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蚕桑生产在我省是一项旣有悠久历史,又适合当前农村实际情况的付业,我省优越的自然条件及丰富的土地、劳力资源,十分适合发展这项生产。本文回顾了我省以往蚕桑生产的一些情况,借鉴国内外的经验,认为个后我省发展蚕桑生产在经营型式上应在发展生产队集体栽桑养蚕的同时,积极鼓励社员家庭养蚕,真正发挥蚕朵生产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劳动强度不大,妇女老少等半劳力均可参加的特点;在发展步骤上应先利用那些条什较优越的地方如河滩、红壤低丘陵及塘边渠旁,桑树的树型养成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切忌一律;在养蚕方法上大力推广小蚕共育技术,贯彻科学养蚕防病措施,保症蚕作安全,使之收入稳定。同时还要组织商业、轻工业、医药、供销部门协同农业部开展蚕桑生产中间产物的收购和综合利用,以增加更多的收益。  相似文献   

2.
张明阶 《蚕学通讯》2000,20(4):50-51
养蚕必须先种桑,桑成饲蚕这是蚕业界人士众所周知的。目前,对桑树布局,包括发展桑树区域的摆布,栽桑的地方、形式、规格等研究不够,而桑树布局好坏与否,不仅关系到桑叶产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关系发展蚕桑生产的速度与兴衰。如我市自1995年至今重庆蚕业大滑坡其原因除市场因素外,另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桑树布局不合理所致。 据我所知,重庆自六十年代起发展的桑树基本上是“四边桑”。当时的蚕桑生产是以生产队经营为主,集中养蚕,有专人护桑养蚕,又有一定的专用养蚕设施设备,易于贯彻蚕桑科学技术,因而,桑蚕单产较高,质…  相似文献   

3.
桑树品种资源是极其宝贵的自然财富,是选育桑树新品种,促进蚕桑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我省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桑树品种资源极为丰富,桑树地方品种和野生桑树均是选种的重要材料,若能将这些材料收集起来,并加以研究利用,不仅有利于当前的国民经济建设,并且还将造福于子孙后代。近几年来,我们曾先后到本省几个老蚕区如太和、吉安、高安、修水、南昌等地进行桑树地方品种资源的征集工作,到现在为  相似文献   

4.
四川古称“桑从古国”,在三千多年前已有栽桑养蚕,是我国蚕丝生产最早的蚕区之一。蜀汉诸葛亮晚年上表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到明朝,四川已成为全国蚕桑主要产区。清初出现了“墙下桑树,宅内养蚕,习以为常”。栽桑养蚕已较为普遍了。当时,桑树多系零星散栽,叶、材兼用的乔木桑。  相似文献   

5.
<正> 镇安县是我省的老蚕区之一,群众历来就有栽桑养蚕的习惯。清乾隆年间的《镇安县志》曾详细地记载了当时一些蚕桑学者在县推广蚕桑生产的功绩,解放以后的1960年,全县年产蚕茧也曾达到12万斤。以后,在极左路线的干扰下,镇安的蚕桑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在总结山区生产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调整农业生产内部的结构,把兴桑养蚕作为发展生产、改变山区面貌的重点项目之一,深受群众欢迎,短短两三年内自育自栽桑树约400万株,为蚕桑生产的迅速发展打下了基础。1980年县政府所作《关于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决定》中要求全县实现栽桑五千亩,  相似文献   

6.
学会动态     
为了普及蚕桑生产科学技术,山西省蚕学会于5月15—27日分别在闻喜、临汾、于次,离石、兴县、忻县等地县举办了普及栽桑、养蚕科学技术巡回讲座。由省蚕学会付理事长袁泰成同志和蚕学会秘书长郎计林同志主讲了国内外蚕桑生产的先进经验;蚕桑生产利国利民的优越性;我省发展蚕桑生产的有利条件和如何因地制宜按比例发展;同时细统地传授了培育桑苗,嫁接改良,科学栽桑管桑,新法养蚕等一系列新技术。使参加听课人员对大力发展蚕桑生产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阿瓦提县是新疆的主要蚕区之一,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桑树长势良好,桑蚕病虫害比内地少,是发展蚕桑业的好地方,也是我国“东蚕西移”的最佳之地。现就地区蚕桑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提出我们的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重庆市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营主体栽桑养蚕水平、增加蚕农经济收入,2019年重庆市蚕桑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训会于3月21日在涪陵区珍溪镇召开。会议特邀西南大学桑树专家赵爱春教授、蚕病专家潘敏慧教授作专题培训。涪陵区珍溪镇片区蚕桑新型经营主体、蚕农及基层蚕桑技术推广人员共约250人参加。  相似文献   

