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选取21只湖寒杂交(小尾寒羊为母本,湖羊为父本)后代母羊,对其产后1~30 d的泌乳量及乳成分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湖寒杂交后代母羊产后1~30 d泌乳性能较高,总泌乳量36.93 kg±2.50 kg,平均日泌乳量1.23 kg±0.08 kg,泌乳曲线方程Y=736x~(0.635)e~(-0.071t);随着泌乳天数的增加,乳的密度、冰点、酸度、可溶固形物、非脂固形物和乳蛋白变化差异均不显著(P0.05);乳糖含量逐渐增加,而酸度、可溶固形物、乳蛋白和乳脂肪的含量基本呈降低趋势(第1天除外)。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制定舍饲绵羊早期断奶策略及进行科学饲养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杜洛克和长白猪与民猪的杂交效果,试验对14头杜民母猪及11头长民母猪整个哺乳期内乳中营养成分(乳蛋白、乳糖、乳脂肪和干物质)和泌乳量进行测定,分析两种母猪泌乳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杜民与长民母猪间哺乳期内各时间点乳中各种营养成分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初乳中乳蛋白和干物质含量处在较高的水平,同时乳脂肪和乳糖含量低于常乳;乳中各营养成分在7 d后基本保持不变;长民母猪哺乳期平均单日泌乳量显著高于杜民母猪(P0.05)。说明长民母猪具有更好的泌乳性能。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探明和田多胎红羊泌乳规律,提高双羔成活率。选取6只产双羔和田多胎红羊母羊为试验动物,检测其产后1~28 d泌乳量、乳成分变化规律;测量产后第1天母羊乳房体尺指标,并与泌乳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和田多胎红羊产后1~28 d总泌乳量为29.87 kg,平均每日泌乳量为1.07 kg,泌乳量在第1~3天上升速度最快,在第21天达到峰值1.23 kg,泌乳曲线方程为:y=537t0.477e-0.033t;乳脂、非脂乳固体、密度、乳糖、固形物、蛋白质指标在和田多胎红羊母羊产后1~3 d快速下降,7~28 d趋于稳定,且6项指标第1天与第7、14、21、28天均差异极显著(P<0.01);和田多胎红羊母羊产后第1天与第14、21、28天的泌乳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产后第2天与第28天的泌乳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其他均显著相关(P<0.05);母羊产后第1、2、3、7天泌乳量与乳房宽呈显著相关(P<0.05),母羊产后第14、21、28天泌乳量与乳房体尺指标相关性不显著(P>0.05)。以上研究结果为和田多胎红羊新类群种质特性、选育、饲料配制、羔羊早期断奶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旨在分析荣昌初产母猪、经产母猪初乳和常乳中主要成分及钙含量和变化趋势,初产、经产母猪乳汁对仔猪增重的影响。采集荣昌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初乳和常乳,测定其主要成分和钙元素含量;断奶前第1、14、28天仔猪称重。结果表明:荣昌母猪初乳乳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常乳(P0.05);常乳的乳脂、钙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初乳(P0.05);初产和经产母猪乳汁对仔猪增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荣昌猪乳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而乳脂和钙含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选取舍饲甘肃肉用绵羊新品种核心群母羊14只,对其产后1~30 d产奶量及乳成分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舍饲甘肃肉用绵羊新品种核心群母羊产后30 d内具有较高的泌乳性能,30 d总泌乳量为(32.82±0.19) kg,日均泌乳量为(1.09±0.08) kg,1~30 d泌乳曲线方程为Y=530.60t0.368e-0.015t,日增重可达(0.234±0.033) kg。母羊产后30 d内各种常规成分及物理性质均以第1天变化最为显著,到第3天趋于平稳;初乳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均与常乳不同并呈现一定规律性变化,产后1~7 d常规成分中可溶性固形物、非脂固形物、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乳蛋白、非脂固形物、密度和酸度在产后1~21 d呈下降趋势,随后呈上升趋势;乳脂、可溶性固形物和酸度在产后30 d内一直呈下降趋势;乳糖含量在1~14 d呈上升趋势,随后其含量趋于平稳;冰点在1~5 d呈上升趋势,随后呈缓慢下降,而乳密度在产后30 d内变化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为甘肃肉用绵羊新品种群种质特性和早期断奶羔羊的补饲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从产羔母羊初乳免疫球蛋白和泌乳期常乳乳成分角度,对全年不同季节产羔母羊鲜奶质量进行评价。对1月、3月、5月、7月产羔的奶山羊,每批随机选择10只母羊,分别收集母羊产后0d、2d、5d、7d初乳和产后9d及1~6个月的常乳(每月收集一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初乳液中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采用全自动乳样分析仪分析常乳样品中乳蛋白、乳脂、乳糖、非脂固形物和总脂固形物的含量。结果表明,1月、3月、5月、7月产羔母羊产后相同泌乳阶段初乳中IgA和IgG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变化趋势一致。不同月份产羔母羊常乳中乳糖含量在相同泌乳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蛋白质、非脂固形物和总脂固型物在部分泌乳阶段存在明显差异;在整个泌乳期间,1月、3月、5月、7月产羔母羊常乳中的乳蛋白、乳脂、乳糖、非脂固形物和总脂固形物(干物质)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其变化范围为3.31%~3.45%,4.91%~5.77%,4.03%~4.20%,8.48%~8.88%,13.72%~15.07%;乳脂和总脂固形物含量偏高,但没有降低羊奶的质量。通过对乳成分含量的检测,为后期调整奶山羊日粮组成以保证不同月份产羔母羊的乳品质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7.
