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基于草地面积、草地生产力、家畜数量对典型草原地区村级社区的草畜平衡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克什克腾旗社区存在着草畜季节性不平衡问题.草地生产力逐年下降,家畜数量逐年上升,养畜大户超载严重等因素是造成草畜矛盾日益加深以及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的主要原因.基于当地的草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了适当削减家畜数量,施行季节性放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管理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草地具有生态意义、资源意义和生物进化场所及文化意义。北方草地表观表现为“三化”,草丛对地面的覆盖力和产量是一般采用的判定指标,缺乏生态系统结构要素和功能受损的评价标准,农田化也是草原被破坏或消失的重要因素。放牧是家畜生产途径,也是草地管理手段。放牧干扰状况包括放牧开始时间、放牧强度、放牧频次和持续时间,放牧要素包括啃食、践踏、口液和失衡营养。载畜量或草畜平衡的方程体系中缺少牲畜生长状态参数,草地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管理草地放养的家畜,发展豆科混合半人工草地,以维护土壤肥力。增加牲畜日粮的粗蛋白含量应该是中国北方草地管理当前与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研究内容。草地管理,即草地生态系统管理是由明确目标驱动,由政策和协议及实践而执行,以对生态作用与过程的理解所需的研究和监测为基础,而保持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和功能正常运行的管理。  相似文献   

3.
中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管理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具有生态意义、资源意义和生物进化场所及文化意义。北方草地表观表现为"三化",草丛对地面的覆盖力和产量是一般采用的判定指标,缺乏生态系统结构要素和功能受损的评价标准,农田化也是草原被破坏或消失的重要因素。放牧是家畜生产途径,也是草地管理手段。放牧干扰状况包括放牧开始时间、放牧强度、放牧频次和持续时间,放牧要素包括啃食、践踏、口液和失衡营养。载畜量或草畜平衡的方程体系中缺少牲畜生长状态参数,草地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管理草地放养的家畜,发展豆科混合半人工草地,以维护土壤肥力,增加牲畜日粮的粗蛋白含量应该是中国北方草地管理当前与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研究内容。草地管理,即草地生态系统管理是由明确目标驱动,由政策和协议及实践而执行,以对生态作用与过程的理解所需的研究和监测为基础,而保持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和功能正常运行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草地载畜量研究进展:中国草畜平衡研究困境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畜平衡问题是中国草地畜牧业的核心问题,草畜平衡的理论依据、计算参数存在着争议和分歧。本文主要依据中国载畜量和草畜平衡研究成果,总结了中国草畜平衡研究和实践上的困境。指出以平衡理论为基础的草畜平衡,对主要由降水驱动的干旱、半干旱草地并不具有指导意义。草地生产力时空变异大,根据平均生产力和家畜平均采食量核算的草畜平衡无法做到动态平衡;“季节畜牧业”、“关键场”等理论在解决草畜时空相悖上也充满挑战。家畜单位、存栏数量、合适放牧率等主要估算参数的争议,还不能为草畜平衡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依据。探索草畜适应性动态管理,协调草地生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应是中国草畜平衡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5.
载畜率调控的理论与牧场管理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畜草平衡是牧场管理的核心和理论基础,在草地放牧生态系统中,草与畜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载畜率的调控是实现畜草平衡的有力技术手段,载畜率的研究促进了草地学和畜牧学的结合,发展了放牧生态学。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了载畜率与牧草生产,草地土壤,家畜营养,草畜产品输出以及草地管理措施的关系,探讨了提高载畜率经济效益的途径以及最佳载畜率估测和最小财务风险放牧经营,论述了牧场对载畜率缓冲性和载畜率对保  相似文献   

6.
草地月适宜载畜量的计算,能够有效反映草地季节性草畜矛盾,帮助决策者及时调整放牧策略。本研究提出一种将基于遥感和地面调查建立的月牧草产量遥感经验模型与牧草产量月动态系数相结合的方法,用于估算月草地适宜载畜量,并在青海省河南县荷日恒村的季节牧场对该方法进行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反映各月适宜载畜量动态,使年内放牧地载畜平衡状况更明晰。荷日恒村放牧地在7月末草地产量达到最高,8月开始逐渐减少,除7月外,其他各月均有不同程度的超载。综合目前荷日恒村放牧地现实载畜情况和对补饲量的评估,本研究认为应以8月末适宜载畜量作为该村合理放牧量。本研究提出的月适宜载畜量计算方法,更有助于合理放牧数量的确定和草畜平衡状况的评估,为当地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海东、海北地区草地资源产量与草畜平衡现状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利用青海省海东、海北两地区地面实测产草量,经过GPS定位,与MODIS植被指数数据建立天然草地资源产量反演模型,以及天然草地理论载畜量计算模型;同时,利用粮食等饲料作物和林地面积等资料,估算农林副产品的载畜量,结合青海省各地区季节放牧的实际情况,建立天然草地以及考虑补饲后的地区草畜平衡监测模型,分析两地草畜平衡状况。结果表明,1)海东、海北两地草地资源产量分别为195.30×104和4590.92×104 t,采食牧草产量分别为98.41×104和2306.07×104 t,天然草地实际利用率为50.4%和50.23%;2)两地区天然草地所能承载的最大载畜量为90.97×104和856.18×104只标准羊单位;3)综合天然草地和农业补饲各种因素后,海东、海北地区超载率分别为97.9%和-32.2%,海东地区超载较严重,海北未超载。  相似文献   

