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选用黄芪、金银花作为抗病毒药物,利用细胞病变(CPE)抑制实验测出黄芪、金银花提取物单独使用及1:1联合使用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培养对禽流感病毒AIV(H9N2亚型)的最小直接杀灭浓度和最小阻断浓度.结果表明:黄芪、金银花提取物对CEF的无毒浓度分别为62.5mg/ml、31.25mg/ml.金银花提取物体外对AIV有抑制作用,其对AIV的直接杀灭浓度为7.81mg/ml;最小阻断浓度为3.90mg/ml;黄芪提取物单独使用对AIV的抑制作用不显著.金银花与黄芪提取物联合使用,其抑制作用增强,对AIV的直接杀灭浓度为0.98mg/ml,最小阻断浓度提高1.95mg/ml.  相似文献   

2.
制备莪术油注射液,评价莪术油注射液体外对猪细小病毒(PPV)7909标准毒株的作用效果。在PK-15细胞上,通过不同加药方式观察PK-15细胞病变(CPE),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结果在PK-15细胞上,药物最大安全浓度(TD0)为86.4μg/mL,半数感染浓度(TD50)为162.2μg/mL;在药物安全浓度范围内,莪术油注射液对PPV 7909标准毒株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865μg/mL,半数阻断浓度(IC50)为3.75μg/mL,半数直接杀灭作用浓度(IC50)为81.2μg/mL。结果表明莪术油对PPV 7909标准毒株有明显的体外抑制作用,但直接杀灭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黄芪、金银花体外对伪狂犬病病毒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黄芪、金银花作为抗病毒药物,利用CPE抑制实验测定出黄芪、金银花单独使用及1:1联合使用在PK15培养上对PRV的最小直接杀灭浓度和最小阻断浓度。结果表明:黄芪、金银花对PK15的无毒浓度分别为62.5mg/ml,15.62mg/ml,金银花体外对PRV有抑作用,其对PRV的直接杀灭浓度为3.90mg/ml;最小阻断浓度为1.95mg/ml。与黄芪联合使用,其抑制作用增强,对PRV的直接杀灭浓度为1.95mg/ml,最小阻断浓度提高0.93mg/ml。黄芪单独使用对PRV的抑制作用不显著,但与金银花合用可使其抑制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姜黄油体外对猪细小病毒(PPV)7909标准毒株的作用效果。方法:利用细胞病变(CPE)抑制实验测定姜黄油对PK-15单层细胞生长猪细小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并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结果:在PK-15细胞上,药物最大安全浓度TD_0为95.0μg/m L,半数感染浓度TD_(50)为178.4μg/m L;在药物安全浓度范围内,姜黄油对PPV7909标准毒株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2.052μg/m L,半数阻断浓度IC_(50)为4.13μg/m L,半数直接杀灭作用浓度IC_(50)为99.11μg/m L。结论:姜黄油对PPV7909标准毒株有明显的体外抑制和阻断作用,但直接杀灭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为证明金银花抗新城疫病毒的作用效果,通过接种鸡胚方法,对病毒接种前、接种同时、接种后加药3种方式处理的鸡胚尿囊液血凝效价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在3种不同的加药方式中,不同浓度的金银花提取液均能够降低新城疫病毒感染鸡胚尿囊液的血凝效价,其作用效果与提取液浓度呈正比例相关。