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四川省莎草、杂类草草地生产力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地面调查与“3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应用MODIS-NDVI对四川省“莎草Cyperus microiria、杂类草草地”生产力进行监测,对草原植被与生态状况及其变化做出评价。结果表明:NDVI估产模型相关系数r=0.640 3,F检验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利用模型计算出2006、2007年“莎草、杂类草草地” 可食牧草鲜草产量分别为188.6亿、203.8亿kg,平均产量3 229.5、3 489.00 kg/hm2;植被盖度分别为79.68%、81.29%;植被高度分别为17.08、16.03 cm;可食率分别为76.1%、75.0%。生产力2007年较2006年增加6.1%,其余指标年际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以3S(GIS、RS、GPS)技术为主要手段,辅以地面样方监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玛曲县2005年退牧还草工程实施的生态效果进行量化评价.通过对工程区内外、工程实施前后草原的鲜草产量、盖度的监测比较分析,对工程区内外高度、可食比例等指标的监测比较分析,可看出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减轻了草原放牧压力,工程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高度、鲜草产量和可食比例与工程区外相比均有提高,工程实施后草原植被平均盖度、鲜草产量均比项目实施前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采用地面监测方法,2007~2010年对福泉市天然草地的龙昌、藜山、高石实行4年的草层高度、盖度以及产量3个指标的定点监测。结果表明,牧草的草层平均盖度为90.55%,平均高度为36.15cm;平均鲜草产量6 813.25 kg/hm2,牧草风干产量为3 844.95 kg/hm2;可食牧草鲜重、风干重分别为5 560.48 kg/hm2、3 014.54 kg/hm2,年可产鲜草8 730kg/hm2,根据监测结果和福泉市人工草地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加快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通过2012~2015年对尼勒克县荒漠草原12个样地的监测,对其牧草生长高峰期样方内优势植物的高度、盖度、鲜草产量及总鲜草产量、总干草产量、可食牧草鲜草产量、可食牧草干草产量进行分析,探讨尼勒克县荒漠草原草地生产力。结果表明:荒漠草原植被总盖度、草群平均高度、总鲜草产量、总干草产量、可食牧草鲜草产量、可食牧草干草产量与2012~2015年1~7月份降水量变化规律一致。伊犁绢蒿、角果黎、苔草的鲜重及总鲜草产量,2015年最高,2014年最低。伊犁绢蒿鲜重,2015年与2013年基本一致,分别是2012年、2014年的2.6倍和4倍;角果黎的鲜重,2015年分别是2012年、2013年、2014年的1.2倍、2.1倍和3.2倍;苔草的鲜重,2015年分别是2013年与2014年的3倍;白羊草的鲜重,2012年是2013年的1.3倍。  相似文献   

5.
《中国畜牧业》2013,(23):62-62
1.全国草原生态加剧恶化势头初步得到遏制。 (1)重大生态工程区草原生态加快恢复。监测表明,工程区内植被组成发生显著变化,多年生牧草增多,可食鲜草产量提高,有毒有害杂草数量下降,生物多样性明显好转,区域生态显著改善。2011年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开始实施的退牧还草工程区草原植被盖度比实施前提高了4个百分点;鲜草产量比实施前提高了10.6%;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平均草原植被盖度比2001年工程实施前提高11个百分点,鲜草产量比2001年工程实施前提高31.9%。  相似文献   

6.
在青海省河南县高寒草甸草地上,选择有代表性的3种草地类型样地,进行了3种处理的施肥灌溉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区内草地植被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植物高度增高,植被盖度增加。试验组(Ⅰ)试验区内比试验区外可食鲜草产量增加2649.95kg/hm^2,提高43.19%;试验组(Ⅱ)可食鲜草产量增加2354.85kg/hm^2,提高36.30%;试验组(Ⅲ)可食鲜草产量增加1735.41kg/hm^2,提高29.66%,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牧草产量及载畜力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进后的CASA模型估算2009年呼伦贝尔谢尔塔拉草甸草原生长季的牧草产量和载畜量状况,利用2009年牧草生长季的地面实测样方数据对CASA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呼伦贝尔谢尔塔拉草甸草原的NPP值(以C计算)全年呈单峰变化,7月份达到最大,为71.92 g/m2。NPP值的年内变化与草原植被的返青期-生长期-衰退期相对应。估算的牧草产量值与地面实测值无显著性差异,且季节变化与地面样方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一致,牧草产量的模拟精度达到94.05%。群落生长各阶段的总盖度、牧草高度与牧草产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根据2009年谢尔塔拉牧场草甸草原的产量估测结果,适宜载畜量应为7 562.40牛单位,但实际载畜量大于适宜载畜量,超载率达13.37%。  相似文献   

