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98篇 |
免费 | 118篇 |
国内免费 | 20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94篇 |
农学 | 100篇 |
基础科学 | 80篇 |
242篇 | |
综合类 | 1283篇 |
农作物 | 264篇 |
水产渔业 | 66篇 |
畜牧兽医 | 363篇 |
园艺 | 147篇 |
植物保护 | 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51篇 |
2022年 | 102篇 |
2021年 | 97篇 |
2020年 | 106篇 |
2019年 | 91篇 |
2018年 | 75篇 |
2017年 | 88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113篇 |
2014年 | 106篇 |
2013年 | 165篇 |
2012年 | 274篇 |
2011年 | 234篇 |
2010年 | 197篇 |
2009年 | 163篇 |
2008年 | 180篇 |
2007年 | 169篇 |
2006年 | 125篇 |
2005年 | 109篇 |
2004年 | 70篇 |
2003年 | 44篇 |
2002年 | 51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68年 | 2篇 |
1966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明确土壤调理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生姜的营养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生姜土壤盆栽试验,比较研究了3种土壤调理剂(硅酸钾、麦饭石、贝壳粉)对土壤硒镉有效性以及生姜硒镉积累、生长发育和营养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种土壤调理剂均能显著提高生姜硒含量,同时显著降低镉含量。与对照(不添加土壤调理剂)相比,施用0.2%硅酸钾调理剂效果最佳,分别使生姜地上部位和姜块硒含量提高了165.01%和111.36%,镉含量降低了71.96%和65.15%;另外,施用3种土壤调理剂可显著提高姜块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与对照相比,产量提高了23.93%~67.67%,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姜黄素含量分别提高了2.34%~6.00%、154.72%~602.83%和11.05%~33.43%,氮、磷、钾养分含量分别提高了10.28%~14.42%、24.62%~34.87%、28.81%~29.01%;施用3种土壤调理剂还可提高姜块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与对照相比,3种土壤调理剂增加土壤pH 0.35~0.53个单位,土壤有效态镉含量降低了16.92%~22.76%,有效态硒含量增加了3.60%~10.99%。研究表明,施用土壤调理剂能够降低土壤有效态镉含量、活化土壤有效态硒,从而降低生姜镉含量并提高硒含量和姜块营养品质,可实现镉污染土壤安全利用,保障生姜优质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一种操作简单并且能获得大量猪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本研究采集新生健康长白猪脐带,取其脐静脉血管,灌注0.1%的Ⅰ型胶原酶,于37℃水浴消化10 min后收集内皮细胞,培养于含20%胎牛血清的M199培养基中,长满单层后用胰酶消化传代培养。并对培养的细胞形态学、相关抗原和其他特征以及对病毒的易感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Ⅰ型胶原酶消化后可获得大量内皮细胞,细胞培养后的形态学观察显示细胞贴壁生长良好,呈典型的铺路石状排列;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和细胞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均呈阳性,内皮细胞比率可高达100%。传3代后的生长曲线显示细胞传代后延迟期小于1 d,对数生长期约3 d,第5 d进入平台期,第7 d开始脱落死亡。病毒感染试验表明所获得的内皮细胞对猪瘟病毒高度易感,病毒生长与常用的PK-15没有区别。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简便有效,为大量制备原代血管内皮细胞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5.
6.
试验证明用单一菌株C59-2生产C型产气荚膜梭菌肠毒血症干粉灭活疫苗,其效力可以达到《规程》要求,并且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疫苗免疫的兔血清可分别中和原来3个制苗用菌株所产生的外毒素。 相似文献
7.
