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建立人工草地是发展集约化草地畜牧业、实施生态恢复与系统重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而人工混播草地群落的长期稳定性又是畜牧业发展现代化程度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也是草地长期保持生产力的基础。本试验以建植多年的豆科与禾本科混播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草种在不同混播组合下牧草生长性状以及对当地苜蓿的一些性质测定,提出适合我国南方地区有机牧场人工草地建植的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2.
禾本科与豆科牧草的混播,是人工草地建植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而了解其之间的种间互作机理,对于维持混播草地的持续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光照、养分、水分和空间等资源方面展开探讨了禾草和豆科牧草在混播时所采取的不同生存策略,阐述了豆—禾混播草地草种之间的竞争与促进关系,分析了豆科牧草固氮和转氮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深根系豆科牧草与浅根系禾草的共存机制,提出了可以通过混播建植技术、草地管理措施及草地利用方式避免或减弱混播草地豆禾牧草之间的竞争,以此提高混播草地的生产力并维持混播草地持久力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多年生不同混播组合草地退化后的群落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本研究以祁连山金强河地区22年前建植的6种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对草地群落结构及地下芽库构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4组分混播草地能够较好的保留建植种的地下芽,且以建植种分蘖芽为主,而3组分混播草地地下芽主要由侵入种的分蘖芽、根茎芽、根颈芽和根蘖芽构成,建植种芽密度占比较低;分蘖芽密度与建植种植物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正相关,根茎芽、根颈芽、根蘖芽密度与侵入种植物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正相关。其中,混播组合“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多叶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扁穗冰草(Agropgyron cristatum)”草地地下芽结构最优,可适当延长混播草地使用年限,是适宜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混播草种组合。  相似文献   

4.
在草地沙化严重的环县北部地区,苜蓿人工草地建植第2年,与天然草地相比,植被盖度提高5.3倍,地上生物量增加13.7倍,固沙能力增强2倍,风蚀土壤量减少93.O%。建植第4年,草地沙化和风蚀基本遏止,人工牧草生长旺盛,未表现衰败趋势。建议苜蓿等人工草地建植4~5年后,轮作浅根系作物(草田轮作)或休闲,以防土壤深层水分耗竭。  相似文献   

5.
采用红豆草与鸭茅、红豆草与无芒雀麦2个豆科牧草混播组合,每个组合设比例为5∶5,4∶6和6∶4的3种处理,分别设置1∶1行,2∶2行和3∶3行的异行建植方式,在豆科牧草初花期与禾本科牧草抽穗期及再生草停止生长前,通过刈割测定草地群落各种群组分的产草量及牧草营养成分的变化,研究采用间行混播的建植方式,对草地群落稳定性与主要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混播牧草组合中,红豆草与鸭茅的混播组合在产量与品质上均高于红豆草与无芒雀麦;在1∶1行的建植上,其各项经济性状指标均优于其他建植方式;在混播比例上,红豆草与鸭茅组合,以4∶6的草群产量最高,平均可产干草1060.24g/m2;红豆草与无芒雀麦组合,以6∶4与5∶5比例的草群产量最高,平均干草产量达到1 026.72g/m2与913.24g/m2。在草地牧草营养品质上,红豆草与鸭茅在混播比例4∶6、建植方式2∶2行及混播比例6∶4、建植方式3∶3行的组合,牧草品质优于其他组合;而在红豆草与无芒雀麦组合中,表现出以混播比例6∶4建植方式3∶3行的营养价值为最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在内蒙古中部轻度盐碱地上建植豆禾混播草地的牧草产量及各混播组合物种的竞争关系,以草原3号苜蓿分别与新麦草、缘毛雀麦和长穗偃麦草3种禾草以不同比例(1∶1,1∶2,1∶3)混播建植人工草地,研究不同刈割期、不同混播方式下的牧草产量、土地当量比(LER)、相对产量(RY)、相对密度(RD)、相对产量总值(RYT)和种间竞争率(CR)等。结果表明,混播物种、混播比例和刈割时期对混播草地的产量和种间竞争关系有直接影响。在3个刈割时期,所有混播组合的牧草产量均高于单播,且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相对产量、相对密度和相对产量总值除个别1∶3组合外也均大于1,根据物种竞争模型对混播组合中各物种竞争关系进行分析,发现除豆禾1∶3组合外,苜蓿与3种禾草均分布在双方受益区域,表明各草种混播组合基本呈共存状态。除苜蓿与缘毛雀麦1∶1组合外,苜蓿在其余各混播组合中种间竞争率均大于1,且在同一刈割期随禾草比例的升高而增大。从牧草产量和种间关系的稳定性综合考虑,在上述地区苜蓿与缘毛雀麦以1∶1或1∶3混播,苜蓿与新麦草、苜蓿与长穗偃麦草以1∶1或1∶2混播更有利于建立高产稳定的人工草地。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在佳木斯地区建植紫花苜蓿单播人工草地和混播人工草地时紫花苜蓿的最佳播种量。3年试验结果表明,在佳木斯地区建植紫花苜蓿单播人工草地的最佳播种量为15.0 kg/hm2;建植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人工草地的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最佳播种量为18.8 kg/hm2(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播种量比例为2∶1)。  相似文献   

