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科学   1篇
  9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离子对水稻田土壤甲烷氧化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矿质元素不同的阴离子和阳离子与黄松泥田水稻土壤氧化甲烷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不同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对甲烷氧化活性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 ,不同浓度的同一种阴离子或阳离子对甲烷氧化活性的影响也有显著性差异。Na+较K+对土壤甲烷氧化活性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NH4+和NO2-可与甲烷氧化竞争土壤中的分子氧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Cr3+对微生物具毒性而影响土壤的甲烷氧化。阴离子PO43-和CO32-无明显影响。这种影响的差异性不仅与阴离子和阳离子本身的理化特征有关 ,而且与土壤对阳离子的吸附力及阴离子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强度有关。土壤理化特性同样影响阴离子和阳离子对甲烷氧化活性影响的强弱  相似文献   
2.
水稻田土壤硫酸盐还原活性的测定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中云  闵航  吴伟祥 《土壤通报》2003,34(5):455-458
用显色比色测定法研究影响测定黄松稻田土壤硫酸盐还原活性的因素。结果表明水稻田土壤的含水量、培养温度和时间、硫酸盐的加入量和碳源物质对测定水稻田土壤硫酸盐还原活性有显著性影响。显色比色法测定水稻田土壤硫酸盐还原活性的最适条件为:土壤含水量(W/W%)在35%左右、培养时间为24h、培养温度为28℃、加入硫酸钠的最适量应在500μg/g干土左右。  相似文献   
3.
初始pH值对污泥中重金属生物沥滤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序批试验研究了不同初始pH值下污泥中Cu、Pb和Zn的生物沥滤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重金属沥滤效率受初始pH值变化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Pb>Cu>Zn。初始pH值对污泥重金属生物沥滤效率有较大影响,但即使在初始pH值高达10的情况下,延长沥滤时间也可实现重金属的沥滤。经生物沥滤后,污泥中TP的流失量随着污泥初始pH值的降低而明显增加,而在pH3 ̄10范围TN流失却与污泥初始pH值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4.
比较了PVA固定化污泥反应器和游离污泥反应器在启动过程中的特性差异。结果表明,PVA固定化污泥反应器能在高浓度COD下稳定启动,能抗高容积有机负荷和水质不稳定的冲击,COD绝对去除量高2~3倍,出水SS和O.D值明显较低,VFA浓度较低而总碱度(TA)较高,污泥产酸活性和产甲烷活性也较高。游离污泥反应器的性能相对较差,这种差异的微生物学原因在于污泥经PVA固定后建立了良好的产酸化和产甲烷化的互营体系,而游离污泥反应器形成这种互营体系则需要较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稻田入土生物质炭自然陈化过程理化特性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生物质炭入土后其长期理化特性变化,以水稻秸秆生物质炭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析长期定位试验田中的入土生物质炭样品,探究了稻田土壤中生物质炭的理化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入土生物质炭颗粒随时间推移经历持续性物理破碎,平均孔径显著降低,入土 11 年后,生物质炭比表面积从初始的 55.0 m2·g-1增大到 259.0 m2·g-1,氢与碳的摩尔比从最初的 0.423 提升至 0.568,不饱和度显著提升。入土生物质炭 C=O(1 600~1 630 cm-1)和 C—O—C(1 080 cm-1)的骨架振动强度和芳香族 C—H(790 cm-1)的平面振动均增强,其含氧官能团的类型和含量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与此同时,入土生物质炭的可热降解组分占比不断提高,热稳定性逐渐降低。研究表明,与实验室老化模拟试验结果明显不同,受诸多外力作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稻田中入土生物质炭的理化特性发生了更显著的变化,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降低。因此,为精准...  相似文献   
6.
