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出版年(降序)
出版年(升序)
被引次数(降序)
被引次数(升序)
更新时间(降序)
更新时间(升序)
杂志中文名(升序)
杂志中文名(降序)
杂志英文名(升序)
杂志英文名(降序)
作者中文名(升序)
作者中文名(降序)
作者英文名(升序)
作者英文名(降序)
相关性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观察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BLUP)家系选育方法在福瑞鲤(Cyprinus carpio)继代选育中的潜力,该研究测量了继续选育第2代家系群体不同养殖阶段的体质量和形态性状。结果表明,生长快速家系群福瑞鲤早期(4月龄)生长速度较慢,到后期则生长加快,其体质量增长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在体型方面,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福瑞鲤各选育家系群的体厚/体长增加,体高/体长降低,逐渐呈现其体型修长的特征;同时2个越冬期的成活率均达到了94%以上。结果表明通过BLUP家系选育对福瑞鲤长期选育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福瑞鲤生长性状第一主成分是体质量;对不同生长时期的体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9月龄、14月龄、21月龄鱼的体质量与24月龄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分别为0.851、0.897和0.957。因此,在福瑞鲤继续选育过程中,进行早期个体选择值得尝试。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这60个家系的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在生长初期阶段的3个多月时间内的生长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经过3个多月的培育,60个家系共1831尾吉富罗非鱼的总体平均体重为102.4±38.9g。第59号家系的平均体重最大,为178.0±40.0g;第9号家系的平均体重最小,为64.1±18.6g。最大个体出现在第59号家系中,为271.7g,最小个体出现在第20号家系中,为22.0g。从家系水平上看,生长速度相差2倍,从个体水平上看,最大个体的体重是最小个体的12倍多。表明吉富罗非鱼各家系及个体间的生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异,既有进行选育的基础,也有进行长期选育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清水江鲤(
Cyprinus carpio )种质资源现状,基于分子标记和形态指标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清水江鲤群体呈现较高遗传多态性水平,12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
N a )、有效等位基因数(
N e )、表观杂合度(
H o )、期望杂合度(
H e )和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均值分别为10、8.37、0.54、0.86和0.84。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推测实验个体来源于3个理论种群,并将来源概率>70%的个体分成3个区组,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分析,发现区组间达到中等水平的遗传分化(
F ST >0.05,
P <0.01);区组间Nei’s遗传距离为0.473~0.546,区组间个体遗传结构相对独立。基于形态学指标,研究发现个体间存在较大形态差异,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38.0%);区组间在背鳍硬棘数、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和尾柄长/体长等性状间存在显著差异(
P <0.05);此外,基于形态学数据的欧式距离与Nei’s遗传距离的聚类结果相符。结果表明,清水江鲤群体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且群体内存在显著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4.
通过显微观察、酶联免疫吸附及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探究了红白、红黑锦鲤(Cyprinus carpio var. koi) 子一代 (F1 )早期体色发育过程及不同发育时期色素代谢相关酶(酪氨酸酶、胱氨酸酶)的活性和基因(agouti 、mc 1r 、mitf 、tyr )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锦鲤出膜后呈淡黄色半透明,黑色素细胞在出膜8 d后开始出现。胱氨酸酶活性随锦鲤发育呈升高趋势,出膜7 d后显著升高(P <0.05);7日龄仔鱼前,红黑组与红白组间无显著差异(P >0.05);出膜7 d后红黑组比同时期红白组显著升高(P <0.05)。酪氨酸酶在锦鲤发育过程中也呈升高趋势,但略有起伏,眼色素积累期及出膜23 d后酪氨酸酶活性均比相邻各期高(P <0.05);组间比较发现发育各期红黑组均比红白组高(P <0.05)。表明酪氨酸酶、胱氨酸酶活性变化与锦鲤色素细胞发育存在密切关联。agouti 、mc 1r 、mitf 及tyr 4个基因均在原肠期与神经胚期时表达最高(P <0.01),随后均呈下降趋势,表明这4个基因可能在胚胎发育早期的体色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鲤不同体色个体肌肉品质的差异,本研究以福瑞鲤2号青灰色个体 (BG)和全红个体 (WR)为对象,通过检测其肌肉色泽、氨基酸、脂肪酸和质构指标,评价这2种体色福瑞鲤2号肌肉品质的差异。