了犁耕,春秋时期则逐渐由牛耕代替了人拉犁,青铜器(商代)工具和铁犁(秦汉)的出现进一步推进了栽培技术的进步;同时由于水利灌溉设施的发展,古代栽培技术从原始的粗放耕作逐步过渡到了原始精耕细…  相似文献   
10.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2014-2015年在辽宁铁岭设置了秸秆0.0 kg/hm~2+纯NPK 0.0 kg/hm~2(S0F0)、秸秆9 000 kg/hm~2+纯N 0.0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kg/hm~2(SN0)、秸秆9 000 kg/hm~2+纯N 112.5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 kg/hm~2(SN1),秸秆0.0 kg/hm~2+纯N 225.0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 kg/hm~2(S0N2)(CK),秸秆9 000 kg/hm~2+纯N225.0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 kg/hm~2(SN2),秸秆9 000 kg/hm~2+纯N 337.5 kg/hm~2+纯P 112.5kg/hm~2+纯K 90.0 kg/hm~2(SN3)6个处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影响明显。全量还田9 000 kg/hm~2和配施氮肥225.0 kg/hm~2产量最高,相同施氮条件下,2年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增产1.10%~11.56%,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百粒质量和行粒数的显著提高和秃尖的显著降低,但产量并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春玉米干物质最大生长速率(Cm)和干物质最大积累量(Wm)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秸秆未还田和不施氮肥春玉米干物质最大生长速率时间(tm)出现延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干物质积累量的减少;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水库起到了扩蓄增容作用,提高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并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够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但速效养分增加并不明显。秸秆还田量9 000 kg/hm~2和配施氮肥225.0 kg/hm~2是辽北棕壤区比较理想的还田方式,在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