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为了解牛支原体广西分离株的P81基因和vspY1基因的变异特点,为牛支原体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依据,本研究对7株牛支原体广西分离株P81和vspY1基因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7株牛支原体的P81基因全长为2 100bp,编码700个氨基酸残基;vspY1全长为948bp^1 029bp,编码316~343个氨基酸残基。核苷酸相似性结果显示,7株分离株与参考株之间的P81基因相似性为94.7%~99.9%,而vspY1基因的相似性为78.4%~100%。核苷酸进化树结果表明,7株牛支原体P81基因和vspY1基因均与标准株PG45分属于不同的分支。抗原表位预测结果显示,7株分离株P81含有26~28个潜在的抗原表位,vspY1基因含有6~7个潜在的抗原表位。试验结果表明P81较保守,变异小,而vspY1基因变异较大,且P81和vspY1蛋白均存在抗原表位。 相似文献
3.
移栽密度对白三叶密度和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移栽密度对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密度和生物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移栽密度,为我国生态畜牧业饲粮生产提供基础依据。试验设置6组移栽密度,分别为16株·m-2、25株·m-2、36株·m-2、49株·m-2、64株·m-2和81株·m-2,进行6期处理分别记为D1,D2,D3,D4,D5,D6,测定其密度和生物量。结果表明:前期移栽密度对白三叶的生物鲜重、生物干重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幅度随刈割次数增加而减小;中期生物鲜重、干重基本无显著差异,其中以49株·m-2的产量最高;第6次刈割时,密度对白三叶生物鲜重、干重有显著影响(P<0.05),但此时鲜重、干重产量最高的均是49株·m-2;白三叶生物总产量随移栽密度增加而增加,增加幅度先增大后降低,在49株·m-2时达到最大。因此,49株·m-2为白三叶最适宜的移栽密度。 相似文献
5.
6.
为了探索广西地区部分猪场自制微生态制剂的安全性,试验对广西地区三个猪场自制微生态制剂菌液(QC、HK、JX)进行16S r DNA测序、药敏试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三个猪场自制微生态制剂菌液样品中均含有潜在的致病菌并有不同程度耐药;小鼠灌胃试验中,HK组常规剂量和高剂量下日增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QC组、JX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 05);小鼠腹腔注射试验中,HK组常规剂量下日增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QC组、JX组高剂量下日增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说明这三种自制微生态制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快速、灵敏且可定量检测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LAMP),根据GenBank登录的革兰阴性菌floR基因保守序列,利用PrimerExploerV4设计特异性LAMP引物,成功建立了快速检测氟苯尼考耐药floR基因的LAMP方法。该LAMP检测方法反应温度为63℃,反应时间为60min,具有可实时监测反应、定量检测出floR基因的拷贝数,以及操作简便的特点,灵敏度高,检测限为6.24×100拷贝,是普通PCR的100倍。用建立的方法检测对氟苯尼考不同敏感性的大肠埃希菌floR基因,结果显示,对氟苯尼考敏感、中介和耐药的菌株均检测到floR基因,其拷贝数与菌株MIC相关,提示floR基因不仅存在于氟苯尼考耐药菌中。所建立的floR基因LAMP检测方法可为floR基因的监测,以及氟苯尼考耐药性产生和传播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9.
2018年9月广西某羊场部分山羊发生流涕、咳嗽、呼吸困难和体温升高等临床症状的疾病,为确诊发病原因并提供治疗方案,采用病原分离培养、PCR扩增鉴定的方法进行诊断,并对分离菌进行生化鉴定、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病料在血平板有圆形的小菌落生长,革兰阴性小球短杆菌,而在PPLO培养基上不生长;病料的PCR扩增结果显示绵羊肺炎支原体和多杀性巴氏杆菌均为阳性;所分离到的病原菌经生化鉴定,该菌符合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特性;用多杀性巴氏杆菌种属和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异性引物扩增为阳性;致病性试验显示该菌对小鼠有很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氧氟沙星高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强力霉素、红霉素、青霉素为耐药。结果表明该病是由绵羊肺炎支原体和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