8.
放牧生态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20世纪50年代以来放牧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生态位平衡关系进行了引证讨论。阐明了放牧的自然性及放牧与饲草产量和植被组成的互作关系。指出:当家畜的放牧和载畜率类似于草原生态系统进展下的模式时,草地可保持它的生产力和植被组成。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海西州草地资源分布面积、鲜草产量、等级、退化状况等进行分析,认为海西州是全省荒漠类草地和低地草甸类草地的集中分布区,全州草地面积位居全省第二,但产草量位居全省末位,草地等级属中等偏下水平。天然草地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占总退化面积的53.99%,且呈加剧趋势。海西州草地有一定的载畜潜力,但各县(市、行委)间放牧压力差异较大。发展畜牧业应结合各地区实际条件,因地制宜。改变现有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人工草地,适当减少天然草地载畜量,实现草畜平衡。  相似文献   

10.
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刍议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维护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是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放牧家畜作为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与牧草植物相互竞争、相互适应,协同进化,共同维持着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适度的放牧活动调节着不同植物间的相互关系,使草地维持着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一定的稳定性。过度放牧则破坏草地植被,草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下降。家畜的放牧采食活动有利于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在最优放牧强度下,由于草地植物的补偿性生长,特别是植物的超补偿性生长,家畜的放牧采食活动不仅不会导致草地初级生产力的下降,反而能够促进草地初级生产力的增长,使之高于未放牧时的初级生产力。在自然放牧生态系统中,如果牧食压力维持在未放牧前植物生产量的一半左右,植物和动物种群就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而如果牧食压力过高,则植物种群和动物种群将会下降和崩溃。综上所述,草地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应立足于合理调整草地载畜量,使之与草地生产力相匹配,并大力发展季节畜牧业。  相似文献   

11.
草地载畜量研究进展:概念、理论和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敏云  贺金生 《草业学报》2014,23(3):313-324
 平衡理论强调家畜和草地资源之间的生物反馈,主张采取保守放牧策略保证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草地管理的目标是调节草地牧草供给量和家畜饲草需求量平衡。基于非平衡理论的“新草地科学”,则强调气候因素尤其是降水,决定着干旱、半干旱区草地承载力,主张采取机会主义策略,充分利用草地并维持草地基况。传统上,草地载畜量的确定是先计算生长季末的草地产量,利用草地利用率等校正系数校正,再除以家畜的年平均需求量;但由于其没有考虑牧草质量、饲喂价值和家畜营养需求,载畜量估计存在误差,从而导致争议。本文依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回顾了草地载畜量概念的发展和演变,比较了草地产量载畜量、营养载畜量(包括标准干草载畜量、总可消化养分及可消化粗蛋白载畜量、能量载畜量)差异,归纳了草地载畜量在应用上的争议。本文指出,由于牧草养分的季节变化动态,采用家畜营养需求法估测的载畜量值通常较草地产量法为低,放牧实践上应采用2种方法相结合估算草地载畜量,根据估算数较低者确定草地载畜量有利于草地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草地通常既存在平衡态,也存在非平衡态;而基于平衡理论的保守放牧策略在放牧率和放牧压力上,与基于非平衡理论的机会放牧策略存在差异;放牧管理应结合气候条件、草地基况、草地产权制度、政府贴现与否及市场价格等因素,选择保守放牧策略或机会放牧策略,实现草地畜牧业生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由于生态模型通过模拟草地对放牧的响应及放牧对草地的影响,是草地管理的基础,本文归纳了草地放牧管理相关的生态模型和放牧管理应用程序,以期为草地放牧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玛多县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对草畜平衡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河源区玛多县为研究区域,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调查了县域内藏野驴、藏原羚、岩羊等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的种群数量,利用降尺度算法生成了2016年玛多县30 m空间分辨率的产草量数据,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包括野生动物和家畜在内的草畜平衡状况,分析了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对玛多县草畜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飞行样带内种群密度,推算了玛多县内大型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分别与统计数据、暖季调查结果对比验证,估算出2017年冷季藏野驴、藏原羚和岩羊分别为1.71、1.60和0.93万匹(只),家牦牛、藏羊和马分别为7.08、10.22、0.12万头(匹、只),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总计47.5万羊单位,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羊单位数量与家畜羊单位数量之比为1∶4.5;2)仅考虑饲养家畜,载畜压力指数为1.13,表明草地略微超载;在综合考虑饲养家畜和野生动物的情况下,载畜压力指数为1.38,表明草地中度超载;3)若没有将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纳入草畜平衡核算体系内,载畜压力将被低估22%。超载过牧是造成玛多县草地退化一个主要驱动因素,需人工补饲7.90万t干草或减畜30%才能维持草畜平衡。  相似文献   

