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为了解决瘤荔枝螺亲螺促熟培育的适宜饵料问题,选用菲律宾蛤仔、缢蛏、等边浅蛤、紫贻贝、条纹隔贻贝、小杂蟹、小青占鱼为饵料,研究瘤荔枝螺对7种饵料的摄食喜好性。结果表明,在海水比重1.013~1.015、水温22~25℃,溶氧量4~5 mg/L的条件下,瘤荔枝螺对条纹隔贻贝具有很强的嗜好性,对缢蛏、紫贻贝、小杂蟹也表现出正选择,对菲律宾蛤仔、等边浅蛤、小青占鱼表现为明显的负选择,其被避食程度由弱到强依次为等边浅蛤>菲律宾蛤仔>排卵后等边浅蛤≥排卵后菲律宾蛤仔>小青占鱼。  相似文献   
2.
对一株抗多种水产病原菌的海洋放线菌进行细胞壁化学组分和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1.5%、牛肉膏2%、海盐1.5%、MgSO4·7H2O0.05%、K2HPO40.05%、CaCO30.1%。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33℃、初始pH6.0、接种量10%、种子液菌龄48h。生物活性检测显示原始发酵液的生物效价相当于硫酸卡那霉素为550.81μg/mL,对嗜水气单胞菌的MIC值和MBC值分别为13.67μg/mL和27.35μg/mL。对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鱼病的最佳治疗剂量为3050μg/(kg·d),且无急性毒性。通过稳定性试验,发酵液中的抗菌活性成分对热、pH、光和贮藏时间都很稳定。  相似文献   
3.
王高学  顾忠旗  原居林  王霞  黄海洪  袁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613-2614,2673
从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西、海南、陕西7个省份的近海海域或淡水水体中采集的污泥样品中,分离到86株淡水放线菌和77株海洋放线菌.以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 f.instestinalis)、大肠杆菌(Eschen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为指示菌,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初筛采用琼脂扩散法,复筛采用挖孔法,获得6株杀菌作用强的放线菌.对这6株菌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征观察以及生理生化试验,初步确定6株菌均属于链霉菌属.选择编号为F1-F-12的放线菌进行鲫鱼防治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鲫鱼体内气单胞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且差异显著(P<0.05),可见杀菌放线菌对水产病原菌有较好的杀灭作用,可用于新型微生物渔药的开发.  相似文献   
4.
进行了不同温度(10、14、17℃)和不同 Cu (Ⅱ)质量浓度(7·40、32·63、56·58、193·94、300·48μg/L)的耦合作用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 D形幼虫生长和存活的急性毒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Cu(Ⅱ)胁迫96 h后,10、14℃试验组幼虫的存活率在Cu(Ⅱ)质量浓度为193·94、300·48μg/L时均显著降低(P<0·05),17℃试验组幼虫的存活率在Cu(Ⅱ)质量浓度为56·58μg/L及以上时显著降低(P<0·05);在温度为10、14、17℃时 Cu(Ⅱ)胁迫的96 h 半致死浓度(96 h LC50)分别为143·6、143·5、133·0μg/L,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LC50呈下降趋势; Cu(Ⅱ)胁迫96 h的生长试验结果显示,在10℃时,56·58μg/L质量浓度组的壳长相对增长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14、17℃时,32·63、56·58μg/L质量浓度组的壳长相对增长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在相同Cu (Ⅱ)浓度和不同水温胁迫下,17℃试验组幼虫壳长相对增长率显著高于10、14℃试验组(P<0·05)。研究表明, Cu(Ⅱ)胁迫和温度的变化能影响厚壳贻贝D形幼虫的存活,且在较高的温度下幼虫对Cu(Ⅱ)胁迫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5.