结果表明,金银花提取液能够抑制新城疫病毒在鸡胚尿囊液中的增殖;金银花提取液在鸡胚内抗新城疫病毒活性与其加药方式及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黄芪、板蓝根对猪细小病毒体外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中草药黄芪、板蓝根作为抗病毒药物的效果及初步机理,利用细胞病变(CPE)抑制实验测定黄芪、板蓝根单独使用及1:1联合使用在PK-15单层细胞上对猪细小病毒(PPV)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板蓝根单独使用时体外对PPV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对PPV的最小直接杀灭浓度为0.62mg/mL,最小阻断浓度为0.31mg/mL;而黄芪单独使用时对PPV无明显的抑制作用。板蓝根、黄芪1:1联合使用时对PPV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其对PPV的最小直接杀灭浓度提高为0.31mg/mL,最小阻断浓度提高为0.075mg/mL。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牛皮消多糖(CAP)对体外抗新城疫病毒(NDV)能力的影响,本试验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牛皮消多糖,通过苯酚硫酸法和红外光谱对牛皮消多糖进行检测,采用MTT法测定牛皮消多糖对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安全浓度,多糖的安全浓度统一为625 μg/mL,选择安全浓度范围内的(39.06~625 μg/mL)5种浓度的各级多糖,用3种加药方式(先加多糖后接种病毒、先接种病毒后加多糖、多糖和病毒感作后加药)检测牛皮消多糖对NDV的阻断、抑制及直接杀灭作用。结果显示,先接病毒后加多糖组和多糖与病毒感作后加药组CAP50、CAP30、CAPt、CAP80和CAP70均能显著抑制NDV感染CEF的能力,两组各级多糖抑制率分别为131.23%、110.12%、108.15%、100.24%、93.07%和61.76%、43.73%、44.51%、29.02%、37.45%;先加多糖后接病毒组CAP50、CAP30能显著抑制NDV感染CEF的作用(P<0.05),阻断作用下对NDV的抑制率可达到15.82%、8.33%,其余各组在安全浓度范围内对NDV无抑制作用。各组中药牛皮消多糖均有较好的抗NDV活性,其中对NDV的抑制作用和直接杀灭作用强于对其阻断作用。CAP50及CAP30的抗NDV活性较强,可作为进一步研究材料并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利用Marc-145细胞体外培养系统,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来评价板蓝根、黄芪等中药活性提取物成分体外抑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对细胞的感染作用,并通过改变加药方式(先加药物后接种病毒、先接种病毒后加药物、病毒和药物感作后同时加入),初步探讨中药活性提取物的抗病毒机制。结果表明。在安全浓度范围内,板蓝根水提物体外对PRRSV具有显著的直接杀灭作用;连翘、黄芪水提物和黄芪多糖体外对PRRSV均具有明显的阻断和抑制作用,为筛选抗PRRSV中药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8种中药成分体外抗犬细小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观察8种中药成分黄芪多糖(APS),白术多糖(RAPS),黄芩多糖(BSPS),金银花多糖(FLPS),栀子苷(CS),苦参生物碱(SFA),黄芪皂苷(AS)和金银花黄酮(FLF)体外对犬细小病毒(CPV)感染细胞能力的影响。分别将8种中药成分通过先加中药再接病毒、病毒和中药感作后加入和先接种病毒再加中药3种加药方式加入到培养24h的F81细胞中,于病毒接种后72h用MTT法测定F81细胞活性以评价各中药成分对F81细胞抵抗犬细小病毒感染的影响。结果,在第1种加药方式下,APS、RAPS、BSPS、FLPS抗CPV作用较强;在第2种加药方式下CS的抗病毒作用最为显著;在第3种加药方式下CS、SFA抗病毒作用最为显著。结果表明,8种中药成分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F81细胞抵抗病毒感染,部分中药成分的抗病毒作用与加药方式有关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0.
