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了研究几种生态因子对成体偏顶蛤Modiolus modiolus存活的影响,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室内控制条件下进行了海水盐度、温度、p H、干露和淡水浸泡对体质量为(108.8±18.9)g的偏顶蛤存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偏顶蛤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较广,其生存盐度范围为20~45,适宜盐度为25~35;其适宜温度范围为5~23℃,27℃可能是其高温耐受能力上限;其生存p H范围为4~10,适宜p H为6~9;干露和淡水浸泡对偏顶蛤存活有显著影响(P0.05);在空气湿度为85%~90%的条件下,其存活率与干露时长和高温均呈负相关,15℃组和20℃组偏顶蛤开始死亡的时间均为48 h,25℃组在36 h开始出现死亡;淡水浸泡过程中投饵将显著增加偏顶蛤的死亡率,偏顶蛤100%存活的时长为24 h。本研究结果可为确定偏顶蛤最佳储运时间和耐淡水浸泡能力,以及偏顶蛤的增养殖及其种质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选取大连塔河湾海域马粪海胆260枚,鉴定性别后测量了壳高(L2)、壳径(L1)和体质量(m)等经济性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定量地分析了不同性别马粪海胆壳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塔河湾海域马粪海胆雌雄比例为1∶1,在壳性状、体质量等经济性状和高径比等生物学性状上雌雄差异不显著(P0.05)。雌雄海胆经济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较高,其中壳径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为最大(雌雄分别为0.960和0.956)。通径分析表明,雌雄马粪海胆壳径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雌雄分别为0.723和0.645)均大于壳高(雌雄分别为0.280和0.362),雌雄马粪海胆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有较为一致的影响效果。雄性马粪海胆体质量预测模型为m=1.78L1+1.32L2-75.78(r2=0.948),雌性马粪海胆体质量预测模型为m=2.17L1+1.13L2-89.05(r2=0.944),不分性别马粪海胆体质量预测模型为m=1.96L1+1.22L2-81.72(r2=0.944)。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棘数的重复力、棘数所需度量次数和棘数最大可能生产力(MPPA),本研究针对韩国自繁群体(KK)、多刺自繁群体(DD)、山东自繁群体(SS)和三元杂交群体(DK)4个刺参群体,采用数量遗传学方法估计了12–17月龄刺参棘数的重复力,计算并比较了4个群体棘数所需的度量次数、MPPA 及其与刺参体重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在12–17月龄时,4个群体刺参棘数的重复力从高到低依次为 DD(0.29)>DK(0.28)>SS(0.20)>KK(0.19),且均为低度重复力;对 DD 和 DK 群体棘数测量5次,测量相对准确率可达80%以上,而 SS 和 KK 群体则需要测量8次才能达到80%以上准确率;4个群体刺参棘数的 MPPA 从高到低依次为 DD(41.3)>DK(40.8)>KK(39.8)>SS(39.1),但仅 DD 和 SS 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群体内刺参棘数MPPA 与体重均呈现显著的表型正相关(P<0.05)。以棘数作为育种目标性状,其重复力和 MPPA 可作为选择群体的依据。研究表明,DD 和 DK 群体的棘数多于另外2个群体,并且具有更高的选育潜力,更利于性状测定。因此,可作为重点群体进行进一步选育。 相似文献
4.
