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正一、科研平台、团队"浙江省桑蚕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蚕桑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牵头单位,共建有"浙江省蚕蜂资源利用与创新研究重点实验室"。"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桑树高产优质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蚕种扩繁与生产技术岗位科学家"、"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  相似文献   

2.
榆林市蚕桑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子铭 《中国蚕业》2010,31(2):27-29
分析榆林市蚕桑产业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阶段应紧紧抓住"东桑西移"工程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技术储备等方面的优势,科学制定好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广蚕桑实用技术、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蚕桑产业龙头企业等加快榆林市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十一五”后期浙江蚕桑产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十一五"前期,在蚕桑西进和优化改造两项工程带动下,浙江蚕桑产业稳定发展,蚕桑新品种应用逐年推进,桑树综合开发进展良好,蚕茧产业化水平有所提高."十一五"后期,浙江蚕桑产业要围绕"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扶持政策,创新蚕茧收购体制机制,加强蚕桑基地建设,推进科技进步,促进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旬阳县“十二五”蚕桑产业的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宝  沈佩松 《北方蚕业》2010,31(2):51-52,54
在总结旬阳县蚕桑产业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之上,制定"十二五"蚕桑产业发展目标,更新观念,创新生产模式和技术服务体系,实观蚕桑产业突破发展。  相似文献   

5.
针对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进行系统分析,结合五大发展理念的含义,提出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广西蚕桑产业建设的发展思路。应大力强化科技创新,努力提高研发水平;全面协调产业链,构建循环蚕桑产业路径;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蚕桑绿色发展方式;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积极参与"新丝绸之路"建设;构建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建立共享长效机制,以推进广西蚕桑产业的建设。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广西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为广西现代蚕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宽广大道;广西蚕业各级部门应紧紧围绕五大发展理念,推动蚕桑产业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6.
"十二五"期间广西蚕桑产业飞速发展,蚕桑生产整体水平、规模效益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蚕桑产业成为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但生产成本上升、茧丝质量欠优、替代品竞争、产业链短等各种问题日益突出,广西蚕桑产业正面临巨大挑战。以广西蚕桑产业发展供给矛盾为导向,立足中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通过提高优茧供给比例、强化蚕桑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多元化与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等措施和思路,以期加快促进广西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为不断提高广西蚕桑产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创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江苏省蚕桑产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江苏省蚕桑产业现状,分析制约蚕桑生产的因素,探索江苏省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本文对江苏近年来蚕桑业发展的现状、特点与问题作如下分析思考,并提出"加快制定产业规划、加大投入、发展规模蚕业、突出"精品"蚕业等建议,来强化蚕业生产的基础,提高蚕桑生产效益,为蚕桑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积极实施蚕桑西进做大做强蚕桑产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蚕桑生产作为一项传统的绿色生态产业,一直是临安市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临安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效益农业,全市形成了"东竹西果、南桑北菜"的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发展新格局,蚕桑产业已成为天目溪、昌化溪流域蚕桑主产区乡镇的农业主导产业.全市初步形成了从蚕种生产到丝绸产品加工贸易的全程生产体系,蚕桑业发展具备了比较完整的生产服务体系.2003年临安市被列为全省蚕桑发展的优势区域以及首批"蚕桑西进"工程建设的重点县(市),这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临安蚕桑产业带来了更好的机遇.我们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实施"蚕桑西进"工程,着力打造优质茧基地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蚕桑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9.
<正>蚕桑产业是如皋市四大高效农业之一,是高效产业、富民产业、生态产业、低碳产业。为打造"十亿元"蚕桑产业,维护蚕农的根本利益,切实加强蚕桑投入品的管理至关重要,其质量的好差、科学使用  相似文献   

10.
《蚕桑通报》2013,(2):5-5
"浙江省桑蚕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蚕桑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牵头单位。"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蚕种生产岗位科学家"、"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桑树育种岗位科学家"、"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桑育种与资源利用学科现有研究人员10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博士3人,硕士1人。主要研究方向:①开展桑树新品种选育和推广以及养蚕技术应用;②拓展桑树资源在果用、功能保健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我国蚕桑产业生产规模稳步增长,蚕桑生产水平持续提升,蚕桑产业化稳步推进,蚕桑产业综合产值不断增加。2018年,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出,要着力在"川字号"特色产业培育上实现突破,将"川桑"作为全省九大农业领域重点产业之一来抓,持续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同时,蚕桑产业具有投资少、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蚕桑科技的进步,新型蚕桑丝绸产业技术体系逐渐形成,有效推动了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各地紧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现代生态蚕桑产业。桑树是蚕丝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建立优质高产桑园是蚕桑生产的一项基本建设。四川作为我国"东桑西移"的重要承接地,蚕桑产业呈现恢复性增长的良好态势,各地发展产业热情高涨。但四川的桑苗繁育体系一直较为滞后,传统的杂交桑"一步成园"加冬季无性繁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十二五"期间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实施5年在稳定产业技术研究和推广队伍,实现科技与产业的无缝连接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分析了未来我国蚕桑产业遵循"生态型、多元化、高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我国蚕桑产业在"十三五"期间需要解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为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汉中市蚕桑生产概况和市政府产业扶贫的一些做法,分析了汉中市蚕桑产业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用好产业脱贫扶持政策、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抓好产业技术服务"110"体系建设和拓宽蚕桑产业增收渠道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吴寿平 《中国蚕业》2015,(1):51-54,72
在对蚕桑产业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河池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河池市蚕桑产业链及产业价值链都比较短,特别是具有高价值的下游产业还属空白,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发挥核心效应,优化产业组织形式,提高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外引内培"促使产业价值链攀升和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正>绵阳是"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丝文化源远流长。绵阳是四川省优质蚕茧主产区之一,蚕桑产业是我市特色优势产业。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蚕桑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为促进我市蚕桑产业健康发展,2014年6-9月,我们对全市蚕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与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座谈,针对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1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江苏根据蚕桑产业发展实际和传统优势,坚持"精品蚕桑、高档丝绸"的发展定位,坚持"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发展目标,坚持"集群化、规模化、设施化、市场化、多元化"发展方向,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苏特点的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为江苏蚕桑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现有在职职工4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博士与博士后13人,省特贡人员2人,国务院特贴4人。"浙江省桑蚕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蚕桑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牵头单位,入选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两名专家被农业部聘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建有桑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蚕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低碳生物能农业  相似文献   

19.
正"浙江省桑蚕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蚕桑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牵头单位。"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蚕种生产岗位科学家"、"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桑树育种岗位科学家"、"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桑育种与资源利用学科现有研究人员10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博士3人,硕士1人。主要研究方向:①开展桑树新品种选育和推广以及养蚕技术应用;②拓展桑树资源在果用、功能保健和药用、生态等方面的应用;③通过开展桑树基因组学研究、提升生物技术在桑树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构建新型服务体系 提升蚕业发展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泉县委、县政府在深入实施"一县一业,蚕桑产业突破发展"战略过程中,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强化新型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了适应现代蚕桑产业发展需求的"四大"体系,转变了蚕桑生产增长方式,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