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放牧对草原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78,自引:23,他引:55  
从退化演替与恢复演替、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种群繁殖特性、生殖分配对策、植物组织养分分配和氮素循环以及生产力等方面综述了放牧对草原植物的影响,指出了草原生态学研究中不仅杨研究放牧影响下群落的演替过程及演替方向,而且还应加强对放牧影响下草原植物的生态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不同放牧率下冷蒿小禾草草原放牧演替规律与数量分析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汪诗平  李永宏 《草地学报》1998,6(4):299-305
研究不同放牧经的围栏轮牧。结果表明,在冷蒿小禾草退化草原,1.33-2.67羊/hm^2的放牧率将使草原发生逆行演替,导致禾 草的比例增大,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匀有所提高,从而达到利用式发良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在人为将典型草原放牧演替划为七个等级的前提下,通过对典型草原主要群系(羊草—冷蒿系列、大针茅—冷蒿系列、克氏针茅—冷蒿系列、克氏针茅—多根葱系列)调查资料的分析加工,并以各演替等级的Margalef、Shannon-Weaver、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指标定量分析了牧压对植物种的多样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BP网络的典型草原群落自然演替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全  邵新庆  王赟文 《草地学报》2008,16(3):251-255
以典型草原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草地生态系统自然演替恢复的动态变化,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以演替年度为输入量,群落的凋落物、含水量、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微生物量C、土壤N、地上生物量和多年生禾草密度为输出量,对典型草原群落自然演替进程进行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BP-NN的稳定性较好,各参数预测结果的平均误差为2.04%,说明BP-NN可适用预测典型草原群落自然恢复演替,其优势在于可模拟了解较少或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较大的系统行为,这是传统数学模型所无法实现的,因而是对传统机理模型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新源县是全疆草原畜牧业大县之一,同时也是全疆草原鼠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已确认的各种鼠类29种,优势种害鼠有12种,它们分布广、繁殖能力强、食性广泛,适应能力强。草原鼠害危害极大,一是啃食大量牧草,挖掘洞穴,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引起草原植被演替,加剧草原退化;二是传播多种流行疾病,威胁牧区人民的身体健康。新源县草原鼠害发生面积11.87万hm^2,占草原面积的24.38%,每年鼠害造成草原产草量减少5.92万t,价值约592万元。  相似文献   

6.
在无外力干扰下研究了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撂荒地恢复规律.结果表明,短花针茅草原自然恢复时间长,生态环境脆弱;根茎禾草阶段时间较短,而旱生轴根型植物阶段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7.
王君芳  韩国栋  王召明  云锦风  秦洁 《草地学报》2022,30(11):3090-3097
为揭示退化草原生态恢复过程群落动态变化规律,在阴山南麓敕勒川草原开展生态恢复试验,通过连续10年监测,研究不同年际退化草原生态恢复物种数、个体数、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变化,比较人工恢复、自然恢复与原生植被之间的物种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草地Margar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出现先增加后减少再稳定的趋势,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不同恢复方式下,自然恢复样地和原生样地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人工恢复样地(P<0.05)。人工干扰引导自然恢复能够促进退化草原生态恢复,提高植物多样性,加速恢复演替进程。  相似文献   

8.
典型草原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性状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典型草原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性状的变化规律,在内蒙古太仆寺旗典型草原选取不同围封年限,处于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生长季围封(4-9月围封)恢复草地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自由放牧草地为对照,开展典型草原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典型草原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性状发生了一系列演变,与自由放牧草地相比,围封7,10,13,20年,土壤0~30cm 土层容重显著下降,<0.05 mm 的粘粉粒含量和孔隙度显著增加(P<0.05);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显著增加(P<0.05),酶活性增强,以0~10cm 土层增加最为明显,表现出明显的表聚现象。2)典型草原在围封恢复过程中若连续多年刈割利用,容易导致土壤结构再次恶化,土壤质量下降,草地发生二次逆行演替。因此,退化草地恢复演替过程中的合理利用问题(如合理的割草制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高寒草原土壤水分与植被盖度的关系,提高植被盖度与土壤水分快测的精度,本研究在祁连山北麓中段高寒草原—甘肃马鹿冬季牧场,设置放牧率分别为1.00、1.45、2.45、3.45、4.85、6.90 AUM·hm-2的6个样地,通过逐月测定生长季植被盖度和土壤水分,结合Landsat5多光谱影像与SPOT2全色影像融合而成的SPOT-TM影像,分析土壤水分与植被盖度、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植被盖度随土壤水分的变化阶段。除醉马草、银灰旋花、乳白黄耆外,其他种群盖度对表层土壤水分均响应敏感,在3%~7%至17%~26%的土壤水分范围内,种群盖度随土壤水分的增加呈反比例函数递增趋势,且增幅逐渐缩小;群落盖度对表层土壤水分的响应敏感,在1.1%~10.0%的土壤水分范围内,群落盖度随土壤水分的增加亦呈反比例函数递增趋势,并逐渐趋于饱和。