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银杏为雌雄异株、风媒传粉植物。其雌花为裸露的胚珠,胚珠在传粉期不仅负责捕捉和识别空气中漂浮的花粉,而且形成花粉进入胚珠体内的通道和贮存花粉的结构,因此胚珠结构对银杏传粉效率和繁殖成效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半薄切片和扫描电镜等技术观察传粉前后银杏胚珠形态与结构特征的变化,以揭示银杏适应风媒传粉的机制。结果表明:银杏胚珠发育过程中珠柄原基于当年12月首先发生,翌年1月珠被原基分化;3月中旬珠心组织和珠托分化形成,珠心组织分化的同时,周围珠被组织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在珠心上方围合形成珠孔道,珠心内则分化形成孢原细胞;3月下旬胚珠珠孔开始开张,珠孔道伸长,珠心组织靠近珠孔端细胞发生解体死亡,贮粉室逐渐形成,孢原细胞逐渐伸长转变为大孢子母细胞;4月上旬,珠孔开张达到最大,并形成向外翻卷的漏斗状,珠孔处产生传粉滴,珠孔道的长度达到最长,贮粉室上方形成开口,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此时为传粉授粉最佳时期;传粉结束后传粉滴消失,珠孔、珠孔道及贮粉室闭合,雌配子体发育进入游离核阶段。以上结果显示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生态演化,银杏胚珠已经具备了许多适应于风媒传粉过程中接受和识别花粉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3.
稳定13C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农田土壤碳循环和团聚体 固碳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贮藏与全球碳平衡。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物质基础和土壤肥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场所。稳定~(13)C同位素示踪技术是研究土壤碳动态变化的有效手段,能够揭示新输入碳在土壤及团聚体中赋存状态、周转过程以及微生物的调节机制。本文主要归纳与阐述了稳定~(13)C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农田土壤有机碳循环及土壤团聚体固碳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13)C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未来土壤碳循环和固碳机制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感染仔猪导致的腹股沟淋巴结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致病机制,对PRRSV感染仔猪腹股沟淋巴结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PRRSV感染仔猪腹股沟淋巴结肿胀出血,镜检观察可见淋巴组织结构模糊,淋巴细胞减少,出血;淋巴小结数量减少,界限不清,生发中心大量淋巴细胞坏死。基于Illumina测序平台,运用RNA-seq技术进行建库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发现TLR8、CCL5、CCL8、IFNG、IRF5、TNFSF13B等炎性因子差异性表达,Toll样受体通路、NF-κB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通路被激活,提示这些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参与PRRSV感染引起的淋巴结炎的病理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6.
7.
8.
以20年生银杏核用品种‘佛指’(Ginkgo biloba L.‘Fozhi’)为试材,通过树脂切片对雌配子体发育过程中淀粉和蛋白质形成与代谢进行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1)雌配子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内淀粉和蛋白质的积累呈现规律性变化。表现为受精作用发生前,套细胞、帐篷柱细胞和颈细胞内迅速积累大量淀粉粒,靠近颈卵器周围胚乳细胞中的淀粉粒逐渐被转移而减少。受精作用发生时,套细胞和帐篷柱细胞内淀粉粒代谢迅速,靠近颈卵器周围的胚乳细胞中淀粉粒全部消失,细胞壁呈现皱缩解体现象,颈细胞的细胞壁开始解体。受精作用完成后,套细胞、帐篷柱细胞、颈细胞和颈卵器周围胚乳组织出现相继解体现象;(2)雌配子体胚乳细胞内的淀粉和蛋白质积累可分为胚乳薄壁细胞增殖期、淀粉粒和蛋白质形成期、淀粉粒和蛋白质快速积累期和淀粉粒和蛋白质缓慢积累期;(3)淀粉体由造粉质体发育而来,每个造粉质体可含一到多个淀粉体,以芽孢或中间缢断的方式增殖。蛋白质体存在P1和P2两种形式,其中P1存在于内部的胚乳细胞中,P2存在于外围的糊粉层中。受精作用发生前套细胞、帐篷柱细胞内充满了大量的淀粉体和蛋白质体等营养物质,并分布有较多的线粒体、内质网和小泡等细胞器。 相似文献
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