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及时客观评价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效果,推进工程效益监测工作规范化与科学化运行,充分利用3S监测技术的优势,以卫星遥感、全球定位技术为主,地面路线调查为辅,对福海县2004年度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情况和植被恢复状况进行了遥感监测,切实为草原保护建设工程管理提供准确、科学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为保护日益退化的草原,国家启动了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本文以“3S”技术为支撑,利用2005年和2011年的MODIS影像数据,对红原县2005年度实施的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效果进行遥感监测,对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工程建设效益进行评价,为进一步开展草原资源与生态动态监测和草原生态建设工程效益评价与监测等工作提供科技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科尔沁沙化草原的治理已刻不容缓。采用围封+补播的方法治理沙化草原,已初见成效。应用3S技术,采用地面监测与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动态进行周期性观测与评价,为保护草原生态和加强草原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3S"技术为支撑,结合遥感影像及地面监测数据,通过建立遥感-地面数据的数学模型对尼勒克县实施退牧还草工程5年后工程建设效益及植被恢复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工程实施5年后,尼勒克县退牧还草工程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为61%,平均鲜草产量2 556.1千克/公顷,分别比工程实施前增加4个百分点和17.6%,生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基于"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结合地面调查资料,探讨了内蒙古草原退化、沙化及盐渍化的(以下简称为草原"三化")空间分布现状及其动态变化,并对大尺度草原"三化"监测的技术方法及指标进行了探索研究,以为内蒙古天然草原恢复工程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图形资料和统计资料。  相似文献   

6.
草原沙化是国内外关注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利用遥感数据,在“3S”(RS,GIS,GPS)集成技术的支撑下,采用地面调查方法,建立遥感影像与地面数据的数学模型,对若尔盖县沙化草,-原开展遥感监测。利用不同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色调与形态差异,建立草原解译标志与分级指标体系,获取沙化草原面积、分布和等级情况。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西川省草原沙化调查提供了技术支持,为治理草原沙化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监测是草原监测的一项重要内容,反映了草原植被的生长状况及动态变化,是评价草畜平衡和草原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信息,为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和草原管理规划决策提供依据。工程效益监测是评价草原保护工程成效,优化保护措施,完善保护政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结合四川省草原生产力监测和保护工程效益监测的实际情况,总结草原生产力和保护工程效益监测的具体内容和工作方法,便于日后开展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8.
锡林郭勒盟草原禁牧休牧效果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3S”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上对锡林郭勒盟2002年与2003年5月天然草原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MODIS—NDVI)进行分析;对全盟及各旗县草原牧草生产力进行遥感估测并对草原基况做出评价,客观反映禁牧、休牧效果,为自治区“退牧还草”工程的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绪校  唐川江  周俗  张新跃 《草业科学》2014,31(9):1653-1658
草原生物量遥感监测从地面调查到遥感分析涉及诸多环节和步骤,不计偶然误差,系统误差存在于每一个环节,造成系统误差的原因来自多方面,一是遥感影像的分辨率低、噪声多和处理过程中信息损失;二是地面样方信息的不确定性和片面性;三是当前遥感监测业务和技术发展水平的局限等。本研究结合当前普遍应用的草原监测方法,总结并分析了各种误差来源和对监测结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甘肃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肃是草原资源大省,也是开展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工作起步较早的省,在监测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回顾了甘肃省草原资源调查的历史与现状,论述了甘肃省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草原不同类型及其分布面积测定,草原植物量监测及草畜平衡测定,草原生态环境监测,草原自然灾害监测,草原生态工程监测及效益评价,气象因素监测。从网络体系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专题技术规程3个方面阐述了甘肃省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思,指出该体系建设的关键技术包括地面调查方法,遥感影响采集和处理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建议要提高对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工作的认识,建立和完善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机构,设立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专项经费,整合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和社会资源,从而保证甘肃省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预警体系的顺利建设。  相似文献   