8.
以紫花苜蓿和冰草为材料,在内蒙古多伦县农牧交错区旱作条件下建植单播和混播人工草地,通过建植3年连续的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人工草地的产量、种间竞争、杂草组分比、牧草品质及土壤养分,研究人工草地的结构稳定性和功能稳定性。结果表明,1)建植当年除外,单播及混播人工草地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天然草地;年际间,单播和混播草地的产量均表现为建植第2年最高,建植当年最低。2)紫花苜蓿和冰草间存在种间竞争,且冰草的竞争力强于紫花苜蓿,影响草地的稳定性。3)建植第1年和第3年杂草受到抑制,仅在建植第2年杂草占据优势,杂草防治应选择在建植第2年进行更加有效。4)混播人工草地显著提升了牧草品质,而单播草地对牧草品质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冰草单播和混播方式均增加了土壤的碳、氮含量,为人工草地的稳定建植提供了营养基础。  相似文献   

9.
高寒牧区多年生人工草地混播组合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潘正武  卓玉璞 《草业科学》2007,24(11):53-55
利用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草原2号苜蓿Medicgao varia、沙生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多叶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当地燕麦Ayea fatua在高寒地区进行了多年生混播草地建植试验.结果表明:在高寒地区建立人工草地,采取禾禾混播和禾豆混播,可明显提高草地产草量和牧草品质.表现优良的混播组合有草原2号苜蓿 无芒雀麦 多叶老芒麦、草原2号苜蓿 多叶老芒麦 冷地早熟禾、无芒雀麦 多叶老芒麦 冰草、无芒雀麦 多叶老芒麦 冷地早熟禾、草原2号苜蓿 多叶老芒麦 冰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植被群落结构的特征和变化规律,采用扩散系数、负二项式K值、聚块指数、聚集强度等4项指标,对建植1~3年的混播人工草地植物种群分布格局分析表明,随建植年限的延长,主要植物种群中播入种的分布类型,由建植当年的聚集分布或随机分布,均变为3年时的全部集群分布状态,非播入种的分布类型由建植当年的全部随机分布状态,均变为3年时的全部集群分布状态;草地建植3年内,主要种通过种内、种间作用对聚集程度进行了调整。播入种的聚集程度绝大多数呈先减弱后增强趋势,3年草地非播入种的聚集程度较1年和2年的明显增强,形成了草地建植3年时种间共存的暂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1.
陈逸凡  云岚  艾芊  李楠  姚娜  任晓敏  石凤翎 《草地学报》2023,(10):3203-3211
为探求不同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对盐碱土壤的影响,筛选最适合海流图盐碱地的混播方式,本研究以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分别与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缘毛雀麦(Bromus ciliatus)和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混播建植草地,连续三年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和pH,结果表明,建植混播草地对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积累都有显著促进作用,降低土壤pH效果显著。苜蓿与新麦草混播最有利于土壤速效钾的积累,苜蓿与缘毛雀麦混播最有利于土壤有机质、氮素、速效磷的积累,苜蓿与长穗偃麦草混播降低土壤pH效果最显著。对于该地区同类型盐碱地综合改良效果而言,短期以苜蓿-长穗偃麦草1∶2混播土壤改良效果最好,长期以苜蓿-缘毛雀麦1∶2混播土壤改良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研究5种禾本科牧草与草原二号苜蓿在不同混播方式下种群的生长高度、种间竞争率(CRi)及产草量。结果表明:草原二号苜蓿的生长不受单播、混播的影响,混播促进了禾本科植物的生长。随着豆科播种量的增加,各试验小区的产量增加。人工草地较天然草地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混播人工草地比单播人工草地又有显著的增产效应,其中2/3草原二号苜蓿+1/3披碱草的混播组合比其他组合增产现象明显。综合结果表明,草原二号苜蓿和缘毛雀麦的混播组合具有合理的禾/豆比例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为较合理的物种组合。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重度退化草地经人工建植后土壤理化性质和草地初级生产力状况.以甘南州碌曲县典型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70%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30%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混播的方式,结合整地和施肥2种措施,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和草地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探寻适宜的人工建植方式.结果表...  相似文献   

