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98篇 |
免费 | 458篇 |
国内免费 | 80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49篇 |
农学 | 503篇 |
基础科学 | 447篇 |
810篇 | |
综合类 | 4068篇 |
农作物 | 551篇 |
水产渔业 | 361篇 |
畜牧兽医 | 1356篇 |
园艺 | 636篇 |
植物保护 | 3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7篇 |
2023年 | 188篇 |
2022年 | 437篇 |
2021年 | 411篇 |
2020年 | 395篇 |
2019年 | 371篇 |
2018年 | 259篇 |
2017年 | 422篇 |
2016年 | 313篇 |
2015年 | 395篇 |
2014年 | 419篇 |
2013年 | 536篇 |
2012年 | 699篇 |
2011年 | 746篇 |
2010年 | 705篇 |
2009年 | 640篇 |
2008年 | 600篇 |
2007年 | 599篇 |
2006年 | 446篇 |
2005年 | 342篇 |
2004年 | 186篇 |
2003年 | 122篇 |
2002年 | 115篇 |
2001年 | 124篇 |
2000年 | 140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62年 | 2篇 |
1956年 | 5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提高梯棱羊肚菌黑色素的提取率及溶解性,本试验采用单因素、Plackett-Burman试验、响应面试验对纤维素酶-超声波协同提取梯棱羊肚菌黑色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通过赖氨酸修饰,并对修饰前后的梯棱羊肚菌黑色素进行结构表征、理化性质及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NaOH浓度为1.54 mol/L,纤维素酶添加量为20 mg/g,纤维素酶酶解时间为78.6 min,料液比为1:30,酶解温度为40 ℃,超声时间为80 min条件下提取的梯棱羊肚菌黑色素最优。未修饰的梯棱羊肚菌黑色素不溶于水,色价值为480.24,修饰后的黑色素溶解度为1 016 g/L,色价值为1 771.18,比未修饰的黑色素在溶解性、色价值方面均有所提高。此外,在不同的温度、光照、pH条件下,修饰前后的梯棱羊肚菌黑色素均比较稳定。以上研究结果为梯棱羊肚菌黑色素的高效提取及其产品的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IHSS (国际腐植酸协会)推荐法提取剩余污泥腐植酸参数不明确和剩余污泥腐植酸提取研究中缺乏其毒性效应评价等问题,利用响应曲面法得到剩余污泥腐植酸提取的最佳条件,并分析了腐植酸理化特性及其对作物幼苗建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植酸提取的最佳条件:碱浓度为0.19 mol·L-1,碱泥比(mL∶g)为11.6,振荡时间为3.8 h,提取量为96.1 mg·g-1。相较于推荐法的腐植酸提取量增加了118%。提取所得腐植酸的元素分析显示,O/C为0.84,H/C为0.14,C/N为4.43;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分析显示,剩余污泥腐植酸存在羧基、醇羟基和酚羟基等含氧官能团,重均分子量为8 856 Da。此外,在500 mg·L-1施用条件下,该腐植酸对大白菜和萝卜种子发芽率和子叶光合色素含量均无显著影响,而对大白菜种子胚根伸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综上,通过优化提取条件可显著提高腐植酸提取量,剩余污泥腐植酸腐殖化程度与芳香化程度均较高,分子量较小,生物活性较强,且低浓度下对作物早期生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NaHCO3前处理对不同种类生物炭性质及其磷吸附能力的影响,借助元素分析、光电子能谱、孔径分析、扫描电镜等手段对比处理前后秸秆、壳核及其他3类生物炭表面特性和孔结构的差异,基于吸附等温线和Freundlich与Dubinin-Radushkevich模型拟合,探讨生物炭性质控制磷吸附的机理。结果表明:NaHCO3前处理总体提高了各类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增幅分别为2.70%~110.84%和1.42%~123.80%,提高其芳香性(C=C),H/C增幅为5.56%~29.41%,同时降低了极性官能团(C—O和C=O)含量,极性指数[(O+N)/C]降幅为13.18%~46.34%。原始生物炭的磷释放量范围为78.33~568.33 mg·kg-1,NaHCO3前处理显著增加各类生物炭对磷的吸附,使其表现出近似的磷吸附能力(Freundlich吸附系数KF范围为119~254 mg1-n·Ln·kg-1)...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接种方法和接种时期对玉米拟轮枝镰孢穗腐病(Fusarium verticillioides ear rot,FER)抗性鉴定的影响,选取高抗×高抗、高抗×高感、高感×高感组合各3份,2022年在北京顺义和河南新乡分别用针刺果穗注射法与双牙签法在玉米吐丝后5、10、15 d进行接种。结果表明,吐丝后5、10和15 d接种,针刺果穗注射法分别比双牙签法的平均病情严重度高6.3%、3.9%和1.8%;吐丝后5 d接种,不同组合采用针刺果穗注射法接种未达到显著差异,采用双牙签法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吐丝后10 d和15 d接种,不同组合使用针刺果穗注射法均达到极显著(P<0.01)差异,牙签法均未达到显著差异。采用双牙签法接种时,建议吐丝后5 d接种;采用针刺果穗注射法接种时,建议吐丝后10~15 d接种。 相似文献
5.
