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鱼粉中霉菌总数及霉菌毒素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国利 《饲料广角》2009,(12):31-33
模拟大宗饲料原料鱼粉的贮存条件,比较不同贮存条件下鱼粉中霉菌总数、主要产毒菌的种类以及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和呕吐毒素含量变化的情况。将温度设为:20℃±2,湿度设为:65%±5、75%±5、85%±5分别进行贮存.、检测时间为:第0、5、10、17、24、31和38d,利用国标通用检测方法进行霉菌总数和霉菌毒素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表明.主要产毒菌种类有串珠镰刀菌、黄曲霉、构巢曲霉、纯绿青霉;其中串珠镰刀菌是优势菌,它的旺盛生长导致鱼粉中霉菌总数和呕吐毒素迅速超标.  相似文献   

2.
饲料中霉菌毒素脱毒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主要产毒霉菌现在已明确能产生对人体毒害作用的霉菌有300多种,主要是曲霉菌属(aspergillus)、青霉菌属(pe nicilli-um)和镰刀菌属(fusarium)的霉菌产生。1.1曲霉菌属包括黄曲霉、杂色曲霉、构巢曲霉、棕曲毒、寄生曲霉、棒曲霉等。表面一般是绒毛状,开始为灰白色或白色,长出孢子后因菌种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它们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黄曲霉毒素、赫曲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素等多种毒菌毒素。1.2镰刀菌属包括禾谷镰刀菌、三线镰刀菌、孢镰刀菌、梨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前病镰刀菌、粉红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等。一般呈白色绒…  相似文献   

3.
浓缩饲料中霉菌总数及霉菌毒素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拟饲料标准及高温、高湿贮存条件的方法,比较其霉菌总数、主要产毒菌的种类、黄曲霉毒素B1和赭曲霉毒素A含量的变化情况。将饲料在设定条件下存放8周,利用国标检测方法每周检测一次,结果表明:肥育猪用浓缩料在相对湿度<67%、温度(22±2)℃的标准贮存条件下,两个月内霉菌总数及毒素含量变化较小,饲料在相对湿度为(80±2)%、温度为(30±2)℃的高温、高湿条件下存放14d,霉菌总数为7.7×105cfu/g,超过国家饲料卫生标准1×105cfu/g,主要产毒菌种类有黄曲霉、寄生曲霉、绿青霉;饲料存放35d,黄曲霉毒素B1含量为20.8μg/kg,超过浓缩料毒素限量标准20μg/kg;存放56d,赭曲霉毒素含量为52.1μg/kg,未超过标准限量100μg/kg;且赭曲霉增长速度比黄曲霉增长速度快。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有氧条件下接种禾谷镰刀菌后玉米蛋白粉品质变化规律和呕吐毒素(DON)的积累规律。采用1×10^5、1×10^6、1×10^7个/g禾谷镰刀菌接种量准确接种于水分含量为22%的玉米蛋白粉中,三角瓶有氧培养,通氧量为1020 m^2/m^3,培养温度为(25±2)℃,湿度为(75±5)%,培养60 d,测定玉米蛋白粉品质相关指标和DON积累规律。结果表明:禾谷镰刀菌接种量对为禾谷镰刀菌提供氮源的粗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和提供碳源的粗脂肪、淀粉、粗纤维含量以及品质评价指标酸价、蛋白质溶解度、能量变化均无显著影响(P>0.05)。氨基酸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二次曲线变化(P<0.01),粗脂肪、淀粉、粗纤维含量及蛋白质溶解度、能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线性降低(P<0.01),酸价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线性增加(P<0.01)。禾谷镰刀菌接种量对品质评价指标霉菌总数变化有影响,不同禾谷镰刀菌接种量组霉菌总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二次曲线变化(P<0.01)。DON与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15AC⁃DON)的积累规律均为0~10 d为禾谷镰刀菌产毒前期;11~15 d为产毒中期;16~60 d为产毒后期。综上,在有氧条件下,禾谷镰刀菌接种量对营养素变化无显著影响,对霉菌总数和毒素积累有影响,培养时间越长,禾谷镰刀菌接种量越高,品质越差;DON和15AC⁃DON有积累规律。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鼠李糖乳杆菌对黄曲霉、黑曲霉、串珠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的抑制效果,试验将鼠李糖乳杆菌与黄曲霉、黑曲霉、串珠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共同培养,测定其抑菌面积、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率。结果表明:鼠李糖乳杆菌在48~72 h对4种霉菌的抑制面积逐渐下降;上清液组黄曲霉、黑曲霉和禾谷镰刀菌的孢子萌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减少了41.70%、26.79%和30.68%(P0.01),全菌液组黄曲霉、黑曲霉、串珠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的孢子萌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减少了93.48%、17.30%、29.01%和17.54%(P0.01),全菌液组黄曲霉和串珠镰刀菌的孢子萌发率与上清组相比分别减少了51.78%和29.54%(P0.01),上清液组黑曲霉和禾谷镰刀菌的孢子萌发率与全菌液组相比分别减少了9.49%和13.14%(P0.01或P0.05);48小时时上清液对黑曲霉和串珠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优于黄曲霉和禾谷镰刀菌,全菌液对4种霉菌菌丝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鼠李糖乳杆菌对霉菌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黄曲霉和串珠镰刀菌的抑制效果较好,全菌液的抑菌效果优于上清液或沉淀。  相似文献   