研究结果对探讨干旱半干旱草原植被物种、种群、群落的抗旱性、水分利用效率具有一定意义,为草原植被和土壤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撂荒恢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无外力干扰下研究了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撂荒地恢复规律。结果表明,短花针茅草原自然恢复时间长,生态环境脆弱;根茎禾草阶段时间较短,而旱生轴根型植物阶段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1.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对象,采用随机区组放牧试验设计,结合对比分析、线性回归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等数据分析方法,探讨荒漠草原主要种群与植物群落地上现存量的关系及在放牧条件下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随放牧强度增大,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和碱韭主导种群地上现存量占植物群落地上现存量的比例下降,且主导种群与植物群落地上现存量的线性关系减弱;不同年度间主导种群占植物群落地上现存量比例以及线性关系会产生变动;短花针茅种群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影响强于无芒隐子草种群和碱韭种群,但无芒隐子草种群在降雨较好年份具有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建立放牧试验平台,研究秋季、冬季和初春放牧对草地植物返青期土壤温湿环境和植物生长以及生长旺季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草地返青季,秋季放牧草地表层土壤湿度相对于其他处理显著降低,而温度相对升高;土壤表层湿度与草地枯落物总量、立枯量呈显著正相关;秋季和冬季放牧显著降低草地返青期的地上生物量;秋季放牧显著降低优势植物地上生物量;而初春放牧不影响草地返青期的群落生物量。在生长旺季,初春放牧草地群落及其高大优势植物大针茅和羊草的生物量显著增加,而其下层的糙隐子草和杂类草生物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3.
过度放牧对羊草杂类草群落种的构成和现存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韩文军  春亮  侯向阳 《草业科学》2009,26(9):195-199
主要分析了典型草原区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杂类草草甸草原的土壤及植物群落随放牧强度梯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随放牧压力的增大,表层土壤密度显著性增加,而表层土壤水分变化不明显。重度放牧区地上现存生物量高于中度放牧区,低于轻度放牧区。轻度放牧区的现存生物量与中度放牧区和重度放牧区,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演替序列为:羊草草原+杂类草→羊草+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寸草苔Carex duriuscula→糙隐子草+大针茅Stipa grandis+米氏冰草Agropyron michhnoi→糙隐子草+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冷蒿Artemisia frigida。因此,退化草原的植物组成取决于利用方式和强度,同时受生境条件的制约。其典型草原区的羊草杂类草草甸草原的演替序列介于典型草原与草甸草原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线虫群落分布特征及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该研究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4个不同放牧强度草地的线虫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试验区共捕获18属7 200条/100 g干土线虫。拟丽突属、丽突属2个属分别占个体总数的22.78%、41.90%,为该地区的优势类群。多样性分析表明:线虫群落个体数、物种丰富度均为轻度放牧草地大于其余放牧强度草地;群落多样性指数为对照样地>轻度放牧草地>重度放牧草地>中度放牧草地;群落均匀度指数为重度放牧草地>对照样地>(轻度放牧草地=中度放牧草地)。生态指数分析表明:成熟度指数为轻度放牧草地>对照样地>中度放牧草地>重度放牧草地,可见轻度放牧草地和对照样地土壤较稳定,而重度放牧草地土壤受外界活动扰动程度最大;通道指数为中度放牧草地>重度放牧草地>轻度放牧草地>对照样地。此外,通过对不同放牧强度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生物量、盖度、平均高度、枯落物干重、土壤含水量、酸碱度、土壤有机质等环境因子与土壤线虫群落特征指数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阐明了放牧条件下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的关键生态变量。研究结果可为确定有益于荒漠草原线虫群落生物多样性维护的放牧强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退耕年限草地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对恢复草地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以宁夏南部典型草原区退耕草地为对象,借助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对退耕1、2、3、5、6、8、9、11、15、16、20和21年的草地植物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数量分类和排序,并研究植物群落演替序列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地上生物量均呈增大趋势。2)应用双向指示种(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把12个不同退耕年限的样地划分为5个群落类型,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结果吻合,DCA排序进一步证明了TWIINSPAN分类的合理性。3)植被的演替序列为:猪毛蒿+狗尾草+早熟禾群落→赖草+披碱草群落→长芒草+赖草群落→赖草+野豌豆群落→长芒草+赖草+披碱草群落。4)通过冗余分析(RDA)得出,退耕年限的长短对草地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退耕前期土壤全磷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退耕中期土壤速效磷和土壤全氮含量较高,退耕后期土壤速效钾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这与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TWINSPAN分类有密切联系。随着草地退耕年限的增加,草地植物群落演替序列不断优化,草原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6.