郭彬  史晗  封海波  刘群 《中国畜牧兽医》2022,49(12):4832-4842
【目的】探究复方双黄连制剂体外抗菌抗病毒活性,为复方双黄连的深度开发及家禽、家畜合理选择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金银花、黄芩、连翘颗粒分别制成浸膏,再将药物浸膏及穿心莲颗粒按照比例制成穿心莲、双黄连(金银花:黄芩:连翘=1:1:2)和复方双黄连(金银花:黄芩:连翘:穿心莲=1:1:2:2)口服液,调节pH为7.0,生药浓度为100%。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12个菌株进行细菌敏感性检测,采用牛津杯结合试管二倍稀释法筛选出敏感菌株,根据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探讨其体外抗菌活性;采用二倍稀释法稀释药物,培养恒河猴胚肾细胞(MA-104)、鸡胚成纤维细胞(DF-1),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结合细胞病变(CPE)情况确定3种药物安全浓度,将最大药物安全浓度以二倍稀释法稀释3个梯度,用新城疫病毒、轮状病毒对MA-104和DF-1进行药物+病毒互作、先加药后攻毒和先攻毒后加药3种方式的处理,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并结合CPE探讨药物的体外抗病毒活性。【结果】复方双黄连的抗菌效果优于穿心莲和双黄连,其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0.20~1.56、0.20~1.56和0.78~1.56 mg/mL。CPE和细胞活力的测定结果表明,双黄连、穿心莲、复方双黄连对DF-1细胞的安全浓度范围分别为0~6.25、0~0.78和0~0.78 mg/mL,对MA-104细胞的安全浓度范围分别为0~3.13、0~0.78和0~0.78 mg/mL。新城疫病毒17E株对DF-1细胞的TCID50为10-6.19/100 μL;牦牛轮状病毒G6P[1]型SDA2株对MA-104细胞的TCID50为10-6.24/100 μL。复方双黄连通过直接灭活病毒(药物+病毒互作)、阻断病毒吸附(先加药后攻毒)及干扰病毒复制(先攻毒后加药)途径对新城疫病毒的有效抑制率分别为28.82%、55.92%、42.45%,对轮状病毒的有效抑制率分别为48.84%、26.52%、15.40%。【结论】复方双黄连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均强于双黄连和穿心莲,且其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抗菌效果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研究结果可为复方双黄连在兽医临床应用和深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绿原酸对禽腺病毒4型(FAdV-4)的抑制作用及其对鸡胚肝脏炎性因子和信号分子表达的影响。将9日龄SPF鸡胚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5个不同浓度的绿原酸组和FAdV-4感染组。绿原酸组经尿囊腔注射不同浓度的绿原酸,48 h后与FAdV-4感染组均经尿囊腔接种0.2 mL ELD50为1.36×107拷贝的FAdV-4病毒,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用MTT法检测绿原酸的安全浓度(IC50),计算每枚鸡胚接种绿原酸的含量;接种病毒后72 h后,剖检并无菌收集鸡胚肝脏进行病理观察,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病毒载量,ELISA法测定肝脏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信号分子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NF-κBp65含量。MTT法测定结果表明,绿原酸对鸡胚成纤维细胞的IC50为28.6 μg/mL,每枚鸡胚接种0.2 mL的绿原酸含量分别为858、429、214.5(≈215)、107.25(≈107)和53.125(≈53) μg。FAdV-4病毒接种72 h后,FAdV-4感染组鸡胚肝脏边缘钝圆、肿大,变脆,呈土黄色或黄色,甚至出现坏死;随着绿原酸浓度增加,绿原酸组鸡胚肝脏肿胀渐不明显,坏死灶和出血瘀点减少;肝脏内病毒明显增殖,载量为7.8 log2拷贝/mg,107 μg绿原酸即可显著抑制FAdV-4在鸡胚肝脏中的增殖(P<0.05)。炎性细胞因子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FAdV-4可极显著增加鸡胚肝脏中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P<0.01);53 μg绿原酸组IL-1β和TNF-α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107 μg绿原酸组IL-6和TNF-α的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与FAdV-4感染组相比,107 μg绿原酸组IL-1β和TNF-α的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215和429 μg绿原酸组IL-6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858 μg绿原酸组IL-6的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细胞信号分子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FAdV-4可极显著增加PI3K、NF-κB和NF-κBp65的含量(P<0.01);53 μg绿原酸组PI3K、NF-κB和NF-κBp65的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与FAdV-4感染组相比,53 μg绿原酸PI3K和NF-κBp65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215 μg绿原酸组NF-κB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NF-κBp65的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当绿原酸达429 μg时,PI3K、NF-κB和NF-κBp65的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本试验结果表明,绿原酸能够抑制FAdV-4的增殖,且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炎性因子和信号分子的表达,说明绿原酸可用于鸡抗病毒和炎性相关疾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2.
