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蚕桑通报》2019,(1):I0002-I0003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现有在职职工4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人,博士与博士后14人,省特贡人员1人,闽务院特贴1人。“浙江省桑蚕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蚕桑新品种选穿重大专项”牵头单位,入选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两名专家被农业部聘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相似文献   

2.
正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现有在职职工4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博士与博士后13人,省特贡人员2人,国务院特贴4人。"浙江省桑蚕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蚕桑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牵头单位,入选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两名专家被农业部聘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建有桑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蚕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低碳生物能农业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农业保险的区别,从自然风险、技术风险、社会风险、市场风险等角度论述了广西蚕桑产业存在的风险,论证了在蚕桑产业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探讨了在广西蚕桑产业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现有在职职工4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博士与博士后13人,省特贡人员2人,国务院特贴4人。"浙江省桑蚕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蚕桑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牵头单位,入选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两名专家被农业部聘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建有桑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蚕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低碳生物能农业研究、应用昆虫研究和成果转化与推广6个学科和院"昆虫分子生物  相似文献   

5.
<正> 我县有16名技术干部,42名乡蚕桑员,513名村中心技术员,5116名社蚕桑技术骨干,这支技术队伍是武胜蚕桑生产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他们大多数同志能深入基层走村串户指导生产,送技术上门,解决了养蚕中一些技术问题,受到了广大蚕农的欢迎。从近年蚕桑发展速度看,与乡蚕桑员的素质关系很大。  相似文献   

6.
正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现有在职职工4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博士与博士后13人,省特贡人员2人,国务院特贴4人。"浙江省桑蚕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蚕桑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牵头单位,入选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两名专家被农业部聘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建有桑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蚕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低碳生物能农业研究、应用昆虫研究和成果转化与推广6个学科和院"昆虫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有实验与科研用房8000平方米,试验桑园4公顷,  相似文献   

7.
《蚕桑通报》2013,(2):4-4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现有在职职工4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博士与博士后13人,省特贡人员2人,国务院特贴4人。"浙江省桑蚕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蚕桑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牵头单位,入选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两名专家被农业部聘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建有桑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蚕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低碳生物能农业研究、应用昆虫研究和成果转化与推广6个学科和院"昆虫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有实验与科研用房8000平方米,试验桑园4公顷,保存桑、蚕品种资源1000余份。研究所重点开展蚕桑新品种选育、家  相似文献   

8.
《江苏蚕业》2010,32(1):5-5
2010年3月8—9日,江苏省蚕桑工作暨2010年蚕种合同订购会议在东台召开,全省有关市、县(市、区)蚕桑站站长、蚕种生产单位负责人,共计15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省蚕种管理所许明芬副所长主持。省蚕种管理所唐国强书记作了题为《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加快推进我省现代蚕桑产业建设》的讲话,提出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农林工作会议和全省种植业工作会议精神,从蚕桑产业实际出发,“以推进现代蚕桑产业建设”为目标,着力推进我省蚕桑产业的“六个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正> 我省蚕桑辅导员约有4600余人,占全省蚕桑生产技术推广的国家职工的1倍以上。蚕桑辅导员属计划外用工,有的地方采取合同制或招聘制。大多数人员来自基层任过多年的队长、村长、支部书记等职务,也有从部队复员或学校毕业的学生,或蚕桑专业户中有实践经验的农民。其文化程度有高中、初中,也有职业学校毕业的。年龄结构有年近6旬的,也有40岁左右的中年和20岁左右的青年,有男的,也有女的。这批同志长期深入农村第一线指导千家万户的蚕桑生产,有的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有的每年经手数万元蚕种、蚕  相似文献   

10.
蚕桑通报创刊60周年啦,像人生经历了一个甲子,从1954年的创刊至今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展示了我国桑蚕茧丝绸的辉煌和成就,是一部记载我国蚕桑事业发展的现代史书,也是一本体现蚕桑工作者的科技实录。回顾我的人生,从上大学开始学习蚕桑科学,进入蚕桑事业的大门,成为一个蚕桑工作者,蚕桑通报无疑是我入门的重要向导之一,给了我很多的启迪,特别是引导科研论文的写作等,使我受益匪浅,在我的心里,《蚕桑通报》就是我们蚕业工作者的《Nature》和《Science》。  相似文献   