关于雅安市集体与个人林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雅安市集体林经营管理现况,对今后林权制度改革提出了原则意见和具体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6.
7.
为了探究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细胞影响的分子机制,实验通过使用Nova Seq 6000测序技术,检测了低氧组 (1.5±0.5) mg/L和对照组 (6.0±0.5) mg/L分别处理24 h后的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细胞的转录组数据变化。首先,对测序得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拼接、注释以及筛选,分析获得的128 614个转录本和128 614条基因,平均长度为2 634 bp (N50),Q30 > 92%。其次,以1.2倍为阈值,共筛选出1 68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899个,下调基因788个。GO和KEGG分析发现,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的三羧酸循环、糖酵解途径、ECM-受体相互作用、间隙连接、细胞凋亡、酚氧化酶系统以及其他免疫相关基因等产生了显著影响。最后,随机挑选转录组数据中的10个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验证,结果显示与转录组数据分析相一致,其中包括6个上调的基因:整合素1、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磷酸肌醇3激酶、磷酸甘油酸突变酶2、PDGF/VEGF相关因子1和relish;4个下调的基因:无脊椎连接蛋白7、热休克蛋白90、线粒体ATP合成酶α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本研究初步阐明了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细胞短时间内应对低氧胁迫的分子机制,同时该结果也可为今后研究其他甲壳动物在应对低氧胁迫时的生理机制和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利用重组猪结合珠蛋白(Haptoglobin,Hp)制备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以梅山猪肝脏总RNA为模板,利用RT-PCR方法扩增猪hp基因,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栽体pGEX-KG和pET-32a上,转化至E.coli BL21中,IPTG诱导下高效表达重组GST-Hp和HIS-Hp蛋白.用纯化的重组GST-Hp免疫BALB/c小鼠,用纯化的HIS-Hp作为包被抗原进行间接ELISA检测,通过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筛选阳性细胞株,制备单克隆抗体.结果表明筛选到2株高效分泌抗猪Hp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3B4和3C8.Western-blot和间接ELISA检测均表明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内蒙农牧交错带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和施肥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武川是我国典型的内蒙农牧交错带地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和施肥是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和土壤碳储量的重要人类活动。选取内蒙武川地区,针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和施肥措施(化肥、有机肥)的长期定位试验土壤,分析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无机碳(SIC)和全氮(TN)含量和储量,结合13C和15N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和施肥措施对于该地区土壤碳氮转化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退耕还灌/还草后,SOC储量较耕地均有显著提高(提高幅度0.60~0.98 Mg hm-2 a-1),SIC储量也增加或保持相同水平(柠条地除外)。相比不施肥处理,施用有机肥能显著增加SOC(1.08~1.19 Mg hm-2 a-1),施化肥处理则会降低SIC(0.06~0.16 Mg hm-2 a-1),且主要影响次生碳酸盐。施肥SIC中原生碳酸盐比例(0~23%)低于自然土壤(3%~29%)。施肥措施对于土壤碳氮的转化强度远大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于内蒙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土地利用和施肥措施对于土壤有机和无机碳的影响应该在区域固碳管理中给予全面考虑。 相似文献
10.
自1974年从法国引进原种利木赞牛改良当地复州牛以来,辽宁省普兰店市现已形成存栏量12万头年出栏量5万头的利木赞改良牛规模。调查发现,普兰店地区多年通过推广利木赞牛人工授精技术,母牛群的外貌和体尺指标都与利木赞原种牛相接近,而显著优于复州牛。但由于长期缺乏完善的系谱登记制度,且饲养管理水平低,使得改良牛系谱混乱,遗传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建议当地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建立利木赞改良牛个体身份标识系统,同时加强营养供应,为我国利木赞牛品种或专门化品系的培育打下基础,并为实施全国肉牛追溯体系提供可用的信息,以推动肉牛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