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土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土作为东北地区主要的耕作土壤,其结构性状对土地生产力影响极大。土壤侵蚀使肥沃的黑土层减薄,土壤理化性状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和影响。根据黑土侵蚀现状,对不同侵蚀程度黑土坡耕地的养分状况、土壤田间持水量和渗透速度、抗蚀抗冲性能指标的测定分析发现,黑土侵蚀程度由轻度到重度,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含量越来越低;土壤蓄渗水能力逐渐减小;土壤抗蚀抗冲性能亦逐渐降低。黑土坡耕地土壤侵蚀程度的加剧,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保肥供肥能力降低,土壤黏度加重,结构变劣,保水能力减弱,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势必对我国东北黑土区商品粮基地的重要地位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2.
中低产田形成的原因与培肥改良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低产田的产生是由自然条件和耕作管理制度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针对黑龙江省耕地利用和生产力现状,分析了中低产田形成的原因,提出了以防治水土流失、合理调整耕作制度、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等培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地力,促进粮食增产,保护粮食基础地位,改造中低产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典型黑土区水土保持生态抗旱技术措施体系的构建——以黑龙江省拜泉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典型黑土区水土保持生态抗旱技术措施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以期为该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半干旱半湿润、水土流失严重的拜泉县为研究区,运用生态学原理,采取水量平衡分析的方法,对该区生态抗旱措施体系进行构建和效果评估。[结果](1)确定了区域内各项水土保持生态抗旱措施的优化配置比例。(2)生态抗旱技术措施体系缓解了旱情的发生,2005—2009年区域内基本无春旱发生;与相邻县份相比,10a间旱灾发生频率减少了28.5%。(3)水量平衡分析表明,区域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了13.6%。[结论]水土保持生态抗旱是半干旱半湿润水土流失区生态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拜泉县生态抗旱技术措施体系的构建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同地区应根据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构建适合本区域的生态抗旱技术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黑龙江省7种冻融侵蚀的表现形式、分布区域及危害程度的分析,提出今后黑龙江省冻融侵蚀研究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东北黑土区的水循环,由于受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产生了一些不利干扰,导致其中某些功能受损,从而,出现了水循环短路、湿地萎缩、水土流失加剧、水污染严重等问题,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水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等多种功能,建议区域建设中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观念、增强生态系统的调节与适应能力、建立生态农业,建立健全健康的水循环系统,促进黑土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国家对黑土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分重视,水土保持林业措施体系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区域植被覆盖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态环境得到了逐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正逐步向良性循环转化。通过对黑龙江省10县(市)水土保持林情况调查,分析当前黑土区水土保持林现状及其功能,提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水土保持林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冻融交替作用对表层黑土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室内实验模拟冻融交替作用,研究冻融交替作用对表层黑土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冻融作用使表层黑土体积增大,导致表层黑土密度降低,土壤大团聚体破碎为小团聚体,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减小,团聚体稳定性能降低;2)土壤含水率大小、冻融循环次数是土壤结构破坏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3)冻融作用破坏了表层黑土物理性状,降低了黑土黏聚力和抗冲能力,致黑土区春季产生严重的冻融侵蚀。 相似文献
9.
地球上受冻融作用的面积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70%,在我国,受冻融作用的面积约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98%。冻融作用对土壤水分、密度、有机质和土壤的机械组成等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东北典型黑土区,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试验,研究冻融作用与土壤水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冻融作用使土壤水分由土水势高的下部向土水势低的上部迁移,增加了土壤冻结层的含水量;土壤水分迁移使得下部未冻结层的土壤含水量降低,其降低程度受下部土壤含水量和浅层地下水埋深的影响;冻结过程中土壤水分迁移导致土壤膨胀变形,而土壤的膨胀变形是发生土壤冻融侵蚀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冻融侵蚀防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论草地植被与土地荒漠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组成部分 ,是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其具有良好的蓄水保土、防风固沙、防止土地盐渍化和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草地植被的破坏会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碱化等环境问题。针对我国草地资源日趋枯竭 ,人类面临资源危机的状况 ,应加快草原保护法制建设 ,加强草原管理 ,保护和建立良好植被 ,维护生态平衡 ,调整产业结构 ,科学规划利用草原 ,恢复和建设草地植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