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9篇
水产渔业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8年夏季用浅海Ⅰ型标准浮游生物网在河北黄骅港海域进行了浮游动物调查。共采集到浮游动物24种,其中原生动物2种、桡足类11种、糠虾类2种、毛虾类1种、钩虾类1种、糖虾类2种、毛颚类1种、被囊类1种、幼体类2种、水母类1种。平均生物量320.6mg.m-3,生物量的波动范围75.2~1310.6mg.m-3。近岸海域的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明显高于远岸;优势种为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0.33)、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0.31)、太平洋纺锤蚤Acartia pacifica(0.12)、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0.038)、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0.34)和刺尾歪水蚤Tortanus Spinicaudatus(0.04)。  相似文献   
2.
海南陵水小型金枪鱼驯养基地在小头鲔(Euthynnus affinis)养殖过程中发现有寄生虫附着现象,文章对小头鲔寄生虫进行了分离、形态观察及18S、28S rR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经18S rRNA分子鉴定,该寄生虫与Branchiomma sp.相似性为99.13%;而28S rRNA显示,该寄生虫与黑斑鳍缨虫B.nigromaculatum相似性为100%,与Branchiomma sp.(EF116223.1)相似性为99.12%。形态观察发现,该寄生虫虫体呈墨绿色、棕黄色或红棕色,具鳃冠,全长30~90 mm,寄生于小头鲔鳃弓后缘的体表及胸鳍中后部。该寄生虫由鳃冠、胸区和腹区组成,无钙质管,其消化道包括口、口腔、咽、肠、肛门等,与黑斑鳍缨虫存在少许生活习性和形态差别。因此,该寄生虫是否为鳍缨虫属(Branchiomma)、黑斑鳍缨虫(B.nigromaculatum),仍需进一步验证。该虫附着于小头鲔体表后,小头鲔摄食量明显下降,游泳速度加快,易受惊吓。采用甲醛浸泡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去除后小头鲔成活率为75.9%。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一种使用北斗船位数据提取灯光罩网渔船的作业状态特征的方法,选取桂北渔36288、61999、62666和68209四艘灯光罩网渔船2017年的北斗船位数据,使用阈值综合判别的方法判断渔船作业的状态,通过航速、水深和时间区间的阈值判别渔船作业状态的船位点,利用船位分析软件(AST)提取渔船的作业天数、作业日期、作业时长以及对应的作业位置信息,并与实际填写的渔捞日志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提取的结果和实际记录的结果误差较小,其中作业天数每月差值在0~3 d以内;对应的作业日期准确率在94.45%以上;作业时长每日最大误差不超过2.4 h,最小误差为0 h,总平均误差为1.49 h,且提取的作业时长和渔获率存在明显的显著性差异,相关系数r=0.512(P0.01);作业距离差值较小,总体在50 km以内。因此可以确定,本研究根据北斗船位数据提取灯光罩网渔船作业状态特征的方法可靠,具有较大的实用性和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电子捕捞日志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以“粤新会渔01282” “粤新会渔01240” “粤新会渔01286” “粤新会渔01239” “粤茂滨渔47239” “粤新会渔02163” “粤茂滨渔42278” “粤新会渔00070”和“粤新会渔01268”9艘拖网渔船2018年8月17日—2019年4月30日的作业状态为研究对象,利用北斗船位数据提取拖网作业时间、作业网次和作业渔区,与电子捕捞日志数据的相关信息进行比较验证。结果表明,9艘拖网渔船的电子捕捞日志数据与北斗数据提取的作业时间的重复率分别为36.7%、64.8%、71.4%、81.5%、24.7%、46.7%、66.7%、79.6%和68.9%。作业渔区的重复率分别为80%、86.9%、65.7%、74.7%、75.3%、85.6%、71.6%、56.9%和65.2%,作业网次的重复率分别为65%、86.4%、60%、70%、75.3%、67.1%、54.4%、62.1%和35.4%。作业时间与渔获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粤新会渔01286” “粤新会渔01239” “粤新会渔01240”和“粤茂滨渔47239”的作业时间与渔获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粤茂滨渔42278”的作业时间与渔获量呈显著相关(P<0.05),“粤新会渔01282” “粤新会渔02163” “粤新会渔00070”和“粤新会渔01268”的作业时间与渔获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反映出电子捕捞日志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性尚有空间可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摸清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对其选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