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国沿海6个花鲈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对东港、绥中、秦皇岛、青岛、舟山以及珠海等6个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地理群体的8个形态比例性状进行了研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6个花鲈群体可被分为两支:来自黄海、渤海海域的东港、秦皇岛、绥中和青岛群体为一支(北方群体);东海海域的舟山群体和南海海域的珠海群体为另一支(南方群体)。南北群体间有一定程度的形态分化,和舟山群体相比,珠海群体和北方群体的亲缘关系更近。主成分分析获得的3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1.726%、27.744%和14.075%,累计贡献率为73.545%。利用8个变量构建的6个地理种群的判别公式,判别准确率在63.6%~84.4%之间,综合判别准确率72.7%。本研究结果为花鲈地理种群判别、种质资源评价以及良种选育等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小黄鱼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小黄鱼的体质量和8个形态性状(全长、体长、头长、躯干长、尾长、尾柄长、尾柄高及体高)为对象,进行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以此衡量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对重要性。结果显示,小黄鱼雌性个体生长速度显著大于雄性个体。所有目标性状中,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雌性:30.598%;雄性:27.055%),形态性状之间的变异系数相差不大(雌性:9.941~12.543;雄性:8.170~13.295)。小黄鱼的雌雄样本中,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灰色关联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雌性样本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在0.526 6~0.681 2之间,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全长体长躯干长尾长尾柄长体高尾柄高头长;而雄性样本的关联度在0.528 4~0.711 6之间,关联度依次为全长体长尾长躯干长尾柄长尾柄高体高头长。8个形态性状在雌、雄样本中均是全长与体质量的关联度最高,体长次之,头长最低,而其余性状在雌、雄样本中的排序存在一定差别,研究结果为小黄鱼良种选育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4.
中国沿海6个花鲈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8对微卫星或简单重复序列[microsatellite o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标记对辽宁东港(DG)、绥中(SZ),河北秦皇岛(QHD),山东青岛(QD),浙江舟山(ZS)以及广东珠海(ZH)海域的6个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等位基因90个,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为3~20;有效等位基因数(Ae)为1.7~11.4;观测杂合度(Ho)为0.355~0.971;期望杂合度(He)为0.398~0.912;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65~0.906;6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且群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舟山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NA=11;He=0.762;PIC=0.734),绥中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NA=9.8;He=0.721;PIC=0.692);哈代?温伯格平衡检验显示,除秦皇岛群体外,标记Lama18、Lama21和Lama29在其他5个群体中偏离HWE(P0.01)。位点Lama18与Lama42间存在极显著性的连锁不平衡(P0.01);分子方差(AMOVA)分析结果显示群体间、群体内个体间以及所有个体间的方差均达显著性水平(P0.01);群体间配对Fst(pair-wise Fst)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舟山群体与其他5个群体遗传分化最远,遗传距离最大,而北方的绥中、东港、青岛以及秦皇岛4个群体间分化不显著;聚类分析显示,珠海与秦皇岛群体先聚合,再与舟山群体聚为一支。绥中、东港、青岛群体聚为一支;遗传组分分析结果显示,6个花鲈群体中共包含3个主要遗传组分,其中舟山群体遗传混杂少,遗传信息保留完整,而绥中、东港和青岛3个群体遗传组分类似,遗传混杂严重。另外,秦皇岛与珠海群体约40%的遗传组分相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沿海的花鲈群体中除舟山群体外,绥中、东港、青岛、秦皇岛和珠海5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已受到现有养殖模式与养殖逃逸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海水鱼类养殖过程中,病虫害的威胁日益增大,这是水产养殖目前所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遏制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提高水产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增加渔业产量,必须要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基于此,对鮸鱼人工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鱼病案例进行分析,对鱼病的发生情况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综述水泥池内人工养殖鮸鱼常见的疾病,分别为香鱼假单胞菌病、淀粉卵甲藻病、双阴道吸虫病、车轮虫病和盾纤毛虫病,分别描述各类疾病的病原、病症、流行情况及防控措施,提出人工养殖鮸鱼时疾病预防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6.
7.
利用18对高度多态性微卫星标记, 对13尾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亲鱼的188尾后代进行亲子鉴定, 计算其非亲排除率、鉴定准确率以及亲本对子代的贡献率。使用4个微卫星标记进行亲子鉴定, 排除率≥0.999 9, 准确率为92.02%; 用6个标记的排除率≥0.999 999, 准确率为96.81%; 用8个标记的排除率≥0.999 999 999, 准确率为97.87%; 用10个标记的准确率为99.47%; 用12~18个标记的准确率为100%。亲子鉴定准确率随非亲排除率和微卫星标记数目的增多而升高。检验所有子代全部是实验亲本的后代, 即13个亲本对子代均有贡献, 但不同亲本的贡献率不同, 最高为47.34%, 最低为0.53%。实验表明, 基于多标记的非亲排除率检测方法可以用于牙鲆亲子鉴定, 其鉴定准确率可以达到100%; 不同亲本对子代贡献率不同, 差异很大, 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8.
9.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黄姑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以确定黄姑鱼幼鱼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适宜比例。试验首先以秘鲁鱼粉、豆粕、小麦蛋白粉为主要蛋白质源,鱼油、大豆油和大豆卵磷脂为主要脂肪源,配制含45%鱼粉的基础饲料,然后以发酵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0(FSM0组,作为对照组)、10%(FSM10组)、20%(FSM20组)、30%(FSM30组)、40%(FSM40组)和50%(FSM 50组)的鱼粉,并在除对照组外的各组饲料中添加适量赖氨酸和蛋氨酸,以保持各组赖氨酸和蛋氨酸含量的一致,共配制6种等氮(蛋白质水平为50%)等脂(脂肪水平为12%)的试验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31.24±0.02)g的黄姑鱼幼鱼3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养殖试验持续8周。结果表明:FSM10、FSM20和FSM30组黄姑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FSM40和FSM50组黄姑鱼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黄姑鱼幼鱼的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酵豆粕替代不同比例鱼粉对黄姑鱼幼鱼的肝体比、脏体比和肥满度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FSM40和FSM50组黄姑鱼幼鱼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FSM50组黄姑鱼幼鱼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FSM10组(P0.05)。FSM50组黄姑鱼幼鱼肝脏中IGF-Ⅰ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各指标,本试验条件下,发酵豆粕替代饲料中20%~30%的鱼粉较为适宜,过高的替代比例会降低黄姑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小黄鱼亲鱼培育和催产技术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2015年对野生小黄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繁育技术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主要包括亲鱼的室内越冬、强化培育和人工催产技术。选取2000尾小黄鱼,体质量平均为67.24g,分别饲养于4m×8m×1.5m的越冬池,越冬池水温10~11℃,投喂少量配合饲料,进行亲鱼营养强化,亲鱼使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催产。经52d营养强化,小黄鱼体质量增至88.30g,营养强化组的卵巢质量和性腺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通过投喂冰鲜饵料并添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可显著促进小黄鱼的性腺发育和成熟,提高其性腺指数和相对怀卵量;使用1.2μg/k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搭配500IU/k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雌鱼进行催产,催产效果最佳,人工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23.35%和80.5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