6.
真菌毒素是真菌的代谢产物 ,当家畜采食的量到达生理显著水平后就会中毒 ,称为真菌毒素中毒。许多因素影响谷物饲料中霉菌生长和真菌毒素的产生 ,其中最重要的是水分。贮存的饲料应保证少于 1 5 %的含水量 ,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霉菌的生长。温暖的气候下通常会生长镰刀菌 ,镰刀菌毒素是全球范围内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真菌毒素 ( Wood,1 992 )。数目众多的镰刀菌在化学结构上以及产生的真菌毒素的特点均不同 ,这些毒素包括 :单端孢菌毒素、串珠镰孢菌素、玉米赤霉烯酮、念珠菌毒素和镰孢菌酸。镰刀菌毒素和黄曲霉毒素有很大的差别。但饲喂谷物…  相似文献   

7.
霉菌毒素是霉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家畜大量采食后导致的病理综合症称为霉菌毒素中毒。目前已知有三种主要的产毒菌:曲霉菌属、镰刀菌属和青霉菌属,这些霉菌的某些菌株当生长在具有适宜的温度、湿度和PH条件的基质(饲料)上时,将产生有毒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在玉米和花生中检出率较多,且花生上分离的黄曲霉有80%~90%能产生毒素,麦类则以镰刀菌及其污染为主,青霉及毒素在大米中检出率高,这些真菌毒素直接影响人畜的健康,危害性极大。1饲料霉变引起的危害1.1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具高毒性、诱变性和致癌性的化合物。从该化合物中可分…  相似文献   

