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桑树原是自然生长的高大乔木。在我国古代的大地上,桑林遍野,郁郁葱葱,许多传说中常提到与桑有关的故事,显示出桑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古代留存至今的最早地理书《山海经》上记载着:“鸟山,其上多桑”、“洹山,其上……三桑生之”、“嶽山,其上多桑”、“姑儿之山,……其下多桑柘”、“宣山,……其上有桑焉,大  相似文献   

2.
<正> 广安县护安乡原党委副书记张登遂同志与县蚕种场签订了47亩荒芜桑园地的承包合同。经过他和爱人,以及其他三个承包者一年的艰苦努力,到1990年底,就为县蚕种场提供桑叶2万多公斤,缓解了养蚕缺桑的矛盾,改变了桑林的旧貌;并充分利用空地种植矮秆作物和蔬菜等,收入达1100多元,育桑苗13000多株,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桑树资源丰富。在本次调查中采集到的桑种有白桑、鲁桑、华桑、蒙桑及蒙桑变种鬼桑,制作桑品种标本135份,并获得珍贵品种常果桑、稀有品种漆叶桑。在沁水、柳林等县发现了古桑林,桑树树龄长、树体大、株产叶量高,可以开发利用。境内栽培品种很多,经调查评比,确定格鲁桑、梨叶大桑、湖桑32号、窝桑等为优良品种,作为省内主要推广品种。南河20号也是适宜晋南和晋东南地区栽植的好品种。  相似文献   

4.
<正> 桑粉风(Bemisia Myricae Kuwana)又名桑虱、白虱,属同翅目、粉虱科。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变态。桑粉虱是一种好湿性桑叶害虫。在密植、阴湿、通风不良的桑林(园)发生,一般苗圃受害较严重。成虫群集  相似文献   

5.
“桑细菌性疫病”中名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桑细菌性疫病我国1958年时称桑细菌病,后改为“桑黑枯型细菌病”;旋又改“桑细菌性黑枯病”、“桑疫病”等,以上名称均值得商榷,笔者提出应改为“桑烂头疫病”。看法如下: 一“桑细菌病”。把此病称“桑细菌病”,似太笼统。随着科技的发展,桑树上由细菌致病并已定名的有三种:即黑枯型细菌病Pseudomoonas mori(Boyer et lambert)Stenvens;新梢软腐病Erwinnia carOtovora Var carotovora(Jones)Dye;和桑细菌性立枯病Klebsiella morieolum(Yendo et Higuohi)Tomirtaga et Nishiyama?所以“桑  相似文献   

6.
30多午来收集和保存广西地方栽培的桑树种质资源250份、野生桑资源30多份;从省外、国外引进和保存桑树种质资源211份:用鲁桑、白桑等与广东桑杂交选育成的中间类型种质资源71份:用82个桑树杂交组合的后代植株2万多株诱变创造桑树人工四倍体种质603份;从四倍体种质的杂交后代及四倍体种质与二倍体种质的杂交后代选育出多倍体种质120多份。利用桑树种质资源育成高产优质杂交桑“桂桑优12”、“桂桑优62”已推广种植130多万亩;新育成的优良三倍体杂交桑“桑特优2号”、“桑特优1号”、“桑特优3号”均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正在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7.
“岩桑”生长在我国西南的峨眉山,峨眉山的农民称它为“野桑”。因它生长在山野。峨眉山生长“岩桑”的地区,是拔海1000—1400公尺的高山上;这里气候湿润,每年冬末至春初多积雪;这里生长着械、栎、青冬、润楠、鹅耳枥等阔叶树;山地的土壤瘠薄,多为石砾。“岩桑”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在这儿到处都可以找到这种野桑。在观心禅院前(海拔1200公尺),生长着一棵巨大的“岩桑”,相传此树有千年以上的树龄,其主干高七、八丈、姿态颇雄伟,胸径二尺。该树已有一枝干腐朽折断,在其下部  相似文献   

8.
<正>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秋栽桑,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宜桑则桑,宜果则果,宜林则林。让桑、果、林各占其位,各得其所。保持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要坚决克服“桑、果、林混植,三林打挤”的做法。在规划桑园时,要根据地理位置、土质条件、管理水平来确定栽植“四边桑”和“家庭小桑园”,要考虑数量和比重合理布局。凡有利于栽植“四边桑”的和缺株的地方,应采取补栽措施;如栽大行间作桑,要认真考虑与作物配套,行间切忌种植高干作物,对桑园实行立体布局,要根据不同季节和市场需求,冬季在桑园内可间作蔬菜,春、夏间作花生、芋头、中药材等耐荫作物;大行间作桑,实行桑、粮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提高桑园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正> 从1981年以来,我县普遍采取“四边桑”和“小桑园”相结合的栽桑形式,积极引导蚕农向蚕桑专业化方向发展,先后有572户蚕农在补齐“四边桑”的同时,选用良桑品种新栽矮干、密植“家庭小桑园”共计834亩。由于加强了肥培管理,栽植当年  相似文献   

