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长湖是湖北省第三大淡水湖泊,对维持长江中游地区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研究长湖草型湖区和藻型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0年4、7、10月和2021年1月对长湖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草型湖区和藻型湖区分别鉴定出浮游植物80种和91种,以绿藻门种类数最多,分别为38种和50种。两类湖区均以小球藻属(Chlorella sp.)和小环藻属(Cyclotella sp.)为主要优势种。草型湖区和藻型湖区浮游植物丰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59×107~2.34×107 cells/L和0.73×107~3.06×107 cells/L,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8.98~18.48 mg/L和 0.08~21.40 mg/L。藻型湖区多样性指数略高于草型湖区,两湖区水质整体介于轻污染到中污染之间。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草型湖区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受水温(WT)、溶解氧(DO)、总氮(TN)、总磷(TP)和水位(WL)影响,藻型湖区主要受DO、TN、氮磷比(N/P)和WL影响。研究可为长湖水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稻虾共作模式具有较高的综合效益,近年在全国发展迅速。为稻虾共作选择适宜氮肥种类,既能保证田面水水质,又能保证水稻氮素供应而促进水稻生长,对稻虾共生系统的清洁生产至关重要。设置3种施肥处理(CF,基施复混肥并追施尿素;CRF,缓释复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OF,基施有机无机复混肥并追施尿素),并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分蘖期之前田面水水质及全生育期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和OF处理相比,CRF处理降低稻虾田田面水氨氮及亚硝态氮的效果最好,有利于小龙虾回田生长;施肥处理提高了土壤无机氮含量,促进了水稻干物质累积;CRF处理水稻的有效穗数、产量、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CF和OF处理相比,产量分别提高14.26%和12.84%,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64.86%和54.65%,氮肥偏生产效率分别提高15.00%和13.60%。此外,CRF处理还节约了追肥所需的劳动力。综上,从田面水水质、水稻生长及氮肥利用效率等因素考虑,在稻虾共作中采用缓释复混肥一次性基施的施肥方式是较佳选择,有利于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长湖是调控长江中游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为了解长湖蓝藻季节动态并进一步探究蓝藻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根据其湖形特征设置5个采样点,于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对长湖进行了逐月采样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检出蓝藻18种(属),主要优势种为棒胶藻属(Rhabdogloea sp.)、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和伪鱼腥藻属(Pseudanabaena sp.)。二维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显示,长湖蓝藻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5、6、8月的蓝藻生物量较高,为6.88~15.50 mg/L,占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24.0%~43.8%;冬季和初春较低,为0.13~0.29 mg/L,占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0.5%~2.8%。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气温、气压、总磷、降雨量和溶解氧是影响蓝藻的重要因素,共解释了蓝藻生物量变化的70.0%。结构方程模型展示了环境因子与蓝藻生物量的关系,气温和溶解氧的上升可促进蓝藻的生长,而气压、总磷和降雨量正好相反,环境因子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改变湖泊的湖沼学特征影响蓝藻生物量。本研究可为长湖蓝藻水华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