分别在犊牛代乳粉中添加酵母β-葡聚糖和杆菌肽锌,研究其对早期断奶犊牛生长性能及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的影响。选取20头新生荷斯坦公犊牛,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分别饲喂以下日粮:试验A组为基础日粮组(对照组)、试验B、C组均为基础日粮+酵母β-葡聚糖75mg·kg-1、试验D组为基础日粮+杆菌肽锌60mg·kg-1。试验全期共28d,每日记录犊牛采食量、每2周逐一称重并计算日增体质量,在试验第21天晨饲时,给A、B、D3组犊牛口服大肠杆菌(O141∶K99)肉汤培养基进行攻毒,C组继续正常饲喂。于试验第28天晨饲前,采集犊牛直肠内约10cm处靠近上壶腹黏膜部的粪便样品用于测定肠道微生物区系变化。结果显示,大肠杆菌攻毒前,B组犊牛0~14d和14~21d两阶段ADG比A组分别提高了26.18%和24.93%(P0.05);攻毒后,B、D组21~28dADG比A组分别提高了30.38%、30.82%(P0.05)。试验各期F/G,B、D组均显著低于A组(P0.05)。与A组相比,B、D组犊牛攻毒后12和24h时,直肠中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D组犊牛直肠中乳酸杆菌数量也显著降低(P0.05);C组犊牛直肠中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高于A组(P0.05)。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显示,B、C两组条带数多于A、D组,且C组与A、D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不同试验组犊牛的总菌区系相似性处于50%~75%。结果表明,在代乳粉中添加75mg·kg-1酵母β-葡聚糖可改善犊牛肠道微生物区系,优化肠道微生物结构,从而保证犊牛健康生长,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或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饲粮不同NFC/NDF对肉用绵羊瘤胃pH、氨态氮和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FC/NDF)对肉用绵羊瘤胃pH、氨态氮和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选用(47.21±1.01)kg安装有瘤胃瘘管的杜泊羊(♂)×小尾寒羊(♀)杂交1代肉用公羊12只,采用12×4不完全拉丁方设计,试验分4期进行,每期16 d,分别饲喂NFC/NDF为0.25、0.34、0.36、0.52、0.60、0.80、0.87、1.13、1.30、1.58、2.17和2.49的12种饲粮.结果表明:随着NFC/NDF的增加,试验羊瘤胃pH极显著线性降低(P<0.01),氨态氮浓度极显著线性增加(P<0.01),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及丁酸比例呈显著三次曲线变化(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中的丙酸、戊酸和异戊酸比例极显著线性增加(P<0.01),乙酸比例和乙酸/丙酸极显著线性降低(P<0.01).由此可见,饲粮NFC/NDF对瘤胃pH、氨态氮和挥发性脂肪酸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级自然保护区沱湖湿地的群落生态学研究及其恢复重建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近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及不合理利用,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遭到严重干扰及破坏,极大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湿地保护与恢复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安徽省级自然保护区沱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调查、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等方法,对沱湖湿地的环境状况、植物多样性和群落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沱湖湿地生态环境退化明显,水生群落组成简单,主要由菹草组成,珍稀濒危植物有野莲、野大豆和野菱3种。DCA二维排序较好地验证了TWINSPAN的分类结果,其纵、横坐标都反应群丛所处生境的梯度变化。结合沱湖水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别从政策法规、技术方案、保护策略、建设模式方面提出生态重建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于2003—2016年采用样线法对鄱阳湖越冬黑鹳种群数量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同步调查,调查范围包括鄱阳湖周边三市13县72个子湖泊及周边草洲。结果表明:鄱阳湖黑鹳越冬种群数量年平均值为(35. 5±38. 5)只,其中2005年数量最多,为145只。鄱阳湖黑鹳越冬种群数量年际波动较大。共在15个子湖泊记录到黑鹳,主要分布区域为鄱阳县和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鄱阳县湖区黑鹳记录总数量为371只,占鄱阳湖区历年黑鹳分布数量总和的74. 6%。鄱阳湖黑鹳越冬种群呈聚集型分布,只有17. 3%的黑鹳分布在鄱阳湖区主要的候鸟保护区内。本研究表明鄱阳湖越冬黑鹳主要分布于鄱阳湖重要的候鸟保护区范围之外,为有效地保护鄱阳湖黑鹳越冬种群,建议加强黑鹳种群监测,建立健全黑鹳种群就地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