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研发现高县蚕桑产业存在标准化程度不高、蚕桑产业模式单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强化蚕桑基地建设,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强蚕桑资源利用,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加速蚕桑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科技化发展;落实蚕桑支持政策,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为了加快蚕桑产业化的进程,做大做强“中国蚕桑之乡”,针对武胜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成效、蚕桑产业发展模式的经验、蚕桑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政策做强产业、进一步完善机制降低风险、着力促进产业融合多元发展、继续加强宣传打造品牌的发展对策与建议,以促进武胜县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蚕桑技术创新和蚕桑新技术推广共同托起了蚕桑产业的发展,蚕桑科技创新是蚕桑产业得以进步和升级的不息动力,蚕桑新技术的推广是蚕桑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蚕桑技术推广体系是新技术、新成果的宣传车和播种机,一代又一代的蚕桑技术推广人员为蚕桑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但是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蚕桑作为大农业的一个弱势产业,其产业地位受到了动摇,蚕桑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也不同程度地弱化,出现了一些困扰体系建设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透过改革开放后四川蚕桑产业的发展变化,解析其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背景和兴衰原因,提出关于四川蚕桑产业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包括:蚕桑产业发展需要提高整体效益;蚕桑产业亟待提高劳动效率;蚕桑产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蚕桑生产要走规模化种养道路。  相似文献   

5.
榆林市蚕桑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子铭 《中国蚕业》2010,31(2):27-29
分析榆林市蚕桑产业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阶段应紧紧抓住"东桑西移"工程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技术储备等方面的优势,科学制定好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广蚕桑实用技术、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蚕桑产业龙头企业等加快榆林市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回顾阳城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历史,分析阳城县蚕桑产业的发展路径,总结阳城县蚕桑产业的发展经验,以促进当前蚕桑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北方蚕业》2018,(4):42-44
调查分析安康市蚕桑生产现状、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提出下一步发展方向和建议。安康蚕桑产业要以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加强蚕桑产业园区建设,培育蚕桑产业联盟,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壮大蚕桑文化产业,整体促进行业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临岐片区(临岐镇、屏门乡、瑶山乡)蚕桑产业现状的分析,明确了临岐片区蚕桑产业发展的优势,提出了临岐片区在保护好蚕桑示范园区的基础上,向发展规模大户、家庭农场和工厂化养蚕转型,创建蚕桑专业合作社,走蚕桑休闲观光、蚕桑产业复合经营、多元化经营之路等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祥云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加辉 《中国蚕业》2011,32(4):52-55
云南省祥云县蚕桑产业的发展历经几起几落,现已初具规模。但离做大做强祥云蚕桑产业还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分析当前祥云县蚕桑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优化布局、稳定发展、加强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建设、加大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等促进祥云县蚕桑产业稳步、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胡智明  王先燕 《中国蚕业》2020,(1):37-42,48
介绍了越南蚕桑产业经历的起步发展阶段、衰退萎缩阶段、恢复发展阶段、波浪式发展阶段,论述了桑园与蚕茧生产、蚕种生产和供应、生丝生产与贸易等蚕桑生产以及桑树品种、蚕品种、蚕桑生产技术应用等蚕桑科技方面的概况,并结合态势(SWOT)分析法对越南蚕桑产业进行了分析,认为越南蚕桑产业发展具有自然环境优越、劳动力充足、对外开放程度较高、蚕桑产业链完整、蚕桑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等优势和越南政府高度重视蚕桑产业、越南国内外茧丝绸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惠及沿线国家、中越两国经贸合作稳步发展等机会,同时也存在桑园布局分散、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品种资源比较匮乏、生产方式落后、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有竞争力的品牌少等劣势和国际生丝市场的价格波动、国际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国内其他产业的劳动力竞争、国内其他农作物的土地竞争、优良蚕品种的数量和质量限制等威胁。提出了发展越南蚕桑产业的对策:加强规划引导,优化蚕桑产业布局;培育龙头企业,提升蚕桑产业组织化水平;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蚕桑产业发展水平;建立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快蚕桑科技推广;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蚕桑产业科技水平;开展高效综合利用,提升蚕桑产业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1.