以同一批次159尾4月龄豹纹鳃棘鲈为试验对象,测量并探寻其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豹纹鳃棘鲈吻长与体质量的相关性为显著水平(P<0.05),其余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均为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发现,体长、体高、体宽、头高和吻长是影响4月龄豹纹鳃棘鲈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其中体高主要是通过直接作用影响体质量,而体长、体宽和头高则主要通过体高间接影响体质量;体长、体高、体宽、头高和吻长性状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大于0.85,说明4月龄豹纹鳃棘鲈体质量主要受这5个性状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剔除与体质量相关性不显著的形态性状,所得方程保留的形态指标与通径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在南沙美济礁开展了合浦珠母珠贝吊养试验,试验设计了1.5、2.5m和6.5m3个不同的养殖水深。养殖60d后,测量合浦珠母贝的壳长、壳高和壳宽,统计成活数,计算3个性状指标的特定生长率,比较不同水深合浦珠母珠贝的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试验结果表明,吊养水深对壳宽特定生长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吊养水深对壳长特定生长率和壳高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6.5m水深的壳长特定生长率(1.10±0.11)%/d和壳高特定生长率(0.92±0.16)%/d均显著高于1.5m的壳长特定生长率(0.82±0.13)%/d和壳高特定生长率(0.50±0.08)%/d;吊养水深对合浦珠母贝的成活率也有显著影响(P0.05),吊养在6.5 m的深度条件下成活率最高(95.00±1.63)%,2.5m水层次之,而在1.5m水深合浦珠母贝的成活率最低(43.25±5.38)%。综合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数据可知,在深远海吊养合浦珠母贝时6.5m水深较适合。  相似文献   
7.
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是南海重要的经济头足类之一,巨大的开发潜力与经济价值使其在我国南海海洋渔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为深入了解南海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变化情况并作出科学预测,文章选择构建灰色预测模型GM(1,N),结合海...  相似文献   
8.
浅谈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研管理信息化为优化科研院所行政管理程序、提高行政管理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增强行政管理决策能力发挥了不可比拟的优势。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科研院所来说,是实现其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民主、科学、高效、创新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的重要机遇,分析和挖掘科研管理信息化民主决策服务功能,对于促进科研院所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建立新的管理决策机制,实现民主、高效的决策与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途径,例如建立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能力等。  相似文献   
9.
吴洽儿  李纯厚  孙典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216-18218,18246
从保护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环境并兼顾沿海工业的发展角度,提出了保护区的调整方案,并对功能区调整后对中华白海豚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0.
灯光罩网是中国南海外海主要捕捞作业方式之一。为加强对南海外海灯光罩网渔船生产监测和渔船捕捞活动的有效管理,根据2017年2—5月南海外海灯光罩网渔船北斗船位数据,分析定位时间、经纬度等特征,结合作业时间、等深线等采用多层过滤法判断渔船作业状态;通过阈值筛选渔船作业的位置和时间,采用过滤窗修正法对船位点状态进行修正,计算渔船作业时长,并与渔民实际记录的纸质捕捞日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北斗船位数据提取结果和渔民实际记录的结果误差较小,航次准确率为100%,航次天数准确率为94.30%;相同作业日期准确率为92.72%;作业时长总平均绝对误差为1.12 h,平均相对误差为2.1%,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设计的灯光罩网渔船状态判断、作业位置确定、作业时长提取和捕捞努力量计算方法可为灯光罩网作业分析和其捕捞强度量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