14.
对新疆伊犁不同建植年限混播栽培草地植物多样性分析表明,随建植年限的延长,栽培草地丰富度指数呈增加趋势,物种多样性、均匀度表现出先减后增趋势,生态优势度呈先增后减趋势,这种变化促进了原生群落中优良牧草的生长.建植3年的草地,群落植物多样性达到最高.表现出建植3年(Ⅲ)>建植1年(Ⅰ)>建植2年(Ⅱ)的规律.β多样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不同生长年限豆禾混播草地物种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混播草地群落内部机制及群落演替关系,在东北羊草(Leymus chinensis)退化草地建植人工混播草地,采用5项指标(扩散系数、丛生指数、负二项式K值、聚块指数、聚集强度)对建植后混播草地的植物种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混播草地8个主要物种的空间分布类型由生长1年时的均匀分布,均变为生长3年时的集群分布状态;非混播种物种的空间分布类型由生长1年时的随机分布状态,均变为生长3年时的集群分布状态;8个主要物种的14个种对中存在显著的种间关联(P0.05);生长1年的物种之间,负关联种对数量居多,占63.6%,群落结构组成不稳定,而随着生长年限的推延,种间正关联的种对数量增至81.8%,且联结强度值最高(AC≥0.60)。生长3年后,混播草地主要物种通过种内、种间作用对聚集程度进行了调整。与生长1年和2年的混播草地相比,生长3年的混播草地其物种聚集程度显著增强(P0.05),正关联的种对增多,关联强度明显增强,混播草地干产量逐年提高,达到0.46 t·hm~(-2),维持了草地种间竞争共存的暂稳状态。  相似文献   

16.
探索在旱作条件下,沙化、退化草地建植混播人工草地技术措施。结果表明,在内蒙古西部沙化草地建立混播人工草地,应采取雨前或雨后撒播,播后网型镇压器镇压效果很好。适宜牧草混播组合为润布勒苜蓿 草木樨状黄芪 扁蓿豆 蒙古冰草。  相似文献   

17.
人工建植混播草地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结合四川省等长江流域地区建立人工草地的试验研究结果和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出选择优良的牧草种(品种),草种组合,以及适宜的混播比例是建植人工混播草地的关键,施肥,刈割,采食,灌溉等管理措施对混播人工草地的产量和混播牧草植物种间竞争都有不同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罗甸宽叶雀稗草地建植技术,以便在贵州种草养牛中推广,笔者进行了宽叶雀稗不同混播草地试验。结果表明,罗甸宽叶雀稗草地在建植第2年能达到稳定的高产,与白三叶混播草地的产出豆禾比为40%,盖度达95%,比单播宽叶雀稗增产40%,能实现草地高产,为最佳的混播组合。  相似文献   

19.
老芒麦与草原2号苜蓿混播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老芒麦与草原2号苜蓿在不同混播方式下种群的生长高度、茎/叶、叶面积指数及产草量的积累动态。结果表明:老芒麦和草原2号苜蓿高度的生长模式不受单播、混播的影响,其增长曲线为H=at2 bt c;生物量积累动态模式符合幂函数W=cta。老芒麦与草原2号苜蓿组合以3∶1混播,种群的茎/叶较之其他几种播种方式下的种群茎/叶要小。单播草原2号苜蓿的叶面积指数最大,混播组合居中;单播老芒麦的叶面积指数最小。人工草地较天然群落有显著的增产作用。混播人工草地比单播人工草地又有明显的增产效应,其中老芒麦与草原2号苜蓿以3∶1的混播组合又比其他混播组合有很明显的增产现象。营养成分里的粗蛋白在单播草原2号苜蓿中的含量最高,在单播老芒麦中的含量最低。混播组合的粗蛋白质含量介于这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提高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抗寒性,本研究以紫花苜蓿公农1号、Wega7F、WL319HQ及草地羊茅(Festuca pratensis)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苜蓿单播区与苜蓿-草地羊茅混播区,于2013年10月15日、10月30日、11月15日、2014年3月30日、4月15日、4月30日对苜蓿根系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4项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并对苜蓿越冬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品种不同,苜蓿单、混播越冬率表现不一。苜蓿与禾草混播效果好于单播,混播越冬率超过90%,公农1号单混播越冬率差异不显著(P0.05),其它单、混播处理及品种之间差异显著(P0.05)。各品种单播区与混播区苜蓿根系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游离脯氨酸含量均随气温下降而增高,翌年春季随气温回升而降低,其中可溶性糖含量在11中旬达到最大值,单混播处理差异显著(P0.05),可溶性蛋白含量在10月末达到最大值,除WL319HQ单、混播处理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它两个品种单、混播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WL319HQ单、混播处理在10月末游离脯氨酸含量升到最高,其余各处理均是在11月中旬升到最高值,且同一观测期内,单、混播处理显著差异(P0.05);POD活性则是随着温度变化在整个越冬期呈现先升后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各处理均在11月中旬升至最高。通过越冬率调查和运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判得出,苜蓿与草地羊茅混播处理的越冬率略高于苜蓿单播的,供试材料抗寒性大小顺序为公农1号+草地羊茅公农1号Wega7F+草地羊茅Wega7FWL319HQ+草地羊茅WL319HQ。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