杜仲叶中绿原酸含量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旨在建立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杜仲叶中绿原酸的方法。通过试验研究各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确定提取最佳条件,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结果表明,测定波长为324 nm,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89,加样回收率达到100.646%,样品中平均含量为1.839%。因此,用此法测定杜仲叶中的绿原酸的含量,相对标准偏差较小,测定结果重复性好,精密度较高,所得数据精确。  相似文献   

13.
为优化红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提取工艺,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对红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考察了不同的提取工艺对金银花中绿原酸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正交试验优选出红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即提取时乙醇的用量为药材的10倍,乙醇浓度为75%,提取次数为2次,提取时间为2h。表明研究试验结果可靠,以优化的工艺所得金银花中绿原酸提取率高,有利于大生产。  相似文献   

14.
甜叶菊绿原酸增强大肠杆菌感染蛋雏鸡免疫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评价甜叶菊绿原酸增强人工腹气囊感染大肠杆菌O78蛋雏鸡免疫力的作用效果,为功能性抗生素替代品研发提供基础参数支持。本试验随机将1日龄、体重无显著差异的健康海兰蛋鸡360只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C)、大肠杆菌O78处理组(EC0)、1.0 g·L-1杜仲素+大肠杆菌O78处理组(ED1)、1.0 g·L-1甜叶菊绿原酸+大肠杆菌O78处理组(EC1)、2.0 g·L-1甜叶菊绿原酸+大肠杆菌O78处理组(EC2)、4.0 g·L-1甜叶菊绿原酸+大肠杆菌O78处理组(EC4),预饲7 d后开始正式试验。第7天时将大肠杆菌O78通过腹气囊感染蛋雏鸡,饮水投喂药物,每天1次,连用3 d。随后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IL-2、IL-6、IgM、IgA、TNF-α水平;RT-qPCR检测空肠和回肠IL-1β、IL-2、TNF-αClaudin-1和ZO-1基因表达;高通量测序分析盲肠内容物微生物种类。结果显示:1)腹气囊感染大肠杆菌O78显著增加了蛋雏鸡死亡率(P<0.05),而甜叶菊绿原酸处理组(EC2、EC4)蛋雏鸡的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2)甜叶菊绿原酸对大肠杆菌O78感染蛋雏鸡血清IgA和IgM含量有提高趋势,可不同程度降低血清炎性因子含量,其中EC1、EC2、EC4组血清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EC2显著降低大肠杆菌O78感染蛋雏鸡回肠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2、TNF-α的基因表达(P<0.05)。3)甜叶菊绿原酸可促进蛋雏鸡空肠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改善腹气囊感染大肠杆菌O78对肠道屏障的损伤。4)腹气囊感染大肠杆菌O78导致鸡肠道特有OTUs增加,增加肠道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梭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而甜叶菊绿原酸处理组(EC2)蛋雏鸡盲肠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升高,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甜叶菊绿原酸可增强腹气囊感染大肠杆菌O78蛋雏鸡机体的免疫功能,抵御大肠杆菌O78对蛋雏鸡的侵袭,其中应用剂量为2.0 g·L-1甜叶菊绿原酸的效果较好。这预示绿原酸具有抗生素替代品的功效,其对大肠杆菌感染蛋雏鸡机体免疫力的积极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免疫相关基因和维持盲肠微生物菌群稳态达到的,但其作用机制仍需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中药复方软膏剂透皮效果,筛选最佳组方,以中药软膏剂中绿原酸成分为标记物,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透过液中绿原酸的含量,评价不同的中药剂型和不同的透皮促渗剂对中药软膏剂透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药超微粉直接入药并以含45 g/L冰片+45 mL/L氮酮作为促渗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设计优化银翘天甘醇提物制剂含药血清的制备工艺,研究采血时间、给药次数及给药浓度对小鼠血清中绿原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银翘天甘醇提物制剂含药血清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给药浓度为0.024 g/mL,给药4次,于最后一次给药后33 min采血。