选择30头泌乳前期(20~40d)的中国荷斯坦奶牛,根据产奶量、胎次、泌乳天数进行配对,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B组,每组10头。基础日粮为TMR混合日粮,对照组不添加美斯特,A组添加量为30g/(头·d),B组添加量为15g/(头·d)。测定指标包括产奶量、产乳效率及乳中乳蛋白、乳脂等乳成分。试验结果表明:①A组产奶量﹑乳脂产量﹑乳蛋白产量(kg/d)及乳蛋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提高2.7﹑﹑0.130.09kg和0.21%;乳脂率提高0.31%,但不显著;产乳效率得到显著改善(P<0.05)。②B组产奶量﹑乳蛋白产量(kg/d)也分别显著提高1.79和0.13kg/d(P<0.05);乳蛋白率(%)和乳脂产量(kg/d)也分别提高0.11%和0.10kg/d,但不显著。③美斯特的不同添加量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乳中乳脂率﹑总固形物﹑非脂乳固体﹑乳糖﹑体细胞数﹑乳尿素氮及乳酮体等指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选择30头泌乳前期(20~40d)的中国荷斯坦奶牛,根据产奶量、胎次、泌乳天数进行配对,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B组,每组10头。基础日粮为TMR混合日粮,对照组不添加美斯特,A组添加量为30g/(头·d),B组添加量为15g/(头·d)。测定指标包括产奶量、产乳效率及乳中乳蛋白、乳脂等乳成分。试验结果表明:①A组产奶量﹑乳脂产量﹑乳蛋白产量(kg/d)及乳蛋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提高2.7﹑﹑0.130.09kg和0.21%;乳脂率提高0.31%,但不显著;产乳效率得到显著改善(P〈0.05)。②B组产奶量﹑乳蛋白产量(kg/d)也分别显著提高1.79和0.13kg/d(P〈0.05);乳蛋白率(%)和乳脂产量(kg/d)也分别提高0.11%和0.10kg/d,但不显著。③美斯特的不同添加量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乳中乳脂率﹑总固形物﹑非脂乳固体﹑乳糖﹑体细胞数﹑乳尿素氮及乳酮体等指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选择30头泌乳前期(20~40 d)的中国荷斯坦奶牛,根据产奶量、胎次、泌乳天数进行配对,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B组,每组10头.基础日粮为TMR混合日粮,对照组不添加美斯特,A组添加量为30 g/(头·d),B组添加量为15 g/(头·d).测定指标包括产奶量、产乳效率及乳中乳蛋白、乳脂等乳成分.试验结果表明:①A组产奶量、乳脂产量、乳蛋白产量(kg/d)及乳蛋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提高2.7、0.13、0.09 kg和0.21%;乳脂率提高0.31%,但不显著;产乳效率得到显著改善(P<0.05).②B组产奶量、乳蛋白产量(kg/d)也分别显著提高1.79和0.13 kg/d(P<0.05);乳蛋白率(%)和乳脂产量(kg/d)也分别提高0.11%和0.10 kg/d,但不显著.③美斯特的不同添加量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乳中乳脂率、总固形物、非脂乳固体、乳糖、体细胞数、乳尿素氮及乳酮体等指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荷斯坦牛围产后期乳成分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集了79头新产母牛产后0~7 d每次挤奶的牛奶样品,测定1 573份样品的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牛奶尿素氮含量和乳干物质率,比较初乳和常乳在各项乳成分上的差异,并分析乳成分在母牛产后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利用SAS 9.2软件分析胎次和挤奶时间对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新产牛产后第1次分泌的牛奶相比,产后第2次分泌的牛奶中的乳成分已发生改变;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乳干物质率在产后逐渐下降(P<0.05),而乳糖率和牛奶尿素氮含量在产后逐渐上升(P<0.05);除乳脂率外,其他乳成分在产后第7天尚未达到常乳水平(P<0.05);胎次对初乳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均有显著影响,挤奶间隔时长造成早中晚所产牛奶在乳脂率、乳蛋白率和牛奶尿素氮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选择初乳及过渡乳饲喂犊牛时,应充分考虑产后时间、胎次和挤奶间隔等因素对营养成分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