8.
根据《青海省草地资源与生态监测实施方案》,青海省都兰县2006—2010年对低地草甸、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高寒草原、高寒草甸5类天然草地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与2005年相比,2007—2009年该县可利用草地面积逐年减少,分别减少4.48万、7.29万、10.24万hm2;各类型草地可食鲜草产量降低,每公顷草地鲜草产量下降幅度达170~342kg;草地超载过牧,且逐年加重,2006—2010年全县草地分别超载2.47万、20.41万、26.13万、23.18万、8.02万个羊单位;草地生态已遭破坏,并出现不同程度的沙化、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将3S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通过决策树分类、像元二分模型和二元回归模型,分别对古浪县草原资源、温性草原植被覆盖及其生产力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古浪县总草原面积22.41万hm~2,其中高寒草甸、山地草甸、温性草原、温性荒漠和温性荒漠草原分别占1.68%、1.66%、32.55%、24.02%和40.08%;正常年景古浪县温性草原以20%FVC40%植被盖度为主,近10年温性草原FVC出现逐步改善的趋势;温性草原平均鲜草产量为1 042.70kg/hm~2,以500~1 000kg/hm~2产量草原所占面积较大,占温性草原总面积的50.01%,其次为1 000~500kg/hm~2草地,占41.87%,全县7.29万hm~2温性草原总鲜草产量7.61万t,可承载3.65万个羊单位。  相似文献   

10.
通过2012~2019年对尼勒克县禁牧区温性草甸草原类草地8个样地的监测,对其牧草生长高峰期样方内的总鲜草产量、总干草产量、可食牧草鲜草产量、可食牧草干草产量及优势植物的盖度、频度及生殖枝高度进行分析,探讨尼勒克县禁牧区温性草甸草原类草地生产力变化。结果表明:2012~2019年禁牧区温性草甸草原类草地植被总鲜草产量、总干草产量、可食牧草鲜草产量、可食牧草干草产量逐年增加。2012~2019年,老鹳草、早熟禾、赖草、鸭茅的分盖度、生殖枝高度、频度有了显著提高;地榆的分盖度、生殖枝高度、频度虽有提高,但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川东地区白三叶引种适应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2003年开始.在四川达州试验点连续5年对拉丁诺和胡依阿两品种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生长发育、根系生长情况、茎叶比、草产量以及种子产量进行观察测定.结果表明,两品种较为适应川东地区的夏季高温伏早天气,能完成整个生育周期,全年生长,无明显枯黄期,青绿期320 d以上.越夏率100%.抗病力强;具有较...  相似文献   

12.
通过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地面实地调查技术的结合运用,将阿勒泰的历史资料(1985年前草地类型图、草地等级图、放牧利用图)与2009年遥感影像资料、野外测产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阿勒泰地区可利用草地系数K1、可食牧草系数K2、草地利用系数K3,建立了各季节牧场产量模型,计算出阿勒泰地区及各县市草地的产草量、理论载畜...  相似文献   

13.
川西北围栏草地氮、磷、钾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北草地由于超载放牧极其严重,草地质量退化迅速.为了维持草地的可持续发展,以围栏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氮、磷、钾三因素不完全试验设计与裂区试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探索防止草地退化的施肥技术.结果表明,速效氮、磷肥的施用能显著增加牧草产量.连续2年施用N90和P30比不施肥增产265.3%;第2年连续施肥比第2年不施肥相对增产40%~135%;第1年施肥处理的肥料后效比不施肥处理平均增产112.3%;干草产量随施氮量和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呈正直线相关;钾肥在该草地上没有表现出增产效果.氮肥能显著提高围栏草地品质,高氮处理(N135)比无氮处理(N0)粗蛋白含量增加20%以上.综合产量和品质两方面因素,川西北草地最佳施氮量为135~150 kg/hm2,最佳施磷量为15~30 kg/hm2,而钾肥可以不施;在最佳氮、磷肥配施下,可以采用隔年施肥来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草地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 AGB)的遥感监测可快速且客观地对草地生长现状进行评估,对生态环境评价和草地资源利用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遥感估算草地AGB的准确性,基于青海省门源县的地面实测数据,利用Landsat-8 OLI遥感数据计算出的植被指数分别构建了单因素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random forest, RF),确定了AGB遥感估测最佳模型,并反演得到了研究区2019-2021年草地AGB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在29个植被指数构建的单因素回归模型中,与草地AGB相关性较高的5个植被指数为NDVI、RBNDVI、TVI、GNDVI、MSR,R2均达0.49以上。其中,NDVI模型的精度最高,验证集R2为0.50,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为702.89 kg·hm-2。2)在RF模型中,变量筛选前R2=0.61,RMSE=621.14 kg·hm-2;经过变量筛选后模型精度有小幅度提升,R2达0.62,RMSE基本不变;二者精度均优于单因素模型,相比传统单因素最优回归模型,R2提高0.12,RMSE降低了80.95 kg·hm-2。3)门源县AGB空间分布特征为西北部较高,东南部相对较低;大体呈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状况。2019-2021年全县天然草地总产草量介于4.2827万~8.9776 万t,平均单产介于1063.49~1484.82 kg·hm-2;草地类型以高寒草甸为主,2019-2021年产草量为4.0825万~5.6653 万t,平均地上AGB介于1060.38~1471.94 kg·hm-2;山地草甸平均AGB为1036.81~1637.43 kg·hm-2;温性草原平均AGB介于1198.72~1786.63 kg·hm-2。  相似文献   

