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解采脂对纤维形态的影响大小,以广西华山林场湿地松幼龄林为对象,进行了不同时间长度的采脂试验,并分析了不同采脂处理对湿地松纤维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采脂导致纤维长平均变短5.07%。采脂对纤维宽的影响不大,对纤维壁厚的影响较大。切线方向和射线方向纤维壁厚各变薄了6.32%和5.05%。采脂时间越早,采脂时间越长对纤维形态的影响越大。纤维形态的变化导致纤维长宽比平均降低3.34%,壁腔比平均降低7.57%,柔性系数平均升高2.36%,刚性系数平均降低4.89%。采脂处理后的纤维长宽比平均值范围在71-79之间,壁腔比平均值范围在28-41之间,柔性系数范围在73-80之间,刚性系数范围在20-27之间。从几个指标的范围可以判断,幼龄林早期采脂的湿地松仍然可作为优质的纸浆材。 相似文献
2.
3.
通过对广西国有博白林场14年生湿加松进行采脂密度试验,分析林分密度及立地条件对湿加松生长和产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加松不同密度之间生长和产脂量存在较大差异,立地条件对生长及产脂量也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在不同的保留密度试验中,胸径和枝下高的密度效应最明显,树高次之;林分平均胸径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减小,枝下高与树高则是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升高,保留密度为1 125株/hm2林分蓄积最大;5种不同林分密度下产脂量的差异显著,单株产脂量随胸径增加而增加,林分产脂量随密度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以900株/hm2密度产脂量最大;综合单位面积蓄积量与松脂产量,林分密度900~1 125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4.
以马尾松球果为材料,采用整个发育周期的样品,进行发育过程形态变化观察和大量元素、微量元素等营养元素的测定。结果表明:马尾松球果整个生长周期为20个月,球果外形和质量在前12个月增长较为缓慢,之后经历2个迅速增长期。种子发育过程与球果发育外形观察不同,在雌配子体受精后,种子已经形成并开始发育,种子在前6个月的变化较大,种子饱满度不断增加,外部颜色开始变化,在最后1个月出现一次快速增长期。球果和种子在发育过程中,各营养元素质量分数在前8个月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随后各元素质量分数逐步下降,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大量元素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依次为N、K、Ca、P、Mg,微量元素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依次为Mn、Fe、Zn、Cu、B。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大量元素肥配施微肥和石灰对马尾松蓄积量、松脂产量及土壤地力的影响,探讨最佳施肥处理和肥料效应。于2017年,在广西横县镇龙林场对10年生马尾松材脂兼用林进行施肥试验(6个处理:T1(大量元素+微量元素+石灰)、T2(大量元素+微量元素)、T3(大量元素)、T4(大量元素+石灰)、T5(钙镁磷肥+石灰)、CK(不施肥)),施肥后连续3 a测定林木蓄积增长量及松脂产量,分析6种施肥处理的肥料效应。结果表明:施肥后2.5 a内能显著提高马尾松蓄积增长量和松脂产量,尤其是施肥后1.5 a内肥料效应最好,其中T1处理效果最佳,蓄积量、松脂产量分别比CK分别提高34.53%、24.33%。马尾松蓄积增长量的基础地力贡献率随施肥后时间的延长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并逐渐平稳趋势,肥料贡献率与之相反,尤其施肥后0.5 a和1.5 a间蓄积增长量的基础地力和肥料贡献率差异显著。松脂产量的基础地力和肥料贡献率在不同施肥处理呈不同变化趋势,施肥后3.5 a时T1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生态恢复过程中表层土壤水热变化特征,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3个生长阶段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表层土壤温度和湿度。结果表明,各群落不同季节土壤温度日变化均呈余弦曲线,月变化均呈单峰型;各群落土壤温度均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各季节成熟林土壤温度变化幅度均较小,温度均较高。各群落不同季节土壤湿度日变化均波动较小,月变化有一定差异,表现为夏季较高,冬季较低;各季节成熟林土壤湿度均较高。随植被恢复,土壤温度波动幅度降低,湿度增加,群落内协调作用增强,表层土壤水热状况逐渐稳定。 相似文献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