10.
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在全省开展桑树杂交一代(以下简称杂交桑)的协作试验,先后提出“北_1×伦_(540)”、“北_1×伦_(109)”、“沙_2×伦_(109)”、“塘_(10)×伦_(109)”和“中桑_(5801)×伦_(109)”等较好的杂交桑,这些杂交桑的共同点:产量超过普通荆桑,接近或稍高于伦_(40),叶质较好,并且具有繁殖容易,适应  相似文献   

11.
早生桑应注意防止晚霜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新民  薛松 《蚕桑通报》2002,33(4):50-50
“丰驰杂交桑”、“育71—1”等早中熟桑树品种具有很多优良特性,深受广大蚕农喜爱。但是,常受晚霜危害。1995、1998和2001年都曾不同程度地遭受晚霜危害,危害程度明显高于湖桑32号。危害的规律表现为地桑、低干桑重于中高干桑;植株上部重于  相似文献   

12.
盐城市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栽植的桑树品种比较单一,原当家品种“湖桑32号”的缺点越来越明显,与“育71-1”相比,枝条弯曲、产叶量低、抗虫性差等,不适应当前新的生产模式的需要。“湖桑32号”的亩平发种量一直维持在3张左右,而“育71-1”桑园亩平发种量达4张以上,但“育71-1”桑品种也有二个显著弱点:一是春季易受晚霜危害;二是桑树易发生桑疫病。所以,选择推广抗逆性强、适宜条桑育的优良桑品种,提高亩桑经济效益、减轻劳动强度是当前蚕桑生产急需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正> 我省目前尚缺乏比较理想的早生桑品种。为解决这一问题,1986年以来,我们在本所桑树品种资源中,经过物候期观察,产叶量调查和叶质鉴定,初步选拔出三个比较优良的早生桑品种。一是广东蚕研所选育的“大十桑”;二是浙江蚕研所选育的“农桑8号”;另一个是本所通过芽变选育的“陕桑869”。这三个桑品种,春季发芽早,成熟快,产叶量高,养蚕成绩好,且均未发现原有早生桑品种容易感染的桑萎缩病,基本符合关中、陕南养蚕、制种的要求。现将部分资料整理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 武胜县走马乡12村1社加强“四边”桑的肥培管理,充分发挥“四边”桑优势,获得了栽桑养蚕高效益。地边桑与土中农作管理并重,综合开发农业,集约化经营土地,平均每  相似文献   

15.
刘坤太 《北方蚕业》2008,29(3):67-68
桑林,据史载最早于《竹书纪年》中“商汤二十四年大早,王祷于桑林,雨”。记载的是商代天国君主成汤,在天下五年连续大旱的情况下,亲自到桑林祭祀天神,祈祷求雨的故事。殷商时代,生产原始落后,人们对神鬼的力量十分崇拜,特别是当时的统治者遇到重大的事件和灾难,往往用占卜祭祀鬼神的办法来决定怎么办。  相似文献   

16.
杂交桑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俊  陆学军 《蚕桑通报》1992,23(1):33-36
1988年冬我市从广东引进“沙2×伦教109”和“塘10×伦教109”两个杂交桑组合,组织开展了“杂交桑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试验课题,对杂交桑的适应性及栽培技术进行了多次试验研究,提出了一套适应本地条件的杂交桑高产栽培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蚕桑生产发生了由队营变户营的巨大变化。为适应变化后的新情况,我区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变化了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发展“两户”、建设蚕桑基地,以及发展立体农业与商品生产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将栽植单一的“四边桑”调整为“四边桑”、“小桑园”、“大行间作桑”相结合的栽桑路子,选择较适宜于桑树生长发育的土质,栽  相似文献   

18.
<正> 一种新的桑资源、扦插成活率高的“插桑”在组织结构上与其它桑品种比较:其皮孔大,皮层薄,薄壁组织厚,木质薄,髓部大、这些特殊性状说明“插桑”内存在容易分裂形成新组织的活细胞多,利用其扦插繁殖桑苗,愈伤组织形成快,细胞分化旺盛,叶痕、皮孔、愈伤组织都可以发出新根。  相似文献   

19.
<正> 安岳县华严镇,1988年开始实施把华严建成快速发展的优质蚕茧基地。到1990年,仅三年时间,采用“小苗直栽,一步建园”和“鸡桑扦插,快速成林”的新技术,走”以大行间作桑为主,小桑园为辅,积极发展四边桑”的新路子,一举成功,建成粮桑型大行间作桑五千亩,小行间作桑四二千亩,共新植桑树一千余万株,为养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 当前,我省“小桑园”由于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桑叶产、质量都比较低,经济效益也不高,为此,笔者对“小桑园”低产的原因和改造的措施,提出如下意见: 一、低产的原因“小桑园”的产、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桑树品种低劣:我省现行桑品种以湖桑类型的较多,实生桑类型的占相当部份,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