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7篇
综合类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耕地利用变化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等基础数据,选择浙江、河南和四川3个处于不同经济区位和发展水平下的典型省份,系统分析了3个地区1980—2007年的耕地利用方式、集约度及其内部结构以及耕地产出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种植结构上,近年来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降幅次序为浙江>河南>四川,浙江蔬菜瓜果占地比例增加,而其他2省粮食作物仍占主导地位;劳动集约度持续下降,下降幅度浙江>河南>四川,到2007年形成劳动集约度水平与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呈反比的关系;机械投入表现为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正比关系;但经济发达省份在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增产性投入方面未表现出显著优势,其增加幅度次序为河南>浙江>四川;从耕地产出变化情况看,近年来耕地生产率的增长幅度显著低于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在经济发达的浙江更为显著,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地区的农户,在耕地利用中越重视追求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印度农业研究系统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度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国家农业研究系统结构始终站在国家农业发展的前沿,对印度的农业发展起到了举点头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国家农业研究系统的组成、优势领域与关键技术,运行机制等方面概要介绍了印度农业研究系统发展的现状,同时阐述了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考虑的多种对策。。  相似文献   
3.
降水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密云水库入库泥沙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50年来,随着流域降水量减少,以及修建水利水保工程、引水等人类活动的增加,密云水库的入库泥沙量呈显著减少趋势。为了揭示密云水库流域的水土流失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对减少密云水库入库泥沙的实际作用,基于降水—产沙统计模型,定量评估了降水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密云水库入库泥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66—1979年、1980—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5年,水利水保工程措施的减沙作用非常显著,减沙贡献率分别为89.45%、78.86%、86.90%和64.36%;降水变化的减沙贡献率分别为10.55%、21.14%、13.10%和35.64%。以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生态建设对防治密云水库流域的水土流失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北方土石山区不同模式下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北方土石山区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内的30条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资料为基础,根据小流域内梯田坝地、水保林、经济林这三类具有不同功能的水土保持措施面积所占比例的大小,将其治理模式分为生态型、农业型、生态—农业—经济型和生态—经济型四大类,并分析了不同治理模式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大渡河上游生计方式的时空格局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该文以大渡河上游壤塘县、马尔康县和金川县为例,在野外考察、农户调查、历史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手段,研究了该区1950~2000年生计方式的时空格局和1967~2000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河谷区、中山区、林区和牧区,居民生计方式的演变具有不同的特点。随着生计方式的演变,大渡河上游具有多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1980年代以后,该区不同地带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具有显著的差异,居民对环境退化具有不同的响应方式。该研究还表明,生态脆弱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重建的关键在于改变居民的生计方式,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6.
199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科技管理呈现出分级化的发展趋势。为了顺应这一变化,菲律宾把农业研究决策和协作过程转向区域层次,成立了一系列区域农业研究联合体。本文描述了这些区域联合体的组织和结构,探讨了菲律宾国家农业研究系统在农业研究分极化管理方面的经验,期望能给我国的农业研究管理者提供一些借鉴或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方土石山区现有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3.49万km^2,其中水蚀面积约占95%,水蚀区虽以轻度侵蚀为主,但水土流失仍然是该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制约山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的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加强区域水土保持已成为区域发展的迫切要求。北方土石山区的水土保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更加关注坡耕地改造、“坡林地”水土保持、“节水型”措施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依据自然地带性规律、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北方土石山区可分为8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各区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北方土石山区水土保持的主要经验与治理模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北方土石山区的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进行科学考察,总结归纳了该区20多年来水土保持的主要经验,提炼了适用于区内不同生态地理类型区的小流域治理模式,分析了这些模式的设计思路和技术要点。根据本区的战略地位、水土流失现状及新形势的要求,提出了下一步水保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生态重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范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土高原生态重建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该文从两者结合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可供讨论的研究范式,给出了研究范式的总体框架;针对国家需求、结合国内外有关土地利用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学科领域研究的进展和前沿趋势,阐述了研究范式提出的立论依据;进而探讨了研究范式应包括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希望对未来黄土高原科学研究计划的制定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新时期水土保持事业的定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水土保持作为公益性事业的属性在不断强化,加上2004年农民固定负担的“两工”(积累工和义务工)取消,昭示着我国水土保持事业正步入一个新的时期。新时期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定位,应该实现从“水土流失区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转移到“流域综合治理”上来。这一转变,意味着投入机制、治理方略、治理标准及规范的一系列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