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休闲的品位与种类。进入新世纪,斗鸡正日益成为一些人休闲娱乐活动之一。我国有着悠久的斗鸡历史,斗鸡品种繁多,享誉全球。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形势下,如何根据消费市场需求,深入研究斗鸡生理特点、训练技巧与方法、饲养管理特点与规律,培育适销对路的斗鸡品种,开发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是未来中国斗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运输应激对舍饲小尾寒羊行为及生理的影响,选取体况相近的8只健康成年小尾寒羊公羊,对运输前后24 h内日常行为(运输前6月13日11:00至6月14日11:00,运输后6月15日11:00至6月16日11:00)按6个时段进行观察,各时段分别为11:10~11:30 (1时段)、15:10~15:30 (2时段)、19:10~19:30 (3时段)、23:10~23:30 (4时段)、03:10~03:30 (5时段)、07:10~07:30 (6时段);利用目标动物取样法观察各时段内静立等行为;分别于运输前1 d、运输途中、运输后1 d及运输后3 d颈静脉采血,测定血液离子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运输明显改变小尾寒羊行为。运输后小尾寒羊静立、移动、采食、探究和观望等行为1、2、3时段增加,而4、5、6时段降低;卧息行为3时段极显著低于运输前,而5、6时段则极显著高于运输前;反刍行为1、2、3、5时段显著低于运输前;修饰行为则运输后变少且1、3、4、5、6时段极显著低于运输前。运输也显著影响小尾寒羊的生理指标,与运输前相比,运输后1 d小尾寒羊血液生长激素显著增加;血糖在运输途中显著降低,其他血液代谢物无显著变化。总体而言,运输应激明显影响小尾寒羊行为和生理内分泌,且显著改变小尾寒羊行为日节律。  相似文献   
3.
以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养殖场圈养条件及扬州市动物园半散放条件东北亚种成年梅花鹿母鹿为研究对象,采用瞬间扫描取样法研究了2种饲养方式下梅花鹿昼间行为节律。结果表明:2种饲养方式下梅花鹿群体昼间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等行为频次比率依次减少,其取食、卧息和观望行为比率占昼间行为的80%以上。圈养和半散放条件下成年母鹿都有2个取食行为高峰,二者的反刍行为高峰分别发生在12:30、8:00左右,卧息行为高峰分别在12:30—13:30、10:30—13:30,观望行为高峰分别在13:30—16:30、7:30—8:30。行为分析表明,不同饲养条件下,成年梅花鹿母鹿昼间行为存在显著差异,饲养环境不同是造成梅花鹿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绵羊属恒温动物,为保证健康、生存及繁殖需要,其体温通常保持在一个较窄的生理范围。一般条件下绵羊会通过自身的散热和产热两种途径来缓冲热应激并维持自身热平衡。这种热平衡调节机制受下丘脑调控,同时,热应激会增加机体内热并影响热交换的调控,进而影响家畜的行为及生理机能,并导致体重、平均日增重降低,严重时可影响到家畜健康与繁殖。但这种影响会因品种、饲养方式及个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对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养殖场及扬州市动物园48只梅花鹿(Cervus nippon)的昼间行为进行观察,以Kappa阿片受体(Kappa Opoioid Receptor 1,OPRKl)为目的基因,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方法,利用引物P-5和P-9获得OPRK1基因的不同基因型,并将二者进行最小二乘均值的多重比较,以确定OPRK1基因SNP与梅花鹿昼间行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引物P-5各基因型间与修饰行为两两差异显著(P<0.05),其它行为EE型和FF型差异显著(P<0.05),而另外5种行为性状在各个基因型中没有检测到显著差异;引物P-9各基因型间卧息行为GG型和GH型个体行为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观望行为GG型、HH型和GH型3种基因型个体两两之间差异显著(P<0.05),修饰行为HH型和另外两者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OPRK1基因多态性和梅花鹿昼间行为性状存在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6.
纤维素在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下分解成可利用的物质,有利于改善环境污染和缓解能源危机。布氏田鼠是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草原上的一种植食性动物,其盲肠微生物种类丰富。从布氏田鼠盲肠中筛选具有高效分解纤维素能力的菌株,并对筛选的菌株进行鉴定及纤维素酶的酶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刚果红染色法初筛出8株具有分解纤维素能力的菌株,发酵法复筛出分解能力最强的菌株T1,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strain)。菌株T1以1.5%玉米粉作为碳源、1%蛋白胨作为氮源、接种量5%时产纤维素酶量最高。该纤维素酶最适反应pH值4.8,最适反应温度40℃,最佳反应时间40 min,且具有一定的酸碱耐受性和热稳定性,这一研究为纤维素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饲养条件下梅花鹿母性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8月,以圈养和半散放条件下分娩梅花鹿为研究对象,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行为取样法对梅花鹿母性行为时间分配进行观察,分析仔鹿不同日龄及不同饲养条件下母鹿母性行为差异,探讨梅花鹿母性行为优劣,以指导梅花鹿饲养管理及遗传繁育。结果表明:在统计的5种母性行为中,随仔鹿日龄增加,母鹿母性行为时间分配逐渐降低,且1~7日龄和其它2个日龄段的母性行为都存在显著差异。至仔鹿35日龄时,母鹿母性行为表现很低或不表现。不同饲养条件下,母鹿授乳行为、寻找张望行为及中断哺乳行为差异不显著,而跟随行为、舔舐与修饰行为则存在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认为,仔鹿1~7日龄时段是母鹿母性行为时间分配的关键时期,母鹿在半散放条件下母性行为优于圈养条件。  相似文献   
8.