锡林郭勒草原自然地理景观及景观生态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富  张文欣 《草业学报》1996,5(3):49-55
锡林郭勒草原水平带自然地理景观是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典型草原最基本的群落类型是大针茅草原和克氏针茅草原,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羊草、冰草、糙隐子草草原类型可成为优势群系。组成荒漠草原群落的建群种和优势种主要是一些强旱生的小型针茅和女蒿、蓍状亚菊等半灌木。至于草甸草原的出现可视为大兴安岭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其中羊草草原是基本群系。在地带性景观中可见到隐域性的沙地景观和洼地景观。  相似文献   

17.
进行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演替研究对退化草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为对象,借助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对封育、水平沟和鱼鳞坑3种生态恢复措施实施0(1年)、3、6、10和15年下的草地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研究了群落演替序列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应用双向指示种(TWINSPAN)结合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将研究样地植物群落类型划分为8个。(2)封育0~15年,植被演替序列为本氏针茅+百里香群落→本氏针茅+大针茅群落→百里香+本氏针茅群落→本氏针茅+大针茅群落→本氏针茅+铁杆蒿群落;水平沟和鱼鳞坑整地后1年到15年,植被演替序列分别为沙打旺+白草群落→早熟禾+赖草群落→本氏针茅+百里香群落→百里香+赖草群落→本氏针茅+大针茅群,沙打旺+白草群落→早熟禾+本氏针茅群落→本氏针茅+百里香群落→百里香+本氏针茅群落;随着恢复年限增加,鱼鳞坑和水平沟措施下植物优势物种变化总趋势是根茎型—疏丛型—密丛型植物,但也存在非线性或螺旋式的变化; 3种恢复措施下,植物群落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随恢复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封育草地增加速度最快,鱼鳞坑最慢。(3)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表明,土壤容重、有机质、真菌、全磷和蛋白酶是影响该区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土壤因子。  相似文献   

18.
放牧对克氏针茅草原植物群落与种群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内蒙古草原区中部的克氏针茅草原,连续4年(2006-2009年)进行了夏秋季划区轮牧实验;利用摄影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方法,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对植物群落和种群格局的生态作用效应。摄影图像和测定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放牧实验小区形成了大小不一、结构不同的群落斑块,并显示出不同放牧强度与放牧周期的植物群落及种群斑块结构的生态梯度格局。在不放牧的围封对照小区内(G5)保持原有的克氏针茅群落斑块和羊草群落斑块,二者的斑块数量、斑块面积之比、斑块的植物组成与生物量都比较稳定;在不同放牧强度的实验小区(G1、G2、G3),群落斑块的数量、面积、种群结构、植物多度、株丛冠幅、生物量等都形成了相对应的梯度差异。不同放牧强度导致克氏针茅群落与种群斑块的不同破碎化程度和植物个体(株丛)小型化。适度放牧使得斑块结构与生物量表现出中度干扰下植物补偿性生长的效应。结果表明植物群落斑块结构与种群格局的变化是草原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拓殖与衰退的基本形式,也是生态演替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植物群落学分析以演绎式的生态解释转向归纳式的实验研究。本文运用法瑞学派(Braun-Blanquet)调查分析和群落功能群分类方法,通过比较内蒙古呼伦贝尔克氏针茅草原不同放牧梯度上群落组成结构、特征种及群丛单位的变化,阐明群落物种组合规律。结果显示:根据Braun-Blanquet存在度/盖度等级的划分,得到两个主要群丛及下属两个亚群丛;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强,葱属植物等耐牧、耐旱物种出现频度显著增加,适口性好、耐牧能力弱的物种出现频度降低甚至消失;群落科构成和功能群类型在牧压梯度上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群落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下温性草原植被特征及品质变化情况,旨在了解禁牧和放牧对草地群落产生的影响和群落变化过程,为合理利用与管理新疆温性草原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禁牧与放牧两种利用方式下的新疆温性草原为研究对象,2018年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整个生长季的草地群落生物量、数量特征、多样性及植被品质进行了动态观测。结果表明:放牧使群落基本数量特征(群落高度、盖度和密度)显著降低(P<0.05),退化指示植物在群落中所占比重增加;与放牧草地相比,禁牧草地的群落优势物种生物量、总生物量均显著提高(P<0.05),优势物种所占比重增加,群落丰富度下降,植物中粗蛋白含量降低,纤维含量显著增加(P<0.05)。本研究发现自由放牧会使草原群落向退化方向演替,长期禁牧会使得群落丰富度下降,在草原利用时要合理的将放牧与禁牧相结合,促进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