11.
甘肃"引大"灌区农业结构调整与草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  魏爱兰 《草业科学》2006,23(2):61-66
秦王川地区是甘肃“引大入秦”工程的主灌区,土地平坦、土壤耕性好、光照资源丰富,灌溉设施齐备,可灌土地5.33万hm2,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潜力。“引大”的成功引水,使该区粮食产量大幅上升;但由于受近年来农产品价格下跌和市场机制的影响,增产并未使农民增收,导致部分农民外出务工或经营它业,撂荒面积达1.33万hm2。当地农民为节约开支而压缩用水,使“引大”工程的巨大资源闲置浪费,无法发挥效益。自1998年以来,兰州好为尔树屏奶牛基地和秦王川奶牛场的相继建成,对青贮玉米Zea mays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等优质饲草的需求量大增,给该区草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为灌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一条新路子,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奶牛乳品业加工为龙头,大力发展灌区奶业与草产业,并实行定单农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猪-沼-草"生态养猪工程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生态猪采用的技术方法和生产全过程。该技术以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为宗旨,采用生态学理论指导生态猪生产,运用优质高产牧草作为主要青饲料,结合中草药进行防疫灭病,使用沼液灌溉牧草,改变了传统养殖技术对环境的污染,“猪-沼-草”工程模式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生态治理和可循环经济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调查了黄河源区高寒草甸极度退化产物“黑土滩”植被群落类型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分布在黄河源区高寒草甸上的“黑土滩”草地植被可分为7个类型,分别为:黄帚橐吾 铁棒棰群落、白苞筋骨草群落、铁棒棰群落、西伯利亚蓼 鹅绒委陵菜群落、摩苓草群落、甘青微孔草群落和甘肃马先蒿群落。从群落结构和已有的研究结果看,黄河源区所有类型的“黑土滩”草地都完全失去了牧用价值,短期内自然恢复的物质基础也已丧失,该类草地的恢复治理必须通过人工植被的重建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工程迹地面积严重影响着青藏高原受损天然草原的恢复程度。本研究测定了历经18年恢复期的不同面积的工程迹地(55、156、254、583m~2)的土壤水分、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以工程迹地附近的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紫花针茅(Stipapurpurea)天然草原作为对照,揭示工程迹地面积对土壤持水力、养分潜力和养分供给能力恢复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迹地面积小于254m~2时,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天然草原土壤差异不显著(P0.05),但当其增至583m~2时,土壤含水量却显著低于天然草原(P0.05);工程迹地面积小于254m~2时,0-10cm土层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天然草原,1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却显著低于天然草原,但它们均显著高于工程迹地面积为583m~2时的土壤有机质含量(P0.05);工程迹地为55m~2时,其土壤全氮含量和天然草原差异不显著(P0.05),但当迹地面积大于156m~2时,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显著低于天然草原(P0.05),且随工程迹地面积增加,降低幅度逐渐增加;0-10cm土层全磷含量随工程迹地面积增加先增加后降低(P0.05),在156和254m~2时较高;土壤速效磷含量却先降低后增加,在156和254m~2时较低。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随工程迹地面积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均以254m~2时最大,当工程迹地面积大于254m~2时,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低于天然草原,当其小于254m~2时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高于天然草原。土壤含水量、养分潜质和养分含量对工程迹地面积响应的结果表明,工程迹地面积小于254m~2时土壤持水量、养分潜力和养分供给力基本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5.
选用本地小尾寒羊60只,随机分为试验1组、试验2组、对照组3组,每组20只.试验1组在饲喂基础日粮中每只添加“牛羊壮”20g;试验2组在同等条件下,每只添加“牛羊肥”20g;对照组只喂基础日粮.试验表明,在试验期间,试验1组比试验2组平均多增重3.55kg,试验1组比试验2组经济效益多增28.98元.  相似文献   

16.
Reproductive parameters are important in evaluating modern dairy management performance. Successful dairying results from constant attention to daily events, requiring more sensitive and immediate measurements of performance. Definitions of formulas, numerators, denominators, and population included or excluded are essential for proper interpretation and comparison of results. Veterinarians understanding these statistics and indexes, and using stratification of data to investigate production losses, will serve their clients well. My advice is to approach a herd with a perceived reproductive problem by evaluating these parameters; they are the means of determining if a problem exists and, if so, where it is. Find out how the various parameters are calculated so your interpretation will be correct. Herds with average days in milk of less than 165, culling rates below 25 per cent, and a milking rate of 85 per cent or more do not have long-term reproductive problems. If management techniques fail to achieve these levels, first look at those areas involving people. Conception rates measure all the components that, when multiplied, equal fertility: insemination technique, semen quality, heat detection accuracy, and the cow factors involved. Poor conception rates require investigation into these areas individually. Heat detection intensity leading to prolonged days in milk at first service is another common finding. Comparison of inseminators and sires may identify a problem area. Cow factors require more intense investigation to determine their cause. Use the information outlined in the periparturient period to assist you. In most cases, a combination of failures in many of the independent factors creates the problems in reproduction that we encounter. A large data base including all the information discussed and additional information is necessary to define, correct, and monitor reproductive management performance. Since performance ultimately is determined by the quality of the labor force, ongoing monitoring for accountability and education is necessary for success.  相似文献   

17.
宝钢车间防护绿地不同配置模式环境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敏彦  章明  张德罡 《草地学报》2009,17(3):365-370
以宝钢工业区主厂区车间防护绿地为研究对象,于2007年6月下旬起对绿地结构进行全面调查,选取3种典型的绿地结构模式(乔木、大乔+灌木、小乔+灌木),建立包括生态效益2个方面、6个指标的评价体系,进行绿地效益评价。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其综合环境效益进行评价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选优,以便探索综合效益最优的配置模式,为钢铁企业绿化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车间防护绿地的大乔+灌木模式环境效益最好,综合评价值为0.8257;环境效益以复层配置模式的绿地为佳,单一的配置模式较差;绿地的环境效益与其植被的配置模式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8.
高伟  李小锋  郭正刚 《草业科学》2012,29(10):1533-1538
利用1980年土地覆盖数据,1994年和2008年两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资料, 采用3S技术研究了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980-2008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在过去的28年内巴里坤县居民及工矿用地、耕地和林地持续增加,水域持续减少,草地先减少后增加,整体增加,未利用地先增加后减少,整体减少。1994-2008年较1980-1994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综合动态度增加,说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加快。气候变暖和各类生态工程是巴里坤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9.
基于EOS/MODIS的青海草原春季干旱监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红梅  马玉寿 《草业科学》2008,25(11):20-23
采用对地观测系统/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EOS/MODIS)白天、夜间两时相的资料,应用热惯量监测土壤湿度的基本原理,通过拟合计算,建立了土壤湿度和热惯量之间的线性和对数模型,并选择线性模型为干旱监测的基础模型。对辐射方法反演温度和直接反演温度2种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直接反演温度法计算简便、易于实际应用。针对热惯量模型只能监测裸地土壤湿度的缺点,给出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订正方法,初步拟合计算,青海地区Kn值为3。对草原干旱的定义,沿用青海省地方灾害标准。通过以上分析,建立了青海省草原春季干旱遥感监测模型。经实际监测应用,认为在青海范围内可替代人工取土监测土壤湿度。  相似文献   

20.
对退耕还林工程中种草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洪明 《四川草原》2001,(1):12-15,23
分析种草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提出退耕种草的草种选择和种植模式 ,并探讨发展草产业的途径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