采用Hungate厌氧滚管计数技术和气相层析仪检测土样甲烷含量,研究分析了不同植被下黄松泥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种群的数量变化和土壤的甲烷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下的黄松泥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在107~108cfu/g干土之间,变化范围不超过2个数量级.水稻田土壤和水稻分蘖期土壤中的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其它植被下土壤的甲烷氧化菌种群,但相互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它们的甲烷氧化速率却差异显著.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对土壤氧化甲烷速率有影响但不显著.在氧化甲烷活性很低的土样中加入外源甲烷,可刺激土壤中的甲烷氧化菌增殖,并可诱导甲烷氧化速率达到最大值,但不同植被的土壤达到氧化甲烷最大速率所需的诱导时间不同.不同植被土壤间的甲烷氧化最大速率略有差异,以水稻田土壤为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在实验室条件下,施用杀虫剂(呋喃丹)、杀菌剂(多菌灵)和除草剂(丁草胺)后,对黄松稻田土壤产甲烷菌数量和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松稻田土壤产甲烷菌数量和甲烷排放通量范围分别为(0 84~42 14)×105cfu·g干土-1,(1 42~6 08)×10-6mol·g干土-1·d-1。低浓度的呋喃丹(1mg·kg干土-1)和丁草胺(1mg·kg干土-1)可增加黄松稻田土壤产甲烷菌种群数量和甲烷排放通量。但加入的呋喃丹、多菌灵和丁草胺量分别大于10mg·kg干土-1、5mg·kg干土-1和10mg·kg干土-1时,对产甲烷菌数量和甲烷排放通量呈现明显的抑制作用,7d时抑制作用最大,然后逐渐减轻,至28d时,基本恢复至对照水平。且加入量越大,农药在水稻田土壤中的滞溜时间也越长,对黄松稻田土壤产甲烷菌数量和甲烷排放通量的抑制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8.
从 13 个 土样中分 离到了一 个产胞 外热稳 定的 α淀粉 酶的菌 株 C R P,经 鉴定为 属芽 孢杆菌 属( Bacillus)的一个种⒚研究了培养条件对菌株 C R P产生 α淀粉酶的影响⒚在批量发酵 48 h 时酶 活性可达到 48 U/m L, M g 2 + 和 Na+ 对酶的合成起着协同促进作用,通气是影响酶产生 的一个重要因子⒚酶 可被饱 和硫酸铵溶液部 分纯化⒚最适温度 为 80 ℃,最适 p H 为 75 和 90⒚在 80 ℃和 p H60 处 理下 30m in ,残存酶活为 最大酶活的 67% ,而在 60 ℃和 p H60 至 80 之 间处理 30 m in 是稳定 的, Ca2 + 对酶 活具有促进效应⒚  相似文献   
9.
逐年全量秸秆炭化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逐年全量秸秆生物质炭化还田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在浙北一处中产单季稻田连续开展4年(2013—2016)的田间试验。试验包含三个处理:CK:对照(无任何水稻秸秆或生物质炭还田);RS:水稻秸秆全量还田(8 t·hm~(-2)·a~(-1));RSB:全量水稻秸秆炭化还田(2.8 t·hm~(-2)·a~(-1))。收获期测定水稻株高、籽粒产量、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CEC)、总碳(TC)、总氮(TN)、有效态营养元素P、K、Ca、Mg、Zn、Al、Fe和Mn含量,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全量秸秆炭化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RSB能显著提高水稻株高和籽粒产量(P0.05),且增幅大于RS;RSB能明显提高土壤TC、TN、有效态P、K、Ca、Mg含量,降低过量有效态Al、Fe、Mn含量;RSB对土壤养分的提高更大程度上是由于秸秆生物质炭间接增强了土壤C、N元素及速效养分的累积;RSB增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TC、TN、有效态K、Mg含量的提高以及有效态Al含量的降低。逐年全量秸秆生物质炭化还田持续增产增肥效果显著,是稻田生态系统极具潜力的秸秆资源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适合室内营养液培养的茶树品种,本研究以7个品种(系)为试材,通过室内人工气候条件培养,研究分析茶树叶片的光合特性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系)的光合特性和光能利用均具有显著差异,其中铁观音和黄金芽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光化学效率,这2个品种表现出较高的适应室内人工气候条件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