为比较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与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杂交家系间的生长差异,评估杂交家系亲本在体重上的配合力,构建了种间杂交家系共42个。采用动物模型、约束性最大似然法(REML)和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等方法估计了杂交海胆250、295和340日龄体重的育种值,以及各亲本的一般配合力(GCA)和各亲本组合的特殊配合力(SCA)。采用方差分析方法,比较了体重表型值和育种值在杂交家系间的差异。结果表明,3个生长阶段杂交家系间体重的表型值和育种值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体重育种值在家系间的差异大于表型值,在50%家系留种率下,育种值选择和表型值选择的家系相同率介于88.89%~94.44%,育种值选择具有0.93%~4.83%的选择效率优势;250、295和340日龄各父本的一般配合力分别介于–0.22~0.33,–0.31~0.41和–0.29~0.31,各母本的一般配合力分别介于–0.24~0.33,–0.31~0.41和–0.28~0.28,各父母本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分别介于–0.07~0.09,–0.10~0.13和–0.32~0.32,M5、M6和M17等父本的一般配合力始终较高,F9、F11和F19等母本的一般配合力始终较高,M5F9和M6F11等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始终较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偏顶蛤的繁殖规律,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每月采集大连海区野生偏顶蛤(Modiolus modiolus)样品1次,测定采样点水温,采用组织学方法分析其性腺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偏顶蛤性腺发育以1年为1个周期,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5个时期。偏顶蛤卵子的发生可分为卵原细胞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和成熟期。雄性生殖细胞的发生经历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等时期,精原细胞分为A型和B型2种类型。该海区偏顶蛤性腺指数和肥满度最低值均出现在1月,分别为17.54%和18.23%;二者最高值均出现在8月,分别为32.25%和38.43%。偏顶蛤繁殖期为6—11月,繁殖期水温在16.8~22.1℃;雌雄性腺发育基本同步,雄性发育略快,雌雄异体,二者性比接近1∶1。本研究为偏顶蛤的天然资源保护及大规模人工增养殖的开展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饵料、家系及二者交互作用对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生长、摄食及变异的影响,利用两种饵料—裙带菜(Undaria pinnitafida)和配合饲料,对6个中间球海胆全同胞家系进行了60 d投喂,实验结束时测量了实验海胆的终末体重(FBW)和总摄食量,并计算了体重特定生长率(SGR)、饵料系数(FCR)和体重变异系数的变化(ΔCV),利用双因素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检验了饵料、家系及二者交互作用对FBW、SGR、FCR及ΔCV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与家系的交互作用对FBW和ΔCV无显著影响,摄食裙带菜的海胆较摄食配合饲料的海胆在终末体重(FBW)和整齐度(ΔCV)上表现出极显著的优势(P0.01),不同家系间海胆的FBW和ΔCV也有显著差异(P0.05)。饵料与家系的交互作用对体重SGR和FCR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各家系内,裙带菜投喂下海胆体重SGR均极显著优于配合饲料投喂(P0.01);饵料系数(FCR)均极显著高于配合饲料投喂(P0.01);对于每种饵料,不同家系间SGR也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FCR亦是如此。两种饵料下家系SGR排位基本一致,说明家系与饵料在SGR上的交互作用是由于不同饵料下家系对SGR的影响程度有差异造成的,而家系FCR排位出现了较大变化则说明FCR受到交互作用的影响是由于不同饵料对不同家系的投喂效果不同造成的。本研究结果表明,家系选择可用于对中间球海胆生长、饵料系数和整齐度的遗传改良,饵料对这些性状的表现有显著的影响,对饵料系数进行家系选育时应注意家系与饵料的交互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 ( Si)和光棘球海胆S. nudus ( Sn)进行完全双列杂交,通过对自繁后代(Si♀×Si♂、 Sn♀×Sn♂)和杂交子代(Si♀×Sn♂、 Sn♀×Si♂)的幼体发育进行观察,详细描述了幼体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并在18、22、26、30℃4个温度下对自繁和杂交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各幼体时期的畸形率和生长状况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海胆的受精率均显著低于自繁海胆(P<0.05), Si♀×Sn♂杂交海胆在18℃时的孵化率与自繁海胆无显著性差异(P>0.05);Si♀×Sn♂杂交海胆幼体形态融合了两种自繁幼体的特征;温度对光棘球海胆自繁和杂交海胆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中间球海胆在22℃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最高,而光棘球海胆的最适受精和孵化温度为18℃, Si♀×Sn♂杂交海胆最适受精温度为22℃,而最适孵化温度为18℃;温度对海胆幼体发育的畸形率和生长均有显著影响( P<0.05),3种海胆幼体的最适生长水温均为18℃, Si♀× Sn♂杂交海胆在四腕幼体时期的畸形率最低,体长最小,除在八腕幼体时期畸形率最高外,在六腕幼体和八腕幼体时期的畸形率和生长性状均是介于自繁幼体之间。研究表明, Si♀×Sn♂杂交海胆在胚胎发育早期具有母本的热耐受性和生长劣势,但是随着幼体的生长发育,母性效应逐渐减弱,其在生长方面逐渐体现出父本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