11.
笔者是一名乡镇农技推广工作者,长期在农村第一线从事蚕桑技术推广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已在蚕桑技术推广第一线整整奋战了30多个春秋。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技术员,成长为一名农艺师。作为一名长期在农村第一线从事蚕桑技术推广的工作者,30多年来,我有不少收获,也有不少体会。1要有吃苦耐劳精神由于蚕桑生产分散在千家万户,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很苦,没有交通工具,也没有水泥路,要到蚕农家中或桑园内进行技术指导,只有走泥泞的乡间小道。  相似文献   

12.
《蚕桑通报》2011,42(4):64-64
在2011年12月1日召开的浙江省蚕桑学会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表彰了73名连续从事蚕业工作30年会员,《蚕桑通报}10名优秀通讯员,8个发行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3.
《四川蚕业》2015,(4):50-51
<正>1基本情况余德学今年50多岁,是一名乡蚕桑业务干部。他热爱蚕桑事业,从1985年担任村蚕桑技术员干起,到1998年被招聘为石子乡(今沙溪办事处)蚕桑干部,在蚕桑生产战线上兢兢业业地奋斗了30个春秋。他勇于创新思路,于1999年率先承租耕地、荒坡3.3hm~2(合50亩)种桑树、建桑园、当大户,是阆中第一个吃螃蟹的蚕桑人,成为了阆中蚕桑发展史上第一个蚕桑业主户。不仅受到  相似文献   

14.
杭州市蚕桑学会、重庆市蚕桑学会友好学会于一九八八年三月十四日在重庆市蚕桑站经两会理事会20名代表商定后建立。重庆市蚕桑学会对杭州市蚕桑学会理事不远千里来到重庆,表示热烈欢迎;杭州市蚕桑学会对重庆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两会代表对专程从远郊区前来参加会议的西南农大几位教授(顾问、理事)都表示诚挚的敬意。  相似文献   

15.
农业结构调整是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蚕桑产业作为我市六大特色支柱产业之一,为繁荣农村经济、农民增收发挥了应有作用.在当前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形势下,我市从实际出发,从建设蚕桑重点镇、重点村入手,加快蚕桑生产区域化、规模化发展进程,发展蚕桑特色产业的整体优势,至2002年年底可望建成1 334公顷桑园以上规模的重点镇一个(高明),667公顷以上规模的重点镇4个(雪岸、柴湾、搬经、磨头),其余4个重点镇均达到400公顷的生产规模.几年来,我们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正> 如何将栽桑养蚕技术变为生产力,把蚕用物资送到蚕农手中,建立健全蚕桑技术服务体系,提高单产,提高质量,提高效益,已成为蚕业界普遍关注并要求解决的问题。全省蚕桑生产上现有蚕桑科技人员8700多人,而养蚕户达700多万户,平均800户才有一名技术员。从  相似文献   

17.
《四川蚕业》2012,40(4):60-60
<正>2012年11月6日,西充县蚕桑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了省质监局组织的考核验收。自2009年以来,该县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级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蚕桑标准化工作示范区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蚕桑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修订和完善了蚕桑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8.
袁良军 《蚕学通讯》2009,29(3):54-55
1蚕桑生产面临的困境 蚕桑生产是我市农村的一项传统产业,也是广大蚕农收入的重要来源。长久以来,蚕桑生产的发展和蚕茧数量的增加,仅是依靠茧丝绸行业单一渠道购销两旺来实现,由于受国际市场丝价波动的影响,蚕桑生产时常出现大的起落,从种茧丝绸的行业产业链条特点来看,蚕桑生产较之丝绸市场具有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7月17日上午,蚕桑产业多元化讲座在信达股份创新中心举办,讲座由广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岗位科学家廖森泰主讲、信达股份董事长罗展勇主持,信达股份翁源本部六十多名管理人员参加讲座。廖书记从蚕桑产业多元化的提出、蚕桑多元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重点,信达蚕桑产业多元化示范基地建设之路等三方面阐述了蚕桑产业多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蚕桑通报》2009,40(2):F0002-F0002
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于2004年6月由原湖州蚕桑科学研究所、原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资源整合重新组建而成。院本部及蚕桑科研生产基地、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总占地面积400余亩,办公、科研、生产等各类用房2.2万平方米。拥有蛋白双向电泳系统、显微注射系统等仪器设备30多台(套)。全院有高级职称科技人员11人、中级职称2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0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