一株抗多种水产病原菌放线菌的鉴定、发酵优化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株抗多种水产病原菌的海洋放线菌进行细胞壁化学组分和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1.5%、牛肉膏2%、海盐1.5%、MgSO4&#183;7H2O0.05%、K2HPO40.05%、CaCO30.1%。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33℃、初始pH6.0、接种量10%、种子液菌龄48h。生物活性检测显示原始发酵液的生物效价相当于硫酸卡那霉素为550.81μg/mL,对嗜水气单胞菌的MIC值和MBC值分别为13.67μg/mL和27.35μg/mL。对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鱼病的最佳治疗剂量为3050μg/(kg&#183;d),且无急性毒性。通过稳定性试验,发酵液中的抗菌活性成分对热、pH、光和贮藏时间都很稳定。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B族维生素对海洋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海洋贝类幼虫变态所产生的作用,本研究首先使用维生素B7 (VB7)和B12 (VB12)直接刺激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观察其对变态的直接诱导活性;然后通过添加VB7和VB12,与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共同形成生物被膜,分析B族维生素对生物被膜形成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同时检测生物被膜变化对厚壳贻贝幼虫变态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0.02 mmol/L浓度VB7和VB12可以直接诱导厚壳贻贝幼虫的变态,且效果最为显著(P<0.05);0.02 mmol/L浓度VB7和VB12处理后的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对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作用均显著提高(P<0.05);进一步通过细菌密度计数、膜厚度分析、可拉酸染色和定量等方法,揭示VB7和VB12处理后生物被膜细菌密度、膜厚度以及胞外多糖、蛋白和脂质均显著增加(P<0.05)。研究结果证实,VB7和VB12可能通过改变海洋细菌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进而调控厚壳贻贝幼虫变态发育。本研究为探究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创新思路,同时为B族维生素在提高厚壳贻贝人工育苗技术、改善厚壳贻贝养殖产业问题和促进海洋牧场生态修复建设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葛氏长臂虾俗称红狮头虾、桃红虾,隶属于甲壳纲、十足目、长臂虾科、长臂虾属,为广温广盐性种类。体形较短,步足修长,虾体呈淡黄色,具有棕红色斑纹,体长50~70毫米,个体重2.5~5克,属中型虾类。主要分布于东海北部海域的岩石海岸,繁殖季节4-8月。葛氏长臂虾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由于海洋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因素,葛氏长臂虾资源量逐年衰退,市场价格节节攀升。为了可持续开发利用这一经济品种,  相似文献   
8.
黄鳝性逆转过程中性腺形态学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通过对性逆转过程中雌、雄鳝以及雌雄间体鳝的性腺的形态学进行观察 ,结果显示 ,雌鳝性腺大部分含肉眼可见的卵粒 ,但各时期卵巢的卵粒大小不一。雌雄间性阶段黄鳝性腺肉眼仅见不同形态的卵粒 ,部分卵粒极少 ;组织切片既可观察到卵母细胞 ,还可发现结缔组织纵隔和在纵隔上形成的管状结构的早期精细管 ;而雄鳝阶段黄鳝性腺多呈乳白色带有黑色斑点 ,带有较多且大的黑色斑点性腺可能是卵母细胞退化凋亡痕迹 ,其切面中有较稀疏精母细胞 ,可能属早期的精巢 ;乳白色性腺中黑色斑点极少 ,精母细胞相对较密集 ,可能是成熟期的精巢。试验表明黄鳝“性逆转”在形态学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隶属于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梭子蟹科(Portunidao)、梭子蟹属(Portunus)。又称江蟹、门蟹、枪蟹。是我国海产大型经济蟹类,经济价值高。近几年,浙江舟山各养殖场均出现梭子蟹“牛奶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梭子蟹“牛奶病”的主要症状是血淋巴液变为乳白色,折断步足可流出大量白色粘液,患病严重时肌肉可全部化为粘液,如牛奶一般,因此被命名。许文军等报道系酵母菌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10.
正瘤荔枝螺(Thais bronni)俗称黄螺,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新腹足目、骨螺科、荔枝螺属;其贝壳中等大小,呈卵圆形或纺锤形,壳表具有较大的瘤状突起,壳面为淡黄色或带黑灰色;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以东海最为常见,是舟山群岛沿岸的习见种;栖息于低潮线附近的岩礁底质,以双壳类为食。瘤荔枝螺目前尚未开展人工养殖,市场需求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