结果显示,BG的b * 值显著高于WR;出肉率以及肌肉的水分、粗脂肪、粗蛋白和灰分无显著差异;不同体色福瑞鲤2号的肌肉中均能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非必需氨基酸10种。甘氨酸 (Gly)、脯氨酸 (Pro)、组氨酸 (His)和半胱氨酸 (Cys)在2组间差异不显著,其他氨基酸在2组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两种体色福瑞鲤2号之间ΣEAA/ΣTAA没有显著差异;BG肉豆蔻酸 (C14:0)显著高于WR,BG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较WR稍高,WR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BG稍高,二者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近;WR的弹性和咀嚼性显著高于BG。研究表明,体色对福瑞鲤2号的肌肉品质有影响。本研究为鱼类肉质性状改良提供基础数据和参照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垂直淀粉胶电泳对中华鳖脑、眼、心、肌、肝、肾和卵巢七种组织中的六种同工酶系统(LDH、ADH、IDH、ME、G6PDH、EST)进行研究,构建了中华鳖同工酶酶谱,并利用草鱼LDH-B4抗体对中华鳖LDH酶谱进行了免疫化学分析,确定了中华鳖LDH同工酶酶谱和亚基组成,揭示了鱼类LDH与爬行类LDH在进化上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马来西亚红罗非鱼体色分化变异的遗传分子机制,以期解决其越冬期的体色变异问题,本研究比较了越冬期不同温度处理(16、20、25和30°C)对其表观体色、酪氨酸酶活性以及皮肤色素带和黑色素细胞的影响。实验50 d后发现,16°C组大部分鱼体较实验开始时变黑,整个鱼体呈现青灰色,20°C组多数鱼体腹部也变为青灰色。随着温度的升高,红罗非鱼背部皮肤、腹部皮肤和血清中酪氨酸酶的活性逐渐升高,25°C时达到最高值,而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30°C组鱼的酪氨酸酶活性反而降低。血液中tyr m RNA的表达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25和30°C组红罗非鱼肌肉中的tyr m RNA表达量也显著高于16和20°C组。切片显微结构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红罗非鱼背部皮肤的黑色素细胞数量减少。研究表明,马来西亚红罗非鱼越冬期的体色变异可能是其皮肤黑色素细胞数量和体内酪氨酸酶活性改变的结果,深入研究其调控机制有助于了解鱼类体色遗传机理并进行体色性状的改良。
相似文献
9.
从40个随机引物中分别筛选出15和18个,对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雌、雄群体进行RAPD分析,结果显示:奥利亚罗非鱼雌性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56.25%,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358,Shannon氏指数为0.3417,群体内的遗传相似指数为0.8625;雄性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57.50%,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356,Shannon氏指数为0.3418,群体内的遗传相似指数为0.8375。尼罗罗非鱼雌性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47.44%,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788,Shannon氏指数为0.2637,群体内的遗传相似指数为0.7667;雄性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64.10%,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347,Shannon氏指数为0.3486,群体内的遗传相似指数为0.6769。试验结果表明,奥利亚罗非鱼雌、雄性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程度接近,而尼罗罗非鱼雄性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要比雌性群体丰富,遗传变异比雌性群体大。
相似文献
10.
以建鲤、黄河鲤为亲本,建立了建鲤自交JL(建鲤♀×建鲤♂)、正交JH(建鲤♀×黄河鲤♂)、反交HJ(黄河鲤♀×建鲤♂)3个试验组合,PIT标记后在养殖157、398、598 d时测定生长参数.结果表明:(1)157、398 d时增重率均为HJ>JH>JL,HJ与JL差异显著(P<0.05);598 d时JL>JH>HJ,子代差异不显著(P>0.05).(2)体长、体重的变异系数在157、398 d 时HJ>JH>JL,598 d 时JL>HJ>JH.体长的变异系数小于体重的变异系数.(3)肥满度随养殖时间增加而增长,JL的肥满度最高并与JH、HJ差异显著;(4)雌、雄鱼生长差异显著,雌鱼生长始终快于JL;雄鱼仅在157 d时有优势,398、598 d时杂种优势衰退.(5)在对体重的决定系数上,398 d时子代均以体长的决定系数占主导;598 d时HJ(♀)、JL(♀)中体高的决定系数占主导,JL(♂)、HJ(♂)、JH(♀)中体长的决定系数占主导,JH(♂)中体长、体高对体重的决定系数差异很小.(6)养殖时间对体重的差异显著性、绝对增重率无显著影响(P>0.05),对体长、绝对增长率、特定生长率、体重变异系数、生长指标及肥满度有极显著影响(P<0.01);鱼的不同交配组合和不同性别对上述生长参数均有极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