8.
串珠镰刀菌素的理化性质、毒作用机理及中毒动物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串珠镰刀菌素是由多种镰刀菌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其产毒菌种常侵染玉米、小麦和水稻等禾谷类作物,不仅造成农作物减产,更会危害动物和人类健康。串珠镰刀菌素的毒性主要会造成心脏损伤和免疫力下降,同时也会损伤肝、肾、胰等内脏器官以及骨组织和软骨组织。文章综合论述了串珠镰刀菌素的理化性质、毒作用机理以及中毒动物的病理学检查、组织学检查和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霉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大多数霉菌能引起粮食、饲料等多种物质的霉腐变质,导致饲料的营养价值下降,适口性差,甚至产生霉菌毒素危害动物健康。霉菌毒素是霉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目前已知有三种主要的产毒菌:曲霉菌属、镰刀菌属和青霉菌属,这些霉菌的某些菌株当生长在具有适宜的温度、湿度和PH条件的基质(饲料)上时,将产生有毒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在玉米和花生中检出率较多,且花生上分离的黄曲霉有80%~90%能产生毒素,麦类则以镰刀菌及其污染为主,青霉及毒素在大米中检出率高,这些真菌直接影响人畜的健康…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霉菌毒素毒理学研究的需要,提高串珠镰刀菌的成活率与含菌量,对串珠镰刀菌培养技术中的培养基制备、平皿培养以及扩大培养等至关重要的步骤进行改良。结果表明:通过改良平皿培养与扩大培养后的串珠镰刀菌长势良好,含菌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从全国28个省、区、市104个饲料加工厂和饲养场采集饲料样品627份,其中饲料产品341份、饲料原料286份。按统一的采样方法、霉菌检验方法进行了霉菌数量、种类的分析检验,对部份饲料及原料进行了镰刀菌毒素和黄曲霉毒素B_1含量测定。分离鉴定出霉菌23属73种,其中霉属23种、青霉属21种、毛霉属3种、镰刀菌属2种及其它霉菌24种。检出率最高的有曲霉属87.7%、青霉属73.8%、镰刀菌属36.6%、毛霉属35.4%。全国的配合饲料一般带菌量为10~2-10~5个/g之间,最高可达10~7个/g,颗粒饲料为10~1-10~3个/g,粉状饲料比颗粒饲料霉菌数高10─100倍。全国主要饲料原料玉米一般带菌量在10~2-10~5个/g之间,在80份玉米中符合饲料原料卫生标准的有54份,占67.5%,霉菌数量超过允许量范围的有26份,占32.5%,超过禁用指标的有16份,占20%。从饲料和原料中分离的产毒菌主要有黄曲霉、杂色曲霉、赭曲霉、串珠镰刀菌。采用气相色谱的方法检验194份样品中三种镰刀菌毒素,其检出率DON为49.6%、T-2为17.0%、ZEN为21.5%。采用薄层分析法(GB8381─87)检验90份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_1其检出率为87.8%,检出值≤0.02mg/kg。  相似文献   

12.
正霉菌毒素是动物及人类食品安全的重要威胁因素之一,是饲料质量管理的着重关注点。全球气候变暖,加上不完备的仓储条件,加剧了霉菌毒素的污染程度。霉菌毒素的污染对养猪业的危害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较为常见。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是由禾谷镰刀菌、粉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黄色镰刀菌等污染玉米、大麦、豆类、高粱及青贮饲料等产生的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的霉菌毒素,对猪的繁  相似文献   

13.
镰刀菌及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对饲料的污染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镰刀菌的特点镰刀菌 (Fusarium)属霉菌的一个种属 ,它和青霉、曲霉一样分布极广 ,种类繁多 ,比较常见的有禾谷镰刀菌、三线镰刀菌、木贼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粉红镰刀菌、燕麦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尖孢镰刀菌、拟枝镰刀菌、茄病镰刀菌等。镰刀菌菌落一般呈白色绒毛状 ,菌丝发达 ,内含大量分生孢子 ,常产生可溶性色素。分生孢子有大、小两种类型 ,大型分生孢子大多呈镰刀形、多隔 ;小型分生孢子有卵形、梨形、圆形、柱形等。镰刀菌的主要代谢产物为玉米赤霉烯酮 (ZEN)、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和丁烯酸内酯等。镰刀菌是一种所谓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真菌毒素对动物免疫功能影响方面的研究国外已有不少报道,但主要是有关黄曲霉毒素(Aflatoxin)、T-2毒素等及其相应的产毒真菌,至于串珠镰刀菌胶孢变种尚未见有报道。考虑到串珠镰刀菌胶孢变种是玉米等谷  相似文献   

15.
采集甘肃省通渭县华家岭燕麦主产区燕麦根腐病病株,用组织分离法分离致病菌,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以明确引起甘肃省燕麦根腐病病原菌种类,为该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结果 表明:从燕麦病根分离并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5株真菌,Y2为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Y5为禾谷镰刀菌(F.gramineae)、Y13为串珠赤霉菌(Gibberella moniliformi)、Y18为G.acuminata、Y31为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致病性测定表明5株真菌均为燕麦根腐病的致病菌,以禾谷镰刀菌致病力最强,茄病镰刀菌致病力最弱,病情指数分别为79.69与47.00.其中茄病镰刀菌、G.acuminata、串珠赤霉菌引起燕麦根腐病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1前言 自1960年英国报道黄曲霉素(AF)引起10万只火鸡死亡的事件以来,人们对霉菌毒素的种类、毒性、检测及其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原来,家畜的各种饲料上.只要具有一定的温度、湿度、养分等条件,就很容易生长霉菌。有一部分霉菌会产生霉菌毒素。迄今已发现有50多种霉菌产生300多种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毒素、串珠镰刀菌毒素等。  相似文献   