<正>蚕桑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蚕茧、生丝、坯绸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85%、80%、45%以上,居世界第一[1]。近十年来,蚕桑产业受需求、科技、效益三个主要因素影响,市场和社会需求是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科技进步是蚕桑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比较效益是蚕桑产业发展规模的关键因素。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当前我国的蚕桑产业存在产业规模和消费市场无法  相似文献   

12.
2012年蚕桑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2011年我国蚕桑产业的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2012年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稳定蚕桑生产规模、提高茧丝质量与生产效益,加强蚕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宏观调控、稳定茧丝价格,加强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分工与合作、整合发展蚕桑产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升蚕桑生产的科技水平,提高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改革蚕桑产业体制、实现一体化管理和市场化运行等促进蚕桑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宜都市蚕桑产业生产现状进行分析,提高对宜都市贫困山区发展蚕桑产业的重要性认识;并针对宜都市蚕桑产业发展所存在的产业规模小、劳动力明显不足、技术人员缺乏、科技推广难度大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因地制宜鼓励适度发展、科技推广培养专业农民、提高蚕农的组织化程度等稳定宜都市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调查磐安县蚕桑产业现状和分析蚕桑产业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要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实施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技术、健全服务体系、开展综合利用等稳定磐安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以促进磐安县蚕农增收和蚕桑产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何丽萍  张江红 《北方蚕业》2007,28(2):49-50,52
以阳城县蚕桑产业发展为例,总结了该县通过实施蚕桑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产业化四大战略,促进了蚕桑产业的发展,增加了蚕农收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这对北方地区发展蚕桑产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广西已经成为我国蚕桑产业实现"东桑西移"战略转移的主要承接区域,因此有条件依托具有区域和规模优势的蚕桑产业实施精准扶贫。在对广西贫困地区利用蚕桑产业扶贫的发展运行机制进行问卷调查基础上,通过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对广西主要贫困地区共30个贫困县以发展蚕桑产业扶贫的意愿进行量化测度及影响机制分析。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广西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桑蚕产业扶贫的意愿仍然不是十分强烈,发展蚕桑产业的意愿在不同贫困县之间的差异显著,并且在蚕桑产业的规模层次差异明显、技术水平落后、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短等基础条件下,规模化生产潜力、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组织化程度、内生发展需求4个主要因素分别对发展蚕桑产业扶贫存在着负向、负向、正向、正向的显著性影响。据此从扶贫政策传导机制创新、产业发展路径突破、内生需求与外生拉动、产业发展共时性实践等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广西贫困地区通过发展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的愿景规划得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7.
生态蚕桑产业是传统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建设生态桑产业的基础上,探讨生态蚕桑产业的基本内涵、特征和发展要求,并通过近年对产业发展方向的思考,以及传统蚕桑产业由单一种桑养蚕转向多元化开发利用的实践,总结出发展生态蚕桑产业的几种模式,谨供业界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广西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蚕桑产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空前加大。在蚕桑产业市场环境产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蚕桑产业存在的各种风险已成为阻碍蚕桑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广西蚕桑产业为研究对象,以蚕桑保险为研究视角,通过查询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对广西蚕桑产业的现状、保险试点效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风险的防控进行展望,提出了制定完善的基层保险服务人员培养计划、建立养蚕协会及组建基层救险队以降低骗保风险、加强勘查理赔工作管理、健全理赔机制、拓展保险险种等建议,以期提高蚕桑产业的抗风险水平,提高蚕农栽桑养蚕的信心,推进蚕桑产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沁县蚕桑产业市场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巧凤  张瑞 《四川蚕业》2011,39(1):45-45,57
分析了沁县蚕桑产业的现状,指出了蚕桑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提出了蚕桑产业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20.
龙头企业在蚕桑产业健康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促进蚕桑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结合宿豫蚕桑产业发展实际,比较系统地阐述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加快发展蚕桑丝绸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