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辉  韩建国 《草地学报》2008,16(5):480-484
通过田间罩笼试验研究内蒙古典型草原3种蝗虫成虫种群死亡率和竞争。供试蝗虫分别为: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 B.Bienko),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pis(Zub.))和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Ikonn.)。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和宽须蚁蝗食性相似,喜食禾本科牧草,而短星翅蝗则喜食菊科牧草,为了获取更多食物,短星翅蝗种内竞争强于亚洲小车蝗和宽须蚁蝗;30 d后在3种密度(24、16、8头/m2)下,亚洲小车蝗存活数均高于另两种,其竞争也强于另两种;3种蝗虫24头/m2死亡率均高于80%,其中短星翅蝗达86%,说明在高密度下有很强的种内竞争,随着密度的减少死亡率降低,种内竞争也随之减少;3种蝗虫混养时,亚洲小车蝗和宽须蚁蝗的死亡率比在单种时有所降低,而短星翅蝗死亡率比单种时则有所增加,表明亚洲小车蝗和宽须蚁蝗有较强的种间竞争,短星翅蝗的竞争较弱。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羊草草地高光谱植被指数(NDVI)与短星翅蝗危害密度之间的关系模型,估计短星翅蝗危害造成的牧草损失,使用短星翅蝗按5,10,20,40和60头/m25个密度梯度在羊草草地进行田间取食危害试验,测定不同危害时长后的NDVI值,最后根据NDVI和生物量的对应关系计算蝗虫危害后的牧草损失量。结果发现短星翅蝗危害羊草草地后,随短星翅蝗密度增加,NDVI值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是在密度为10头/m2时,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值略有上升。模拟短星翅蝗危害不同时间后NDVI与密度之间的关系方程为:Y=0.5932+0.0014x-6.93×10-5x2(5 d),Y=0.5950-4.8500×10-4x-4.01×10-5x2(10 d),Y=0.5848-0.0024x-1.61×10-5x2(15 d),Y=0.6422-0.0031x-2.12×10-5x2(20 d)。其中, y为植被指数NDVI,x为蝗虫密度。同时研究发现,低密度情况下(不大于20头/m2),随危害时间延长短星翅蝗取食对NDVI校正值无显著影响;高密度情况下(大于20头/m2),随时间延长NDVI校正值迅速降低,不同密度间的差异显著。根据草地生物量与NDVI的回归方程(y=614.15x-119.28)将NDVI值转换成牧草损失量,发现随虫口密度增加,牧草损失量呈增加趋势。低密度短星翅蝗(5,10头/m2)危害情况下,羊草草地有超补偿作用,当蝗虫密度超过40头/m2时,生物量降低趋势非常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与蝗虫危害密度相关关系显著,随着蝗虫密度的增大,NDVI的值先增长后降低。根据蝗虫危害造成的光谱变化,可以估计蝗虫危害密度及造成的损失。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蝗灾的大区域遥感监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星学军 《草地学报》2018,26(1):184-188
蝗虫微孢子(Paranosema locustae, PL)是重要的防蝗生物制剂,其与昆虫生长调节剂(insect growth regulator, IGR)协同使用有利于蝗虫可持续治理。本文通过田间超低喷雾和扫网调查等方法在青海蝗区开展协调应用PL和IGR防治草原蝗虫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首先明确青海蝗区的主要蝗虫种类为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小翅雏蝗Chorthippus fallax、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harbipes、鼓翅皱膝蝗Angaracris barabensis等;结果证明PL与IGR协调应用,可有效抑制草原蝗虫种群增长,且可保持存活蝗虫感病率在较高水平,对优势种宽须蚁蝗和小翅雏蝗等的持续控制作用明显。结果明确了微生物制剂和IGR协同防治蝗虫的短期与长期、速效与长效的协同作用,为防治高密度蝗虫提供新的绿色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4.
