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武胜县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调研武胜县在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生产过程中建立了"政府引导,公司带动,农民主体,科技支撑"的发展模式。科学规划适度发展,引领有力。武胜选定了猛山、双星、乐善等最适宜发展蚕桑产业的乡镇建立标准化集约化蚕桑基地。全方位提供各项保障,完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2.
武胜县位于四川省广安市西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幅员面积966km^2,是典型的以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农业大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上世纪90年代,武胜县是四川省蚕茧主产县之一,年产干茧2000t,后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武胜县蚕桑产业逐渐萎缩。近年来,武胜县抓住四川省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现代农业园区的机遇,通过龙头企业流转土地自建桑园、返租倒包,带动基地建设,实现了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和蚕桑产业恢复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了加快蚕桑产业化的进程,做大做强“中国蚕桑之乡”,针对武胜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成效、蚕桑产业发展模式的经验、蚕桑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政策做强产业、进一步完善机制降低风险、着力促进产业融合多元发展、继续加强宣传打造品牌的发展对策与建议,以促进武胜县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新型主体培育、良种良法配套、优质优价引导,我省蚕桑产业走出了优质高效发展路子,已经成为全国最大优质茧丝生产基地。武胜县依托当地龙头企业.把产业基地作为第一车间深度参与建设,带动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5.
胡松涛  符阳 《四川蚕业》2019,(收录汇总):5-7
为深入贯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武胜县围绕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因地制宜,确立了“2+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思路,大力发展蚕桑产业。2017年以来,创建以蚕桑为主导产业的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  相似文献   

6.
武胜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武胜县蚕桑产业历史悠久,具有得天独厚的栽桑养蚕条件,发种、产茧曾名列全省前茅,年发种最高峰达24万余张,产茧500余千克。2009年全年发种5.56万张,产茧189万千克,蚕茧收入3500万左右,在行情低迷的情况下,仍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目标。在加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蚕业作为武胜县的特色农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为此我们总结了主要经验和做法,与大家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7.
提升四川省蚕桑产业生产效率的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瑶  张社梅 《中国蚕业》2014,(2):48-52,55
分析了四川省蚕桑产业的生产效率,比较了四川省蚕桑产业与全国平均水平、江浙传统优势产区、渝桂新兴产区在蚕桑产业生产成本、用工数量和成本利润方面的差异,系统评价了四川省作为“东桑西移”的重点承接地区之一,蚕桑产业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和潜力、劣势和不足.最后,提出从提升劳动力素质、促进科技支撑、优化生产体系结构和促进重点区域建设等方面提升四川省蚕桑产业生产效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由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海口综合试验站团队成员耿涛、卢芙萍、武华周等牵头实施完成的"海南蚕桑产业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与'三农'服务"项目荣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项目立足海南,放眼世界热区蚕桑产业,开展了热区蚕桑产业的理论、技术研究熟化和科技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9.
<正> 最近,省蚕桑学会蚕病学组,在武胜县召开了为期三天的蚕病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各地(市)和蚕桑重点县的蚕业科技工作者和部份蚕种场的有关科研、教学、以及省蚕药厂、《四川蚕业》编辑部等单位的代表共45人;还有武胜县蚕桑科技工作者及农村蚕桑“两户”代表53人列席了会议。省蚕桑学会副理事长杨桂攀和南充地区蚕桑学会副理事长黎治贵同志均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全省乡村振兴大会精神,加快川桑产业高质量发展。10月11—12日,全省川桑产业发展工作会在广安市武胜县召开。各市(州)农业(农牧)局、各市(州)蚕桑站、蚕桑重点县农业(蚕桑)局负责人、部分茧丝绸龙头企业负责人、省农科院蚕业所、省直属蚕种场、省农机研究院等,共110余人参加了会议。省蚕业总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陕北生态桑综合试验站在安康市石泉县以轻简化、高效化、产业多元化为抓手,探索蚕桑产业创新,实现“三产融合、三生同步、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蚕桑产业迈入新时代。具体做法如下:1、试验站2~3名专家常驻石泉,与石泉蚕桑产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形成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团队,支撑产业技术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为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解决玉林市农业科技人才特别是蚕桑产业人才支撑存在的问题,分别从玉林市蚕桑产业发展专业技术人才支撑的背景、基本现状、对策建议等三个方面,对玉林市蚕桑产业的蚕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玉林市蚕桑产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体系不健全、力量总体不足、层次不够高等基本现状,提出了多种途径培养人才、优化环境吸纳人才、发展产业承载人才的对策建议,为玉林市蚕桑产业发展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杨虎  沈浩 《蚕业科学》2021,47(4):374-379
中国是蚕桑起源地之一,传统蚕桑产业发达.桑树作为其基础环节,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积淀了丰富深厚的文化意蕴.文中在梳理文献基础上,分析中国古代桑树资源利用变迁,其主要体现为桑叶饲用、桑椹果用、桑树药用、桑林文化、桑基鱼塘等5个层面.以史为鉴,文中进一步分析桑树的当代生态价值,其功能集中表现为涵养水源、修复土壤、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4个方面.进而结合当前中国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任务,尝试性阐述其具体应用路径,包括蚕桑科技完善、传统蚕桑产业升级和蚕桑生态旅游,以期能够更好地开发桑树资源,为传统蚕桑产业升级和桑树多元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修水县2013年有效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大力扶持蚕桑产业发展,支持蚕桑基地、蚕桑合作社、桑叶开发利用、龙头企业、蚕桑技术服务等项目的建设,并采取多项措施强化项目的管理、推进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稳定发展了修水县的蚕桑产业.  相似文献   

