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028篇 |
免费 | 1051篇 |
国内免费 | 184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242篇 |
农学 | 998篇 |
基础科学 | 806篇 |
1771篇 | |
综合类 | 8716篇 |
农作物 | 1306篇 |
水产渔业 | 943篇 |
畜牧兽医 | 2890篇 |
园艺 | 1457篇 |
植物保护 | 7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8篇 |
2023年 | 422篇 |
2022年 | 915篇 |
2021年 | 886篇 |
2020年 | 820篇 |
2019年 | 773篇 |
2018年 | 557篇 |
2017年 | 894篇 |
2016年 | 600篇 |
2015年 | 976篇 |
2014年 | 998篇 |
2013年 | 1136篇 |
2012年 | 1540篇 |
2011年 | 1655篇 |
2010年 | 1552篇 |
2009年 | 1269篇 |
2008年 | 1300篇 |
2007年 | 1164篇 |
2006年 | 914篇 |
2005年 | 665篇 |
2004年 | 463篇 |
2003年 | 248篇 |
2002年 | 309篇 |
2001年 | 282篇 |
2000年 | 261篇 |
1999年 | 89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2年 | 2篇 |
1956年 | 8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田间小棚繁殖烟蚜茧蜂的繁蜂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田间小棚繁殖烟蚜茧蜂的繁蜂效果,比较了在不同接蜂量和蚜量范围条件下的僵蚜数量及其羽化情况。接蜂量和接蜂时的蚜量是影响僵蚜数量的2个重要因素,以接蜂时的蚜量对繁蜂效果的影响更为明显。在接蜂量为蜂(♀)蚜比1∶100、蚜量范围2 000~3 000头/株的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繁蜂效果,僵蚜的数量可达到8 000个/株以上。在繁蜂前期僵蚜的质量较高,僵蚜的羽化率可保持在90%以上,在繁蜂后期受重寄生蜂的影响,僵蚜的质量明显下降。应用田间小棚繁殖烟蚜茧蜂时,重寄生蜂是影响后期繁蜂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3.
西北太平洋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海洋环境,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渔业资源,成为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渔业资源管理的热点区域。为了更有效地进行鱼类种类识别和多样性的调查,本研究建立了西北太平洋常见鱼类DNA条形码本地数据库。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对2023年6-8月在西北太平洋海域所采集的307份样品进行扩增和测序,共获得7目13科20属25种鱼类的COI基因序列。77.96%的COI序列在公共数据库中都能比对到高相似度序列。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33,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遗传距离的77.67倍,且能够形成明显的条形码间隙,不存在物种区分困难的现象。基于COI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同一属的鱼类首先聚为一支,随后与同一科的鱼类聚为一支,最后,同目不同科的鱼类聚为一支。综上所述,COI基因具有物种特异性,能够有效的区分西北太平洋常见鱼类物种,本数据库的初步建立,有利于后期利用环境DNA技术进行西北太平洋鱼类多样性的监测和调查,为西北太平洋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管理和种群动态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不同水稻轮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与土壤养分供给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种不同轮作模式下(水稻-小麦轮作、水稻-紫云英轮作、水稻-休耕)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能够明显改善稻田土壤的综合肥力,紫云英连续翻压还田后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总氮(TN)和有效氮(AN)的含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方面,不同种植模式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真菌。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中优势菌群如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等的富集有助于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与生态健康。不同种植模式条件下土壤养分的变化如TN、AN、总钾(TK)及速效钾(AK)等可能是导致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稻田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对于土壤养分变化的敏感性要高于真菌。综合来看,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是更加适合水稻生态可持续栽培的种植模式,能够明显改善稻田土壤的综合肥力和土壤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中间培育是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的重要阶段,投喂率是影响此阶段养殖成效的重要参数。本研究开展为期30 d的养殖实验,研究3组投喂率(投喂率分别为体重的5%、7.5%、10%,分别命名为T5、T7.5和T10)对凡纳对虾中间培育养殖水质、微生物群落结构、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生长性能的影响。实验期间,水体pH、盐度、温度及溶解氧均保持在适宜对虾生长的范围内。结果显示,随着实验进行,总氨氮(TAN)、亚硝态氮(NO2–-N)和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出现上升趋势,实验结束时,其浓度随投喂率升高呈现显著差异:T10>T7.5>T5。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养殖水体的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随投喂率升高呈下降趋势,不同投喂率的优势门类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50.36%~67.53%)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12.09%~67.53%);在属水平上,对凡纳对虾有害的弧菌(Vibrio)相对丰度在T10组最高(37.33%)、T5组最低(0.13%);对其有益的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相对丰度在T10组最低(0.28%)、T7.5组最高(9.78%)。凡纳对虾肝胰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在T10组最低、T7.5组最高(P<0.05)。T7.5和T10组对虾的体长和体重均显著大于T5组(P<0.05),但T7.5和T10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投喂率与存活率呈负相关,且3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利用因子分析对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生长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T7.5组得分最高,为0.92,凡纳对虾中间培育的投喂率在7.5%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附红细胞体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地区的流行情况,接诊呼和浩特托县地区某东佛里生奶绵羊养殖场病例,该场近一周多圈舍出现产奶羊只体温升高、精神沉郁、瘫软、食欲减退或废绝等症状,有出现症状1 ~ 2 d迅速死亡病例,也有使用抗生素硫酸庆大霉素-青霉素联用结合补液治疗1周无好转或死亡病例,死亡总数超8只,仍有10余只相似症状正在接受治疗。经现场剖检、圈舍环境调查、样品实验室检测,结合临床诊疗,确诊此次疫情为奶绵羊附红细胞体病,且周边羊养殖场(户)羊只也存在附红细胞体感染。说明附红细胞体在托克托县呈地方性流行。 相似文献
7.
用Weierstrass函数理论来研究几何相位中的分形现象.建立了一个没有相互作用的4自旋1/2粒子系统,让每一个粒子受一个局域的旋转磁场驱动.构造这个系统的一个混合态,计算这个混合态的几何相位.对混合态的几何相位在如下2个条件下进行研究,第一,绝热近似,第二,让混合态中各纯态的几何相位取小值.这个混合态的几何相位变成了各纯态几何相位的加权平均.把这个混合态的几何相位构造成Weierstrass函数形式.发现系统的几何相位出现了奇妙的分形演化.还通过一个具体例子给出了几何相位分形演化的曲线,并计算了这条曲线的数盒子分形维数. 相似文献
8.
9.
10.
油桐鹰尺蠖Biston suppressaria (Guenée) 是一种杂食性食叶害虫,近年来在速生桉树林分中大
面积发生,造成较大的损失。文中研究了不同来源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菌株生长与产孢
特性及对油桐鹰尺蠖幼虫的致病力,旨在筛选出高效防治该虫的生物资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
绿僵菌菌株间菌落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差异显著,MaZPTR-01 菌株15 d 的菌落直径为6.5 cm,显著较其它
菌株大;MaFZ-13 和MaZPTR-01 菌株培养15 d 产孢量最高,分别为1.33×108 孢子· cm-2 和1.28×108 孢
子· cm-2。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油桐鹰尺蠖幼虫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接种MaFZ-13
和MaZPTR-01 菌株的幼虫校正死亡率、僵虫率均较其它菌株高,接种后15 d 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
94.5%、92.7%,僵虫率分别为75%、61.7%;这2 个菌株的致死中时(LT50)显著比其它菌株短,分别为
4.34 和4.52 d。绿僵菌MaFZ-13 和MaZPTR-01 菌株对油桐鹰尺蠖幼虫的致病力强,且具有良好的生产性
状,可作为该虫的生物防治资源进一步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