此条件下含药血清中绿原酸含量达到33.34μg/mL。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金银花及其不同提取物对炎性反应细胞模型抗炎作用。方法:将金银花及其不同提取物按一定浓度添加到用大肠杆菌滤过液制作的炎性反应细胞模型中,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金银花黄酮类致使细胞全部裂解破碎;金银花绿原酸类及其水提液组细胞生长旺盛,形态规整,与对照组基本相同。在高浓度菌液中,金银花绿原酸类炎性反应细胞模型的细胞形态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稀疏,聚集,较对照组差,随后有圆形细胞产生,而加有金银花水提液的细胞与对照组基本相同。结论:大肠杆菌滤过液随着浓度的升高对细胞形态的改变愈加显著。金银花黄酮类物质对细胞有损害作用,而金银花绿原酸类物质及其水提液在体外有很强的抗炎性反应作用。在高浓度菌液中,金银花水提液的抗炎效果比金银花绿原酸类好。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苎麻(Boehmeria nivea)嫩茎叶收获状况下,不同种质苎麻叶中绿原酸的产量及其产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种质苎麻叶中绿原酸产量差异较明显,其中产量较高的是湘潭青皮麻和四川洪县园麻,产量分别达19.809和6.714 kg·hm-2,较低的是长宁青脚麻、安仁黄家麻、绥宁青麻、沅江青麻、安仁黄水麻等几个种质材料,产量在1.268~2.192 kg。绿原酸产量的最大影响因素是苎麻叶干物质产量,其次是苎麻叶中绿原酸的含量,同时苎麻各种质的农艺性状对绿原酸的最终产量也产生着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血浆中绿原酸的HPLC分析方法,比较了金银花三种注射液中绿原酸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差异,旨在为研究金银花连翘药提供实验数据。将18只健康无伤的家兔随机分成三组,按0.5 mL/kg单次肌肉注射给药,HPLC同时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中绿原酸浓度。用MCPKP程序计算动力学参数。健康家兔肌注金银花单提注射液(A),金银花、连翘混合提取注射液(B),金银花、连翘单提合并注射液(C)后,绿原酸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B、C注射液中绿原酸的Tmax、Tα/2、T1/2ka与A相比呈差异显著性,而Tβ/2差异不显著,表明金银花配伍连翘后能促进绿原酸在体内吸收分布,迅速达到血峰浓度,对消除半衰期的影响不大。B与C中绿原酸的药动学参数差异不显著,表明连翘与金银花配伍时,不管是混提还是单提后合并,对绿原酸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绿原酸对鸡源抗生素耐药大肠杆菌抑菌及耐药消除的作用机制,以影印法分离绿原酸浓度为1.25 mg/mL(亚抑菌浓度,1/2 MIC)的LB肉汤培养的第3代禽源大肠杆菌耐药逆转菌株,以微板法测定耐药逆转菌株的左氧氟沙星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进一步通过转录组测序方法分析绿原酸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耐药逆转菌株对左氧氟沙星的MIC由16 μg/mL降低至4~8 μg/mL,说明1.25 mg/mL的绿原酸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耐药大肠杆菌的左氧氟沙星耐药性。为进一步解析绿原酸对鸡源大肠杆菌耐药消除作用的分子机制,通过转录组测序方法对耐药性消除前后鸡源大肠杆菌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绿原酸作用后共有12个基因的表达量发生显著下调,通过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基本一致。经过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在功能上集中于膜组成成分和DNA重组,在代谢通路富集中差异基因均与代谢相关,差异基因中bhsA、cysP为Coli-HB染色质转录RNA(GenBank登录号:CP020933),oqxA、oqxR、emaA、pinR、xerD、folA、repA、repC、adhP、IS26为Coli-HB质粒1转录RNA(GenBank登录号:CP020934)。从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布可以看出,绿原酸可以抑制细菌DNA重组、使细菌抗逆性减弱、抑制耐药基因活性等,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大肠杆菌的左氧氟沙星耐药性,起到抑菌及耐药消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