新疆地域辽阔,草地资源丰富,草原面积0.57亿hm2,可利用草原面积近0.47亿hm2,位居全国第三。由于新疆地处三山夹两盆的特殊地理位置,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为蝗虫的发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据1986~1991年新疆草原优势种蝗虫区域划分调查统计:新疆有蝗虫发生面积395.70万hm2,其中严重地区面积270.45万hm2,蝗虫发生面积占新疆草原可利用面积的8.5%。据区划调查鉴定,新疆约有蝗虫种类160余种,其中优势种蝗虫种类10多种,形成危害的蝗虫种类主要有意大利蝗、伪星翅蝗、黑腿星翅蝗、西伯利亚蝗、亚洲飞蝗、黑条小车蝗、戟纹蝗、小翅曲背蝗、宽须蚁蝗等,它们此起彼伏交替发生,严重影响着新疆畜牧业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构成,为草原蝗虫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多年来,新疆在草原蝗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的工作。本文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蝗虫综合防治技术的试验研究与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汇总,把牧鸡治蝗、牧鸭治蝗、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控制蝗害、蝗虫微孢子虫治蝗、蝗虫痘病毒治蝗、绿僵菌控制蝗虫、印楝素治蝗等多种蝗虫生物防治技术与化学防治技术应用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蝗虫综合防治技术在新疆蝗虫防治中的防治效果和应用优缺点,对新疆草原蝗虫防治走以生物防治技术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正> 甘加草原属于干旱草原类型,是蝗虫生活的有利栖息地,蝗虫对牧草的危害比较严重,为了提高防治效果,我们对优势种宽须蚁蝗Myrmcleotettix palpalis食量进行了测定,以便制定防治指标,正确指导防治。  相似文献   

6.
为选择出适宜川西北高寒牧区草原蝗虫的最佳病源微生物农药,本文选择了0. 4亿孢子/毫升蝗虫微孢子SC、2. 5%绿僵菌OL、400亿孢子/克球孢白僵菌WP对草原蝗虫进行防治试验,比较三种病源微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三种病源微生物农药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速效性好于蝗虫微孢子,药后10d防效分别为85. 01%和84. 12%,显著高于蝗虫微孢子的防治效果;而蝗虫微孢子持效性好于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药后30d防效为72. 32%,且残存蝗虫感病率30d时达到70. 01%,显著高于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对蝗虫感病率。  相似文献   

7.
绿僵菌和绿饵对草原优势种蝗虫的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地域辽阔,草场面积很大,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但是各种草场连年都受到了蝗虫不同程度的危害,其中意大利蝗是耐药性强,危害严重的优势种蝗虫之一,严重影响了新疆畜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主要采用化学药物进行防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和控制了危害,但长期反复使用的结果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增加农药用量后大量的天敌被杀死,草原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使虫害加剧,而且防治成本上升严重影响了防治经济效益.从80年代以来,利用蝗虫微孢子虫、人工招引粉红椋鸟、牧鸡治蝗等进行生物防治,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为了了解新一代生物杀虫剂绿僵菌产品在我区特殊的气候条件下防治优势种蝗虫的效果,2000年5月底至7月初我们与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所合作进行使用绿僵菌油膏、绿僵菌饵剂和绿饵防治草原蝗虫的一系列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8.
夏河甘加草原宽须蚁蝗种群动态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须蚁蝗是夏河甘加草原的优势蝗虫种类之一,利用夏河甘加草原连续7年的观测数据,选择2旬前(t-2)的气温(x1)、本年孵化期气温(x2)、本年孵化期降水(x3)、2旬前(t-2)的降水(x4)和上年高峰值(x5)为关键因子,建立了表示宽须蚁蝗第t旬发生量(y)的种群动态模型:y=0.210 6-0.0190x1t+0....  相似文献   

9.