17.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并比较丙酸钙复合型和高效复合型防霉剂抑制黄曲霉菌及禾谷镰刀菌的生长和饲料防霉效果。研究采用体外抑菌(禾谷镰刀菌F.0705和黄曲霉菌)试验和饲料破坏性试验两种方法进行。结果表明:两种防霉剂对禾谷镰刀菌(F.0705)和黄曲霉菌均有抑制作用,而且,随着防霉剂浓度的增大,其抑菌效果增强;从饲料破坏性试验来看:在第9 d和13 d采样时,两种防霉剂处理过的饲料霉菌总数极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而且添加的防霉剂浓度越大,饲料中霉菌总数越少。总体来看,高效复合型防霉剂的抑制效果优于丙酸钙复合型。  相似文献   

18.
应用基因芯片对4种产毒霉菌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宏伟  马永和  段铭  彭龙 《中国兽医学报》2005,25(4):376-377,381
以霉菌的ITS2基因为靶序列,利用DNAman、DNAstar等生物信息软件在靶序列的指定片段内设计针对黑曲霉、黄曲霉、串珠镰刀菌和鲜绿青霉菌的30bp种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和通用引物。将4种标准菌种的基因组通过扩增、线性Cy3或Cy5荧光标记、纯化、杂交试验,验证了探针的特异性和技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基因芯片可以应用于产毒霉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试验通过采用保鲜盒封闭保藏,模拟密闭缺氧的储藏环境,研究了不同含水量的花生粕和豆粕的霉菌生长规律,以及霉菌生长对花生粕和豆粕含水量的影响。试验设12%、14%和17%3个水分梯度,储藏周期为49 d,每5 d取样1次。取样后立即采用国标的方法测定花生粕和豆粕的含水量,采用平板菌落计数的方法测定试样中的带菌量。结果表明:在密闭缺氧的环境中,不同含水量花生粕和豆粕的霉菌生长规律存在显著差异。与豆粕相比,低含水量花生粕更易滋生青霉、局限曲霉和灰绿曲霉,高含水量花生粕更易滋生黄曲霉。高含水量条件下,花生粕比豆粕霉变速度快。含水量与禾谷镰刀菌的生长极显著相关(P<0.01),与青霉、局限曲霉的生长显著相关(P<0.05)。含水量和原料及其交互作用与黄曲霉的生长极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20.
李冬梅 《中国乳业》2019,(12):50-55
对草莓酸奶样品在5 ℃、8 ℃、10 ℃和15 ℃贮存温度下的微生物指标、理化指标和感官品质进行评估,探讨不同温度下影响草莓酸奶货架期品质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在1~21 天内,不同贮存温度下,样品大肠菌群、酵母、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沙门氏菌均未检出。而试验组在8 ℃条件下贮存第21天出现霉菌,10 ℃贮存第15天出现霉菌,15 ℃贮存第10天出现霉菌,霉菌初步鉴定主要为青霉属;乳酸菌在高温贮存条件下,衰减的速度大于其他较低的温度段,但都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样品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几乎不变,酸度略有升高。感官品质在5 ℃贮存第21天仍表现优质;在8 ℃贮存第21天开始为中等水平;在10 ℃贮存第15天开始为中等水平,第21天为差等级;在15 ℃贮存第10天为中等水平,第15天开始为差等级。结果说明,贮存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对样品品质的影响非常重大,低贮存温度及相对短的贮存时间有利于草莓酸奶优良品质的保持。为寻找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对生产过程工艺点进行抽样检测,分析污染主要来源。生产过程工艺点分析显示,主要污染来源为草莓果酱,同时表明霉菌是影响草莓酸奶货架期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