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5篇
综合类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
在国际粮食供需环境剧变及国内耕地非农化压力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证健康状态下耕地的粮食产能是全社会的重中之重。但是现有的耕地质量认知仍偏重于“自然环境本底”与“投入-产出”作用的耦合效应,缺乏从健康视角对耕地粮食产能关键限制因子的多维度考量。以广州市从化区为研究区,在大量样本采样检测和实地调研测产的基础上,采用地理探测器识别了健康视角下我国南亚热带水田粮食产能关键限制因子。结果表明:我国南亚热带水田粮食产能受地理环境健康背景、土壤健康状况和农田健康人工环境3个健康维度协同影响,三者贡献力分别为2.702、2.025和1.200,13个影响因素贡献力(q值)介于0.012~0.865之间,36个影响因子贡献力介于0.004~0.537之间。健康视角下我国南亚热带水田粮食产能关键限制因子主要为农田水文条件、土壤物理与微量元素健康状况、土壤侵蚀状况、生产保障措施和人为管理强度中的7个因子,其贡献力介于0.299~0.537之间,贡献力大小依次为:表土质地 > 平均水位变化 > 农作活动频率 > 土壤侵蚀程度 > 灌溉保障能力 > 有效硅含量 > 灌溉方法。受现代农业种植策略影响,我国南亚热带水田中土壤肥力、酸碱度和生物健康水平普遍较高,但土壤有效硅含量严重不足,基于灌溉保障和灌溉方法的农田精准水环境管理措施也亟需重视。可见,农田粮食产能的“木桶效应”仍严重威胁粮食安全,导致粮食产能的不稳定性与空间差异性,建议高度重视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微量元素健康状况及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水环境的精准管理。  相似文献   
2.
天空地一体耕地质量监测移动实验室集成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粮食需求压力巨大,耕地质量下降会影响粮食质量和安全。现行的耕地质量监测方法因检测时间长、时空信息不足等缺陷难以满足越来越繁重的耕地质量调查监测需求。本研究探讨了适用于耕地质量监测的方法及移动实验室案例,构建了天空地一体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搭建了集成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无线传感器网络和原位速测等技术的移动实验室架构,研发了基于中间件技术的天空地多种监测方法的集成技术;创制了一套天空地一体的耕地质量监测移动实验室,并在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区域进行了实地测试,在2 h内完成5个采样点的土壤养分、重金属等13个项目所需指标的现场速测,验证了本研究成果与常规耕地质量监测方法相比监测效率和现场出具结果的能力更强。本研究能够弥补现行耕地质量监测方法的不足之处,并且在监测指标全面性和监测数据时空尺度上都更有优势,能大大提升各级业务部门耕地质量监测的效果,加强耕地管理和保护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掌握耕地质量等别空间分布特征,提高县域耕地质量监测效率,完善其监测体系,本研究以广州市从化区为例,基于耕地质量监测成果以及土壤、环境因子等数据,通过空间统计学、空间叠加等方法对县域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分区布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土壤、地貌、土地利用水平、土地经济效益以及耕地质量渐变类型等因素,从化区共划分为26个耕地质量监测区。依据空间分层抽样原理,结合研究区内国家标准样地、沟渠、道路、村庄、基本农田等因素在空间上对监测样点进行调整,最终确定了111个监测样点。经统计检验表明,监测样点在总体耕地分等单元中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以此建立的县域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可为自然资源部门的耕地质量监测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基于协同克里格的县域耕地质量监测点优化布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优化监测样点布局,可提高耕地质量的监测效率和准确性。本研究筛选与耕地质量协同变化的环境因子作为辅助变量,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耕地质量的空间变异特征,采用协同克里格法优化耕地质量监测样点的布设。结果表明:利用与耕地质量相关性较好的地下水位为辅助变量,在不同规格网格的样点布设下,协同克里格在最适(5 km×5 km)网格尺度下得到66个监测点的插值精度,优于普通克里格在小(2 km×2 km)网格尺度下得到390个监测点的插值精度;而在相同规格网格的样点布设下,协同克里格方法得到监测点的插值精度均优于普通克里格。研究表明,结合易于获取的辅助变量信息的协同克里格方法可优化耕地质量监测点布设,得到更少的监测点的样点方案,在耕地质量监测中可实现减少成本的同时提高监测精度。  相似文献   
5.
耕地资源系统认知的演进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耕地是人类改造和利用地表而形成的最古老和最广泛的人地系统,耕地质量是耕地系统诸要素耦合状态的表达,耕地资源是在一定时间、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耕地开发利用价值的体现。本文厘清了耕地系统、耕地质量、耕地资源认知内涵与演进过程,解析了耕地资源的“自然-人文”构成要素与耦合关系、“水平-垂直”结构特征与形成机理、“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协同与转换关系、“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与响应机制,以及“经济-生态-社会”服务价值与演变规律,构建了“二维要素-三重功能-多元价值”的耕地资源认知系统,提出了系统认知耕地资源的新思路,解构了耕地资源内部机制与外部价值,以期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及自然资源资产“两统一”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耕地保护与资源利用新格局构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