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长激素对鱼类的影响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长激素(GH)是由动物脑垂体分泌的一种单一肽链蛋白激素。GH是一大类进化相关的蛋白激素家族的成员,这个蛋白家族还包括促乳素(PRL)和胎盘促乳素(PL)[1]。在水产养殖中,给鱼类注射或投喂天然或重组GH具有显著促进生长的作用,因此GH很早便得到应用。另外,GH对鱼类的免疫系统、生殖生理及海水适应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综述GH对鱼类的影响以及GH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1GH对鱼类的主要影响1.1GH的促生长作用GH促进生长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进行作用。直接作用指GH直接作用于靶细胞上的GH受体,通过GH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来刺激… 相似文献
2.
将含有石斑鱼生长激素基因的毕赤酵母X33进行震荡培养后,装入≥50L的自控罐中,28~30.5℃、pH 5.5~6.0、溶解氧≥30mg/L条件下发酵84h,生产石斑鱼生长激素基因重组蛋白。发酵期间,通过甲醇诱导毕赤酵母获得目的蛋白的高效表达,最后通过Western Blot和SDS-PAGE聚丙酰胺凝胶电泳对目的蛋白进行定性定量检测。最终获得目的蛋白表达量约为1.5~2.0g/L,约占胞外可溶性总蛋白的16.4%。本试验用自控罐发酵生产含有斜带石斑鱼生长激素基因重组蛋白的毕赤酵母生产工艺,为实现工业化生产鱼类生长激素饵料添加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鱼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由于海水鱼类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合成能力一般缺乏或很弱,所以其配合饲料中需要添加较高比例富含HUFA的鱼油才能满足其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随着鱼油资源的日益紧缺,研究者们试图寻找提高鱼体内源性HUFA合成能力的方法或途径,以提高配合饲料中植物油替代鱼油的比例,而HUFA合成调控机制的阐明将有助于达到此目的。本文着重介绍影响鱼类HUFA生物合成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包括不同脂肪源、日粮中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比例、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因子,温度、盐度、光周期等环境因子,以及转录因子、激素与遗传因子等,以期为鱼类HUFA合成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肠道微生物在水产动物脂类代谢中的作用,提高水产动物对配合饲料中植物油的利用能力,本研究收集摄食豆油或亚麻籽油配合饲料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的肠道内容物,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尼罗红染液及混合脂肪酸底物的方法,从中筛选出一株能吸收亚油酸、亚麻酸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TO1);通过观察三丁酸甘油酯(tributyrin)固体培养基中的水解圈及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油脂和溴甲酚紫(bromocresol purple)指示剂方法,筛选到一株能高产脂肪酶、降解豆油和亚麻籽油的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 TO1).这些结果表明,鱼类肠道微生物能够响应配合饲料中的脂肪源,当用植物油替代配合饲料中的鱼油时,肠道中吸收、降解、利用植物油的弧菌的丰度增加,进而参与鱼体内的脂类代谢.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饲料残饵对不同养殖水体生态因子的影响,采用水族缸模拟法,研究15 d内未投放饲料残饵的草鱼(C1)、罗非鱼(C2)和乌鳢(C3)养殖水体与投放饲料残饵的草鱼(T1)、罗非鱼(T2)和乌鳢(T3)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变化。结果显示,C1、C2和C3组水体溶解氧含量与pH值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试验结束时,C1、C2和C3组浮游植物密度较试验初分别升高43.50%、36.12%和27.57%,多样性指数分别升高5.76%、8.01%和5.63%,水环境稳定。T1、T2和T3组水体可培养细菌数量与溶解氧含量、pH值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总磷、氨氮、硝酸盐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试验结束时,T1、T2和T3组浮游植物密度分别是试验初的11.54倍、9.57倍和8.68倍,多样性指数较试验初分别下降18.11%、12.71%和4.35%,T1和T2组微囊藻为优势种群,而T3组针杆藻为优势种群。综上,无饲料残饵时,不同养殖水体浮游植物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均会上升,水体环境稳定。存在饲料残饵时,不同养殖水体浮游植物密度升高的同时,多样性指数均下降,水体环境趋向富营养化。不同养殖水体水质指标变化的差异与水体微生物密切相关,而浮游植物组成的变化则可能与水体pH值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6.