蝗虫微孢子虫大量增殖与治蝗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探索蝗虫微孢子虫在蝗虫体内增殖特性,用相差显微镜检查病死蝗虫体内病原物具有两种发育阶段。裂殖生殖期和孢子形成期。病虫在孢子形成期死亡则能获得较高产孢量,可见产孢量与病虫致死时间有关。接种病原浓度和寄主虫龄又影响致死时间,因而影响孢子产量。选择适宜接种病原浓度和寄主虫龄是获得较高孢子产量的重要因子。利用微孢子虫治蝗在蝗虫低密度下施用,可以控制煌害在经济阈值以下,高虫口密度下与少量化学农药混用也能收到治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为蝗虫病原真菌,可在蝗虫种群中流行传播,实现多年持续控制。以亚洲小车蝗3龄蝗蝻为试虫,油剂处理后3天与野外网捕相同虫龄亚洲小车蝗混合饲养,试虫病、健比(单位:头)10∶50、20∶40、30∶30、40∶20,结果显示:病虫可以将绿僵菌疾病传播给健虫,疾病传播几率分别可达24.6%、31.0%、39.0%和52.0%。与健康短星翅蝗蝗蝻混合饲养,疾病传播几率分别可达15.6%、23.5%、32.7%和40.0%。野外圆心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区外疾病感染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处理后40 d施药区外400 m疾病感染率八个方向均值可达8.95%。不同方向疾病感染水平无显著差异,绿僵菌传播主要与草原蝗虫的活动、顺风风向显著相关。野外间隔施药试验结果表明:蝗虫移动扩散的习性可以有效地将病原传播到未施药区域,距离30 m、60m、120m间隔区域,药后49d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58.39%、63.41%、57.17%,因此30m、60m间隔施药方式在应用绿僵菌防治蝗虫中有一定应用价值。以2006年绿僵菌油剂处理区为基础,2007年调查411头蝗虫混合种群,39头感染绿僵菌,感染率9.49%;2008年调查532头蝗虫混合种群,8头感染绿僵菌,感染率1.5%。进一步利用绿僵菌M189菌株特异性SCAR标记技术,调查不同年份处理区绿僵菌土壤宿存能力,油剂处理区3年、4年、5年、6年后绿僵菌土壤检出率分别为6.36%、7.69%、9.15%、9.05%;饵剂处理区3年、4年、5年、6年后绿僵菌土壤检出率分别为17.78%、17.54%、16.13%、14.88%。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3 种检验分布型的方法分别检验了宽须蚁蝗蝗蝻的分布型,结果表明:宽须蚁蝗蝗蝻在草地上的空间分布型呈现聚集分布,其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应用Iwao 模型中的参数估计了野外调查时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12.
生物技术对草原蝗虫的控制效果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王俊梅 《草业科学》2009,26(9):206-211
介绍了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印楝素(azadirachtin AZ)等几种新型生物防治技术在控制草原蝗虫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蝗虫微孢子虫,是一种专寄生于蝗虫等直翅目昆虫体内的单细胞真核原生动物,防后45 d测定,感染率为50.6%,虫口减退率为73.4%。绿僵菌是一类昆虫病原真菌,防后7 d的防治效果为66.5%,防后12 d的防治效果为76.7%。印楝素,是从印楝Azadirachta indica种子中提取的高效杀虫活性物质,0.3%印楝素乳油在施药2 d后,防治效果达95%以上。应用蝗虫微孢子虫、绿僵菌、印楝素等生物防治技术防治草原蝗虫不仅防治效果较好,而且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污染环境;有持久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作用,并可通过传播和繁殖,扩大受益面积,从而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害虫,减少虫害损失,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蝗虫天敌可利用性分析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论述了蜂虻科、丽蝇科、皮金龟科、芫菁科、食虫虻科、步甲科、拟步甲科、麻蝇科和缘腹细蜂科等天敌昆虫作为生物制剂在治蝗中的研究进展;天敌的应用技术是全球治蝗研究的重点,当前研究热点是绿僵菌、白僵菌和蝗虫微孢子虫等蝗虫病原物,它们作为生物杀虫剂在治蝗中的潜力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4.
绿缰菌复合油剂对草原蝗虫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是一类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是一种新型的生物防治技术。试验设试验药品2.5%绿僵菌复合油剂(cl Bioc)和对照药品4.5%氯氰菊酯乳油2个试验组,每个试验组分3个剂量水平,即:450、600、750 mL/hm2。试验结果表明: 绿僵菌3个剂量水平对防治草原蝗虫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因绿僵菌3个剂量水平与氯氰菊酯450 mL/hm2在防治草原蝗虫时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在虫口密度较低时可选择绿僵菌450和600 mL/hm2的剂量水平进行防治。绿僵菌750 mL/hm2剂量水平与对照药品氯氰菊酯的中等剂量水平(600 mL/hm2)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草原蝗虫密度较高时可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5.