15.
攀枝花市具有适合蚕桑产业发展的、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在梳理全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攀枝花市蚕桑产业主体培育、科技支撑、品牌建设等6方面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继续做强做优传统蚕桑丝绸产业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蚕桑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科技进步的推动,它是蚕桑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支撑。文章论述了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蚕桑产业发展 的现实紧迫性,以及蚕业科技进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3月2-3日,由广安市农业局蚕业站牵头,组织武胜县蚕桑局、广安区农业局和安泰茧丝绸集团蚕桑业务人员到宜宾市兴文县参观学习蚕桑发展经验。考察组参观了兴文县麒麟乡德应村和周家镇石屏村两个蚕桑基地,了解了兴文县蚕桑发展情况,学习了桑树嫁接体栽桑建园新技术。兴文县蚕桑基地规模、发  相似文献   

18.
《四川蚕业》2019,(2):28-28
为了深入推动各地做好蚕桑家庭农场主培训工作,5月23日-24日,省蚕业管理总站在武胜县举办蚕桑家庭农场主示范培训。全省30个蚕桑重点县蚕桑家庭农场主代表,市(州)、县蚕业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共计90余人参加了培训。  相似文献   

19.
<正>四川省武胜县从2017年开始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现已完成3万亩(2000hm~2)标准化桑园建设,每个蚕桑基地乡镇的集中成片桑园面积都在2000多亩(133.3hm~2)以上。全县每年废弃桑枝都在3万t以上。如不及时有效处理,任其堆积丢弃在田间地头,必将泛滥成灾,对农村环境及蚕桑生产造成极大危害。  相似文献   

20.
孙波 《蚕桑通报》2021,52(3):42-44
涪陵区是重庆市的重点蚕区,自脱贫攻坚以来,特别是2019年后,涪陵区结合产业实际,充分依托"蚕桑+榨菜"产业发展优势,将蚕桑产业作为贫困户2+X的主导产业之一,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指导服务,大力稳妥推进蚕桑产业发展,为贫困户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2019年,该区罗云、珍溪、增福、马鞍、百胜、南沱、义和等乡镇街道新建桑园面积254.6 hm2,全区发种80210张,产茧2833 t,蚕农售茧收入7937.65万元.2020年,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等生产组织模式,初步实现辖区内蚕农利益联结的全覆盖,投资885.58万元新建桑园91 hm2,新建大蚕棚6966 m2,新建生产管理房608 m2,新建小蚕共育室1062 m2,购置采桑机、电瓶车、消毒机、方格蔟、蚕盒、采茧机、微耕机等养蚕设施设备.当年发种70102张,产茧2600 t,经营主体收入7000万元,蚕农户均增收2973元.2020年,全区17384户农户,其中30%农户通过蚕桑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中,涪陵区将继续发挥蚕桑产业优势,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