13.
针对牧区牧草资源短缺、草畜平衡矛盾突出及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本文构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度量的家庭牧场草地-家畜优化配置模型。以青海省玛沁县夏季牧场不足、冬春牧场剩余的1牧户为例,在分析现有家庭牧场草畜供需平衡的基础上,设置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家畜优化配置方案集并求解,进而分析草地-家畜优化配置后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及其综合效益。优化配置中,将载畜量由原来的520个羊单位减为418个羊单位,划分冬春季牧场草地面积5.4 hm2为夏季放牧,秋季牧场不作调整,冬春季牧场营养超载,结合补充精料和人工草地补饲休牧40 d,放牧212 d。优化配置方案下综合效益可分别提高11.8%,27.8%和27.8%。返青期休牧补饲可以使经济效益平均提高5%,生态效益平均提高22.5%,综合效益平均提高27.5%。延长夏季放牧时间为97 d可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综合效益分别降低24.7%,16.5%和41.2%。  相似文献   

14.
施莉 《草业与畜牧》2009,(10):23-25
通过多年的生产和科研实践,立足朗目山科技示范园人工草地的实际,并参照相关的科学试验研究成果,对人工草地建植管理、家畜放牧管理、草畜动态平衡、畜群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总结出了一整套实用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草地放牧系统中的草畜矛盾,为人工草地的长期利用、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相似文献   

15.
W.D.Willms  赵萌  韩国栋 《草业科学》2004,21(12):99-103
放牧管理者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平衡家畜生产与草地的其他价值,这些价值包括野生动物资源以及那些感觉不到的其他方面的价值.许多的这些价值受到放牧管理的影响,放牧后植物的残留数量是十分重要的.植物残留物增加枯枝落叶库的大小,对草地生态系统有重要作用.枯枝落叶影响植物生长和群落结构,进而影响食草动物.或许,重要的一点是枯枝落叶使得系统稳定,促进生产循环.因此,需要寻找植物被移走和保留之间的平衡,其结果可以通过家畜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反映.  相似文献   

16.
1 实施草畜平衡制度存在的问题 1.1 草食家畜仍呈增长趋势,草畜矛盾继续突出 实施草畜平衡制度,相对减少家畜饲养数量,短期内减少了农牧民收入.  相似文献   

17.
海南藏族自治州是青海省环湖片重要牧区,境内有天然草地299.1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7.50%,其中高寒草甸类和温性草原类是天然草地的主体,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利用价值,而且是维护黄河、长江源头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近50年来,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影响,海南州天然草地出现了严重退化,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沙化和荒漠化的趋势。资料显示,目前海南州退化草地面积89.26万公顷,其中重度、中度退化草地占退化草地的35%以上,草场沙化面积达126.7万公顷,从根本上制约了海南州经济的发展,同时给依赖于海南州草地植被而存在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安全埋下隐患。导致海南州草地退化的最根本原因是超载过牧和不合理利用,要解决草地退化问题,单纯地大幅度削减家畜数量的办法难以奏效,因为这样做很可能会减少牧民的收入,而使其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在现阶段寻求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主要途径,应在提高草地第一性生产力上大做文章。所以,在海南州这样一个草地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仍需大力发展草产业。  相似文献   

18.
海南州草地牲畜超载与调控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青海省海南州草地牲畜的超载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海南州草地牲畜的调控对策是:教育和组织群众,自觉按草畜平衡原则组织生产;挖掘生产内部潜力,调整畜群结构;增加科技与生产投入,提高草畜生产能力;建立草原监测制度,为确定合理载畜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安顺市草地资源,通过抽样调查分析安顺市草地资源状况,提出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调整和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李青丰 《草业科学》2002,19(9):39-44
以锡林郭勒典型草原为例,描述了草原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情况和生态环境退化现状。从系统物流平衡、环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草原生态环境劣变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放牧畜牧业是草原地区的主要土利利用形式,家畜是生态系统中植被的主要控制者,系统内物流(以N为例)的出入失调和季节性的草-畜供求失衡是引起草地生态系统迅速退化的主要因素。而其它因素(如气候变化、垦荒、挖药材等)对系统的劣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此,增加向系统内的物质投入,调整四季放牧的自然畜牧业生产方式,积极引种入牧,缓解草地春季敏感期放牧压力等,是治理和维护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健康,保证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