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12篇
综合类   8篇
水产渔业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980~2002年中国农地利用变化的时序特征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26  
该文依托1980~2002年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与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等基础资料,以农地利用过程中的主要农作物为例,对农地利用过程中集约度、播种面积与耕地撂荒变化的时序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0多年来,中国农地利用的集约度与总播种面积均有不断提高与扩大的总体趋势,但在扩大过程中却有三次显著下降变化,在集约度下降时期(1984~1986年、1992~1993年、1997~199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明显缩小,农地弃耕撂荒现象开始显著增加;导致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同农地利用过程中成本要求与土地要素纯收益的变化密切相关,但在时间响应上,由于农户要经过一个“观望-权衡-行动”的响应过程,从而往往滞后1~3年。  相似文献   
2.
潮河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年径流影响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以北京潮河密云水库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61—2000年期间降雨、径流以及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情况,利用一个集总式的水文模型(IHACRES模型)模拟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对年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40年来,潮河上游流域降雨--径流的演变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1961—1978年(第一阶段)、1979—1993年(第二阶段)、1994—2000年(第三阶段)。相对第1阶段而言,第2和第3阶段流域降雨的产流能力总体上呈减少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流域内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比较明显,主要变化趋势是林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草地及未利用土地向林地的转换构成了土地覆被变化的主导过程,成为影响流域年径流的主要因子。第2阶段,耕地和林地的面积分别增长了7.47%和7.78%,流域内水库和塘坝等水利设施的修建及大规模利用也发生在这一阶段;第3阶段,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面积的大幅度增加(11.81%)。利用IHACRES模型模拟了第2和第3阶段的"基准年径流",通过对比实测年径流和基准年径流的差异,得出了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减少了流域年径流的结论。其中第2阶段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的影响程度为27.76%,第3阶段为26.15%。  相似文献   
3.
能值理论是综合分析生态经济系统的各种能量流的转换机理,并定量研究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及其相互关系的重要理论。本文以柴达木盆地(青海海西州)的农牧生态经济系统为例,通过一系列的能值指标的建立和能值的投入产出分析,定量分析海西州农牧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并发现该地区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本地区和相似区域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生态压力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干扰,其值的降低预示着地区的森林转型和植被恢复.基于重庆市山区1 015份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本地生态足迹的方法来度量农户尺度山区的生态压力,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山区生态压力的主要因素,重点分析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生态压力的影响.研究发现:1)研究区人均生态压力为1.590hm~2,农户的薪柴采集活动是山区生态压力的主要来源;2)家庭总人口、非农劳动力年均工资水平、家庭农业收入、家庭拥有电器数量以及地区哑变量武隆县和巫山县对山区的生态压力产生显著影响;3)山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确实能够降低地区的生态压力,但是在作用路径上,并不是通过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数量,而是通过提高非农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增加农户务农的机会成本发生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耕地利用变化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等基础数据,选择浙江、河南和四川3个处于不同经济区位和发展水平下的典型省份,系统分析了3个地区1980—2007年的耕地利用方式、集约度及其内部结构以及耕地产出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种植结构上,近年来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降幅次序为浙江>河南>四川,浙江蔬菜瓜果占地比例增加,而其他2省粮食作物仍占主导地位;劳动集约度持续下降,下降幅度浙江>河南>四川,到2007年形成劳动集约度水平与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呈反比的关系;机械投入表现为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正比关系;但经济发达省份在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增产性投入方面未表现出显著优势,其增加幅度次序为河南>浙江>四川;从耕地产出变化情况看,近年来耕地生产率的增长幅度显著低于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在经济发达的浙江更为显著,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地区的农户,在耕地利用中越重视追求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对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空间布局过于分散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存在功能区空间布局分散的问题,造成技术创新和试验基地、技术服务基地、生产加工及物流示范基地等功能模块间的地理位置相距过远,阻碍了集成创新功能的发挥。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农业科技园作为集成创新和区域农业发展的一种“空间措施”的认识不到位。农业科技园是现代农业而不是常规农业的发展模式,而现代农业的一个特征是空间集聚,这是农业科技园作为现阶段农业集成创新模式的基本条件之一。建议农业科技园在建设过程中应明确支持现代农业形式的定位,园内核心区功能模块的空间布局应适当集中。  相似文献   
7.
降水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密云水库入库泥沙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50年来,随着流域降水量减少,以及修建水利水保工程、引水等人类活动的增加,密云水库的入库泥沙量呈显著减少趋势。为了揭示密云水库流域的水土流失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对减少密云水库入库泥沙的实际作用,基于降水—产沙统计模型,定量评估了降水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密云水库入库泥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66—1979年、1980—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5年,水利水保工程措施的减沙作用非常显著,减沙贡献率分别为89.45%、78.86%、86.90%和64.36%;降水变化的减沙贡献率分别为10.55%、21.14%、13.10%和35.64%。以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生态建设对防治密云水库流域的水土流失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不断上升,影响了农户土地利用决策行为。为理解这一过程,该文以宁夏南部山区为例,采用农户调查数据,基于农户决策机制和线性规划理论,构建农户土地利用决策模型;并利用所建模型分析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上升对案例区农户土地利用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粮食和劳动力市场健全的条件下,随着农业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的上升,劳动力成为影响农户土地利用决策关键因素,即农户依据其成员的比较优势,让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老人、妇女从事农业生产;留守劳动力倾向从市场购进所需粮食,选择种植马铃薯、西瓜等劳动生产率更高的农作物;农户选择撂荒部分耕地,特别是贫瘠耕地。该模型能够解释研究区农户的土地利用决策行为。  相似文献   
9.
北方土石山区不同模式下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北方土石山区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内的30条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资料为基础,根据小流域内梯田坝地、水保林、经济林这三类具有不同功能的水土保持措施面积所占比例的大小,将其治理模式分为生态型、农业型、生态—农业—经济型和生态—经济型四大类,并分析了不同治理模式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潮白河上游1961—2005年径流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潮白河上游流域内的气象资料和水文资料,利用时间序列对比法分析了1961—2005年该流域年径流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因素对径流变化的影响,揭示了流域径流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潮白河上游径流的年内分配极不平衡,年际变化大;年径流量总体上呈现出明显减少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的流域径流量平均值仅为60年代的75.8%,减少幅度较大。通过分析认为:降水、气温变化不是造成年径流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流域径流量的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受水资源利用、土地利用、修建水库以及跨流域调水等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