狭翅雏蝗种群动态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长仲  冯光翰 《草地学报》1997,5(2):108-112
本文作者用平均密度(M)、聚集度指标(M*/M)、有虫样方出现频率(F),对狭翅雏蝗在草原的种群动态进行了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狭翅雏蝗发生的动态规律可分为四个状态集。其中发生在前期末既是预测预报的关键时期,也是药剂防治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昆虫寄生性真菌——棕色绿僵菌(Metarhizium brunneum)在家畜外寄生虫病防控中的应用,试验通过培养棕色绿僵菌获得分生孢子,稀释至浓度为1×104个/mL后统计其萌发率,在棕色绿僵菌分生孢子悬液对草原革蜱幼蜱和成蜱的杀灭作用试验中分别设置1个对照组和5个浓度的试验组,即将草原革蜱幼蜱和成蜱分别放入5个不同浓度的棕色绿僵菌分生孢子悬液及0.5%孢子洗脱液中停留5 s,在25℃条件下每日定时观察幼蜱和成蜱的虫体死亡情况及作用时间。结果表明:棕色绿僵菌培养至第3天时所得的分生孢子萌发率可达到90.40%;对草原革蜱幼蜱杀灭作用明显,用试验所得的最佳作用浓度1×106个/mL作用至第7天时草原革蜱幼蜱的死亡率高达100%,成蜱的死亡率为80.00%。说明昆虫寄生性真菌——棕色绿僵菌可以用于防治家畜外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17.
红胫戟纹蝗损害牧草及其防治指标的评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4年4~8月进行红胫戟纹蝗虫损害牧草及防治指标的评定。结果表明,红胫戟纹蝗的体重、食量和牧草掉落毁损量三者之间呈正相关。红胫戟纹蝗个体一生的牧草损失量为:L=1.4039g/头。红胫戟纹蝗在荒漠、半荒漠草原的防治指标为:×8头/m2。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昆虫寄生性真菌—棕色绿僵菌(Metarhizium brunneum)的最适培养基和杀蝇蛆分生孢子浓度,试验对棕色绿僵菌在不同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氯化钠浓度和pH值条件下的生长特征和产孢能力进行了测定,并分别统计不同浓度(1×104个/mL、1×105个/mL、1×106个/mL、1×107个/mL和1×108个/mL)分生孢子悬液处理后第3,5,7天的蝇蛆累计死亡率。结果表明:棕色绿僵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培养第21天时的菌落直径最大(8.40 cm),然后从大到小依次为PPDA固体培养基(8.20 cm)、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8.10 cm)、枸橼酸固体培养基(7.20 cm)、大豆蛋白胨固体培养基(4.90 cm)、玉米粉琼脂培养基(4.70 cm);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培养第21天时的分生孢子产量最高(4.830×107个/mL),然后从高到低依次为PPDA固体培养基(3.070×107个/mL)、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草地不同程度人为干扰对蝗虫发生动态的影响,为草原有害生物防制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5—8月,在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星火牧场、银浪牧场、红骥牧场分别设置轻度干扰、中度干扰、重度干扰的3个调查样地,调查样地蝗虫的种类、共有种、种群密度和种群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蝗虫种群密度调查采用样方法,使用昆虫立体罩网样方框进行调查;种类调查采用样方框法与扫网法相结合的方法。每周调查1次,共调查12次。[结果] 3个样地共有蝗虫11种,不同程度干扰下优势种均为中华稻蝗,共有种为中华稻蝗、毛足棒角蝗、宽翅曲背蝗、大垫尖翅蝗、白边雏蝗、中华剑角蝗、笨蝗、黄胫小车蝗;重度干扰、中度干扰和轻度干扰的草地,蝗虫种类数分别为9种、10种、10种。蝗虫种群总密度由大到小顺序为重度干扰(5.10头/m2)>中度干扰(4.66头/m2)>轻度干扰(3.37头/m2),差异显著(P<0.05);中华稻蝗、大垫尖翅蝗、宽翅曲背蝗、菱蝗、亚洲小车蝗种群密度在3种程度干扰草地差异显著(P<0.05)。5—8月,蝗虫种群密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草地重度干扰下蝗虫种群密度高峰期早于中度干扰和轻度干扰。[结论] 在3种人为干扰程度下,大庆市草地蝗虫优势种均为中华稻蝗;轻度干扰能够显著降低草地蝗虫种群密度,延后蝗虫数量高峰期的到达时间。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夏河甘加草原草地蝗虫种群存在度分析,确定该地区草地蝗虫优势种为狭翅雏蝗、小翅雏蝗、宽须蚁蝗、皱膝蝗(红翅皱膝蝗和鼓翅皱膝蝗)。对气象因子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提出了一年高峰值(yn)、产卵期的平均降水(x1)和温度(x2)、本年孵化期平均气温(x3)和降水(x3)为关键因子的非线性模型:yn+1=18.110 6+0.328 3x1+32.229 9/lnx2-182.237 3e-0.8x3+42.173 3x4e-x4)yn来描述混合种群的密度高峰值,且拟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