9.
我省蚕区的区、乡蚕桑技术辅导员,对农村栽桑养蚕传授技术,发展蚕桑生产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显著,是蚕桑生产战线上的一支主力军。他们提出的问题应给予重视和合理解决。为了促进蚕桑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增进丝绸外贸创汇。建议省蚕业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迅速研究,报告上级政府批示从速解决,以调动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正> 1 建国以来成都市蚕业取得的成就 据考证,成都栽桑养蚕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以上。建国以来桑、蚕、茧、丝绸为我市农民增收和出口创汇作出巨大贡献。但我市蚕桑生产也跟全国、全省一样经历了起伏升降的复杂过程。1994年历史最高年有11个县(市)、123个乡(镇)栽桑养蚕,全市有桑树2.8亿株,养蚕13.8万盒,生  相似文献   

11.
《四川蚕业》2017,(3):48-50
<正>四川蚕桑产区在长期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栽桑方式:"育实生苗,栽实生桑,芽接改良,冬季重修,无拳式养型,采片叶养蚕。"采用这种方式所栽桑树根系发达、采叶和修剪对桑树损伤小,较好地解决了四川蚕区桑树"栽得活、长得好、管得久"的问题,在行业界备受推崇,直到现在仍是川内主推的栽桑技术。但随着蚕桑产业发展形势的变  相似文献   

12.
阆中是一个老蚕区,栽桑养蚕历史悠久.1983年以来,我市从实际出发,确立了蚕桑生产在富民兴市中的骨干地位,加大了发展力度.通过大育大栽,调整布局,改造劣桑.使桑树基础不断加强,良桑化程度不断提高、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桑叶质量和单株产叶量,增加栽桑养蚕的效益,1994年,我市把优良新桑品种繁育推广工作作为科技兴农的重要项目来抓,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3.
“养蚕学”在1956年作为浙江省农业合作干部学校蚕桑专业的教材。1957年作者洪道南、赵婉苹根据加兴农业合作干校教师和浙江省蚕桑管理局有关同志对该书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补充。全书共分10章,有养蚕业的历史发展情况、蚕的生物学、蚕品种、蚕种催青、蚕宝蚕具消毒、蚕儿饲育、蚕病防治等基本理论和技术操作。“栽桑学”(陈师颢、陈衍权编写)对桑树栽培管理的一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都  相似文献   

14.
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提升蚕桑产业优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面对加入WTO给蚕桑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要全面提升蚕桑生产的行业优势.增强竞争力.必须走区域规模化的道路。而作为产业基础的家庭栽桑养蚕规模效益的好差,将直接影响蚕桑事业的发展。推行蚕桑适度规模经营,是克服过于分散栽桑养蚕的落后性和局限性,加快传统蚕业的改造,提高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蚕业经济效益的一项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正> 目前,我省蚕桑生产的技术优势,是蚕桑科研和生产部门储备了不少优良桑、蚕新品种和配套的科学种桑、养蚕技术,而客观存在的问题,是农村千家万户养蚕量小面宽,多数蚕农文化程度不高,加之蚕桑技术推广队伍力量薄弱,导致科学栽桑养蚕知识普及程度差,多数蚕农缺乏管桑、养蚕技术。当前,我省  相似文献   

16.
根据省蚕桑学会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1987年的学术年会分栽桑、养蚕、生理病理、蚕种、丝茧及蚕业经营等6个学组举行。现将6个学组的学术年会情况分别作简要报导。栽桑学组于1987年12月5~7日在金华市召开。到会代表共50名,收到论文资料53篇。会议由林寿康、杨德铨、郑元孟三位同志主持。会议就桑树良种推广、桑园稳产高产技  相似文献   

17.
正1桑叶食用开发利用意义"栽桑-养蚕-结茧-售茧-缫丝-丝绸"是我国传统的蚕桑经营模式。但随着近年来茧丝绸市场长期在低位徘徊,加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成本却逐年上升,导致传统栽桑养蚕的模式经济效益越来越低。在很多蚕区,桑园抛荒失管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因此,打破这种传统的蚕桑经营模式,提高蚕桑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是开拓蚕桑产业转型发展的新途径。近年来,各地蚕区积极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8.
<正> 桑树是养蚕重要的物质基础。我国是最早栽桑养蚕的国家,在长达数千年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首创并发展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在桑树病虫害防治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蚕业的稳步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70年代,“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确定为中国的值保方针以来,桑园也开始实行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PM)。在广大蚕桑科技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下,蚕桑综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内涵已从单一技术  相似文献   

19.
罗来余 《四川蚕业》2002,30(3):54-55
<正> 蚕桑业主经营就是鼓励那些懂经营、善管理、有经济基础的有识之士承包租赁土地栽桑养蚕,实现栽植桑树规范化、养蚕设施配套化、饲养蚕儿省力化、经营管理科学化,真正体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推行业主经营、尽快实现蚕业产业化是让蚕桑业主增收、县财政增税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桑树栽培模式是第一年栽桑基本上不养蚕,或养少量的蚕,亩产发种不足0.5张,第二年春伐,晚秋蚕开始投产.为缩短桑树投产期限,实现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收益,亩产蚕茧过百斤的目标,笔者在金星村通过多年的栽桑实际,摸索出一套桑树当年亩产百斤的栽培模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