15.
为准确掌握豫西地区天然草地的面积、产草量、载畜量及主要生产力状况,以2018年河南省天然草地资源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遥感影像和野外实地调查方法,对天然草地的类型、分布、植被种类及主要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豫西地区共有3个草地类及16个草地型,天然草地面积为16.13万hm2,占全省天然草地的30.89%,是河南省天然草地的主要分布地。  相似文献   

16.
基于3S技术的景泰县草地资源现状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TM卫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典型区实地样方调查数据,采用3S技术划分了甘肃景泰县天然草地类型的空间分布,包括4类,5个组,7个型;并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构建了草地产草量估测模型(y=0.433 5e0.028 5x,R2=0.56);并评价了草地的利用现状,目前景泰县天然草地面积39.18万hm2,理论载畜量7.38万羊单位,研究结果为景泰县天然草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保护、建设和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在川西北高寒牧区的生产性能和利用年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对宝兴鸭茅、川东鸭茅和特纳诺鸭茅3个鸭茅品种连续7年(2003-2009)进行产草量动态观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鸭茅在该地区种植,产草量成单峰曲线,播种当年草产量较低,次年可形成生产能力,第3,4年草产量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第7年下降至播种后第2年的水平,说明鸭茅在川西北建立人工草地时,播种一次,可连续利用6~7年.  相似文献   

18.
青海草地类型在中国草地分类系统中的归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现行的草地类型分类系统,主要依据<青海草地资源>,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1988年,青海省在全省草地资源调查中,依据1984年厦门会议制定的草地分类系统,编写了<青海草地资源>,将青海全省天然草地划分为9个草地类、9个草地组、173个草地型.由于<青海草地资源>成文早于<中国草地资源>,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与<中国草地资源>不同,导致青海草地分类系统与全国草地分类系统差异很大.为了统一规范青海草地分类系统,与全国草地分类系统相一致,现将青海省原用的草地类型归并其中,形成包括10个草地类、8个草地组、167个草地型的青海草地分类系统,通过今后的草地资源调查实践,进一步得到补充和完善,最终形成一个科学的青海草地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9.
明确黑麦草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对提高四川丘陵区人工草地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校验EPIC模型,有利于改进并提高模型对黑麦草的模拟精度,对推进作物生产系统模拟与决策技术在草粮轮作系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与计算机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四川丘陵区黑麦草生长过程及其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明确了EPIC模型对黑麦草生长过程及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1)四川丘陵区黑麦草田土壤有效含水量在3-5月较低,深层(0.4~0.6m)土壤水分在5-10月间可以得到较好恢复,适当增加氮肥投入,可以显著提高黑麦草最大叶面积系数和饲草产量,在刈割4茬的条件下,氮肥施入量不宜低于75kg/hm2,且不高于225kg/hm2;2)黑麦草田0~1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模拟值和观测值间的r值为0.86~0.95,RRMSE值为6.0%~17.2%,土壤水分剖面分布动态变化的模拟值和观测值间的r值介于0.57与0.92之间,且大部分大于0.85;3)EPIC模型模拟的黑麦草叶面积系数和株高与观测值间的r值均大于0.90,在统计范围内模拟值和观测值间差异不显著;黑麦草产量模拟值和观测值间的r值大于0.90,ME值和R2间差异小于0.02。总体而言,EPIC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黑麦草生长过程,对黑麦草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模拟较为准确,可以用来评价四川丘陵区以黑麦草为主的草粮轮作系统对当地气候条件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南地区的草地资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国草地资源调查资料(农业部畜牧兽医司,1996)、中国草业统计(2009)和相关文献,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中国西南地区的天然草地资源、冬闲田资源、林间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西南地区的草地资源状况。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天然草地总面积35.58×106 hm,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32.59%,可利用草地面积29.04×106hm,各省可利用草地面积占天然草地面积比例都在70%以上;2)按照以服务畜牧业为主要原则,将天然草地资源划为4个区域:热带湿润灌草丛区、亚热带湿润灌草丛区、亚热带半湿润灌草丛区和高原温带湿润灌丛草甸区;3)西南地区岩溶面积达52.23×106hm,占土地面积的29.50%,共有292 个岩溶县。石漠化面积达11.11×106hm,占岩溶面积的21.27%,有88个石漠化严重县;4)西南地区农闲田可利用面积为961.46×104 hm,农闲田已利用面积为193.11×104 hm,占农闲田可利用面积的20.09%。冬闲田种草已利用面积共计118.58×104hm,占农闲田可利用面积的12.33%,占农闲田已利用面积的61.40%。5)西南地区灌丛、疏林草地面积合计为1894.84×104hm,占草地面积的29.81%,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6.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