旨在研究剪毛应激对小尾寒羊行为和生理的影响。本试验于2015年9月1-10日,随机选取体况相近,初次剪毛的成年小尾寒羊9只公羊和13只母羊,对剪毛前后卧息、反刍、静立、移动、采食、饮水及剪毛过程中的眨眼、摆尾、抬头、鸣叫等行为进行观察,并于剪毛前后对其进行心率(HR)、呼吸(RF)、直肠体温(RT)等生理指标进行检测,剪毛前、剪毛中、剪毛结束及剪毛后颈静脉采血,检测钾(K+)、钠(Na+)、镁(Mg2+)等血液离子以及β-内啡肽(β-E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催乳素(PRL)、儿茶酚胺(CA)、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抗利尿激素(ADH)、皮质醇(CORT)、促生长素(GH)、血糖(GLU)等相关血液代谢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剪毛对小尾寒羊产生了强烈的短期应激。剪毛过程中,公、母羊均表现明显的眨眼、摆尾、抬头等行为,母羊的血液ACTH和GH水平随剪毛进程表现先升高后降低,并且变化显著(P0.05);其他血液离子和血液代谢物水平则无明显变化(P0.05)。同时这些行为与血液指标存在性别差异,剪毛过程中,母羊眨眼和鸣叫极显著和显著多于公羊(P=0.006和0.022),剪毛结束时,公羊的血液ACTH、CA和T4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母羊(P=0.050,0.004和0.029),剪毛结束10min,公羊的血液ACTH和T3含量则显著高于母羊(P=0.037和0.031)。综上表明,剪毛对母羊的应激公羊。剪毛也明显改变了小尾寒羊的行为和生理水平。与剪毛前相比,剪毛后小尾寒羊采食、饮水、反刍和移动增加,静立减少,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降低,说明剪毛提高了小尾寒羊在高温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饲养条件下成年公梅花鹿的行为差异。【方法】于2006-04-10及2007-03-10,以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平山堂鹿场圈养的15只成年公梅花鹿和扬州市动物园半散放的13只成年公梅花鹿为研究对象,采用瞬间扫描取样法对其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其他行为进行观察,每周观察4 d,对收集的数据以60 min为单位合并归为一组后进行统计分析,研究2种饲养条件下成年公梅花鹿昼间行为节律。【结果】2种饲养条件梅花鹿群体昼间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等行为频次所占比例依次减少,其取食、卧息和观望行为频次占昼间行为的80%以上。昼间圈养条件下,梅花鹿有2个取食行为高峰(07:30-08:30,16:30-17:30),而反刍行为高峰发生在13:30左右,卧息行为主要发生在11:30-13:30,观望行为主要发生在13:30-16:30。半散放条件下,梅花鹿取食行为也有2个高峰(08:30-09:30,16:30-17:30),反刍行为主要发生在07:30-08:30,卧息行为主要发生在11:30-13:30,观望行为主要发生在07:30-09:30和15:30-16:30。对2种饲养条件下梅花鹿昼间行为节律分析表明,除07:30-08:30圈养梅花鹿取食行为频次显著高于半散放梅花鹿外,半散放公鹿取食行为频次在08:30-09:30,12:30-13:30,13:30-14:30,15:30-16:30这4个时段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圈养梅花鹿;2种饲养条件下梅花鹿反刍行为频次除08:30-10:30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另外的07:30-08:30,10:30-11:30,11:30-12:30,12:30-13:30,13:30-14:30,14:30-15:30,15:30-16:30,16:30-17:30共8个时段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2种饲养方式梅花鹿卧息行为频次在08:30-09:30存在极显著差异,在13:30-14:30,14:30-15:30 的2个时段存在显著差异;圈养梅花鹿观望行为频次在10:30-11:30,12:30-13:30,13:30-14:30,14:30-15:30,15:30-16:30共5个时段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半散放梅花鹿。2种饲养方式下梅花鹿移动行为频次在08:30-09:30,09:30-10:30,16:30-17:30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修饰行为频次在12:30-13:30存在极显著差异。【结论】不同饲养条件下,成年公梅花鹿昼间行为存在明显差异,饲养环境不同是造成梅花鹿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粪便DNA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粪便DNA分析技术的建立背景和该技术在物种鉴定,个体识别,性别判定,种群数量调查,遗传多样性,行为生态学等方面的应用以及该技术在野生动物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