细基江蓠对半封闭式拟穴青蟹养殖池塘水质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减少青蟹疾病爆发的风险、提高青蟹产量。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养殖后期在半封闭式青蟹养殖池塘中放养细基江蓠,结合水体理化因子、青蟹产量与存活率等指标探讨细基江篱对养殖水体的水质改善作用。结果发现:DO、pH分别在放养细基江蓠之后第10天、20天开始显著地高于同期的对照池塘,盐度从第20天开始显著地低于同期的对照池塘;NH4+、NO2-浓度从第10天开始低于同期的对照池塘,无机磷(IP)与化学需氧量(COD)指标由于起始浓度比对照池塘高,在整个监测期间基本一直高于对照池塘,但是,在第40天两口池塘的IP浓度的差异逐渐缩小。此外,拟穴青蟹的产量、存活率分别比对照池塘高出14.30 kg、2.23%,其他各品种的产量与存活率也均高于对照池塘。上述结果表明,细基江蓠改善了半封闭式拟穴青蟹养殖池塘的水质,降低了水体理化因子恶化的可能性,提高了青蟹与其他养殖品种的产量与成活率,使得控制、减少青蟹病害的发生成为可能,值得进一步地推广。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酶制剂是否有助于提高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对石莼(Ulva pertusa)海藻饲料的消化利用率,在总蛋白水平为32%、总脂肪水平为8%情况下配置6种饲料,其中两个对照组(未添加石莼为C1、添加15%石莼为C2)、4个实验组,饲养黄斑蓝子鱼幼鱼56 d,通过比较鱼的生长性能、消化道消化酶的活性及饲料的表观消化率等,以确定酶制剂的效果及其适宜添加量。结果显示,4种实验饲料养殖的黄斑蓝子鱼在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等方面均优于C2对照组,与C1对照组无显著差异(T4实验组的蛋白质效率除外)(P0.05)。全鱼生化成分及胃、前肠、肝脏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C2对照组(P0.05)。添加石莼组鱼肌肉中除多不饱和脂肪酸18:2n6、20:5n3、22:5n3和必需氨基酸Met、Tyr含量显著降低(P0.05)以及Glu与His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外,无其他显著变化。结果表明,石莼饲料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可提高黄斑蓝子鱼的生长效果和饲料利用率,且对鱼肉品质无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9.
以双棘黄姑鱼(Protonibea diacanthus)为实验对象,通过RACE方法克隆得到IGFs家族成员IGF3。双棘黄姑鱼IGF3 cDNA全长1 184 bp。氨基酸一致性分析显示,双棘黄姑鱼IGF3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一致性最高,仅为58.0%;与自身IGF1的2个亚型及IGF2相比,一致性分别低至26.2%、25.2%和21.9%。系统进化树显示鱼类IGF3基因先与IGF2聚类,再与IGF1汇聚构成IGF家族,最后IGFs与胰岛素聚类。组织表达模式显示IGF3在双棘黄姑鱼心脏、性腺、脑区均有表达,在性腺中表达最强。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IGF3在精巢发育期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呈显著下降趋势;在卵巢成熟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此外,雌鱼在成熟期前、中、后脑IGF3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而雄鱼各脑区IGF3表达趋势呈多样性。上述结果表明,IGF3可能参与了双棘黄姑鱼精巢发育和卵巢成熟期生殖功能的调节,且前脑可能主要参与了IGF3在性腺表达的反馈调节。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耐硼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boronitolerans,YS11)的保存条件及其对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的影响,为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选择海藻糖、乳糖、蔗糖和脱脂奶粉4种保护剂,并通过浓度梯度优化筛选最佳保护剂,结果表明,YS11在10%海藻糖中,干燥后保持较高的存活率。罗非鱼幼苗饲喂菌体发酵液,喂养70 d后,通过高通量测序观察YS11对罗非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YS11的处理改变了罗非鱼肠道微生物群及其多样性,提高罗非鱼肠道中有益菌的丰度,降低某些潜在致病菌的丰度。本研究结果证实,10%海藻糖为最佳冷冻干燥保护剂;耐硼赖氨酸芽孢杆菌能够调节肠道微生物群,促进益生菌生长,抑制病原菌生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