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黄河上游高寒干旱地区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耕地、牲畜等影响因子和自然因素数据为分析因子,运用因子分析法定量分析研究近50余年(1953—2008)来各影响因子与综合影响因素对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驱动力的作用强度。结果表明:共和盆地1953—2008年时间段人类活动对土地沙漠化程度呈现出随人类活动强度增加日益加剧的趋势,其贡献率为50.65%;其中牲畜、耕地对土地沙漠化变化趋势的改变有着重要作用;影响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为35.57%;人为影响因子和自然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力对土地沙漠化的贡献率为13.79%。  相似文献   

2.
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对青海湖流域草原荒漠化的驱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海环湖牧区为研究对象,选择了该区1961~2007年共47年的15个自然与人为统计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草原荒漠化过程中的自然与人为因素作用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共和县草原荒漠化发展过程中,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46.82%,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仅为11.96%,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贡献率为29.74%。人为因素对草原荒漠化作用力合力是持续增加,贡献率明显高于自然因素贡献率而成为影响的主体,是导致草原荒漠化的主要作用力;只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减少牲畜和耕地面积,调整草场内部结构,则不仅可以防止草原荒漠化继续发展,而且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共和盆地的土地荒漠化是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塔拉滩和木格滩,共有荒漠化土地126.67万公顷.土地荒漠化的迅速扩展,不仅影响本区生态环境,同时直接影响着整个流域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恢复植被与防治荒漠化相结合,建立新的生态系统,从而改善和恢复共和盆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新疆草地荒漠化过程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伟  朱进忠 《草业科学》2012,29(9):1340-1351
草地作为新疆生态环境的主体,其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关乎新疆的生态安全及生态环境质量。本研究通过对新疆草地生态系统分布规律、特征及利用现状的分析,从草地荒漠化过程及其与其他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入手,探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草地荒漠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疆草地荒漠化过程分为两种类型,Ⅰ型为低山、平原荒漠类型草地的沙化、盐碱化和退化过程,Ⅱ型为山地草地类型的退化过程;2)在人类活动和水文环境变化的综合作用下,草地与耕地、沙地、林地、湿地和社区在荒漠化过程中可进行相互转化;3)地形地貌、气候和土壤等自然因素是草地荒漠化发展的背景条件,为草地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气候变化是南疆和东疆盆地草地荒漠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4)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是各流域中下游草地荒漠化的主导因素,滥垦滥挖是绿洲周边草地荒漠化的直接导因,放牧场、割草场荒漠化的主要导因是长期超载、无序利用及草地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新疆草地荒漠化形成的驱动因素不仅具有多因素性、地域性的特点,而且具有交叉和叠加的综合特点和多营力综合作用特征。  相似文献   

5.
共和盆地是黄河上游土地沙漠化严重地区。以克氏针茅、紫花针茅、青海固沙草、岌岌草为优势植被的温性草原是共和盆地典型植被类型,由于自然环境变迁,草原植被退化十分明显,严重荒漠化面积以年均0.12万hm2的速度扩展,草原退化、牧草产量下降已经成为共和盆地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问题。选取青海共和盆地从1985—2006年共22年的年降水量、≥0℃年积温、年均温、年日照时数、3-8月≥0℃积温、3-8月日照时数、3—8月均温、3—8月降水量8个气象因素进行了分析,借用功效原理和数理统计原理构建了评价模型,研究了它们与牧草生长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6.
沙化问题是目前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搞好防沙治沙工作,遏制土地荒漠化,是防沙治沙重点地区首要工作。本文通过在共和盆地实施的沙化综合治理试验过程中探讨了在高寒干旱沙化地区开展防沙治沙,遏制土地沙化及植被恢复综合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7.
塔拉滩草地荒漠化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拉滩地处共和盆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地区草地退化、沙漠化加剧。通过研究1987和1996年TM卫星遥感影像解译以及1994和1999年沙漠化普查与监测结果,分析了塔拉滩草地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有气候变化、生物因素、人为因素3个方面,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1)封育禁牧;(2)人工促进退化草地恢复;(3)铺设沙障,沙障内种草植苗;(4)实施生态移民;(5)开发空中水资源;(6)以生态建设工程带动草地治沙事业。  相似文献   

8.
黄河源区天然草地沙化机理分析研究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黄河源头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黄河源区的玛曲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天然草地沙化面积不断增加,沙化程度日趋严重。本研究以玛曲县为例,对引起草地沙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与草地沙化的相关性及驱动作用进行定量辩识和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1)各因子对草地沙化的驱动力大小依次为:牧业产值>人口数量>年均气温>羊只存栏数>牛羊肉产量>年均降水量>大牲畜存栏数>黄河年径流量>年大风日数>年均风速;2)区域年均气温的不断升高,使地面水分蒸发损失和土壤干旱程度加剧,这种变化对土地沙化产生的驱动作用要大于降水量的小幅减少和风力因子变化的影响,是引起该区土地沙化最重要的自然驱动因子;3)对2类因子的相对贡献率进行综合,得到人为因子的驱动力比重为61.55%,自然因子的驱动力比重为38.45%。说明在高寒阴湿的气候条件下,区域气候和水文因子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变化只是天然草地沙化的一种诱导力,而人为过度和不合理利用是导致草原植被衰退的根本原因,二者结合导致了黄河源头区草地沙化的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江河源区草地退化状况及成因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近年来 ,江河源区存在草场严重退化、土地荒漠化过程加剧、水土流失加重以及湿地生态衰退等以草地生态系统为主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在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背景下 ,经过长期自然演化形成的江河源区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 ,对外界环境条件反应极其敏感 ,季节性过牧等人类活动是造成该区近期草地迅速退化的突破口和主导因素 ,从而促使气候、鼠害等自然因子作用加剧。江河源区的草地退化 ,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人为加速加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毛翠香  金艳 《草业科学》2008,25(3):124-124
据悉,由省政协委员侃卓嘉、尕藏多杰、才夫旦提出的《将塔拉滩、贵南木格滩列入青海省“退牧还草”工程项目》提案得到认真办理,2007年7月,相关部门实施了塔拉滩、木格滩退牧还草工程。共和盆地是黄河上游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河将共和盆地切割成两大块,西北为塔拉滩,  相似文献   

11.
赤峰市草地现状及生态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漠化的严重后果已不容忽视,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赤峰市位于我国最典型的土地沙漠化区域,过度放牧使草地沙化加速,是形成沙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之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赤峰市的草地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治理荒漠化草地及防止草地退化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非洲的沙漠及正在不同程度沙漠化的土地面积占世界的 5 5 % ,这种现象使沙漠化即土地退化和最终作物生长失败 ,必然是沙丘及沙的侵入、植被退化、土壤侵蚀、水渍、盐渍化和碱化。在这个过程中 ,人为因素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不当的土地和水的经营方式 ,落后的经济计划以及对这个突出的问题认识不足 ,从而加速了沙漠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江河源区草地退化状况的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江河源区存在草场严重退化、土地荒漠化过程加剧、水土流失加重以及湿地生态衰退等以草地生态系统为主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背景下,经过长期自然演化形成的江河源区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对外界环境条件反应极其敏感,季节性过牧等人类活动是乱该区近期草地迅速退化的突破口和主导因素,从而促使气候、鼠害等自然因子作用加剧。江河源区的草地退化,是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人为加速加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荒漠化的类型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环境、经济与社会问题之一。在我国西部地区 ,荒漠化危害尤为严重和突出。它不仅造成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诱导和引发各种自然灾害 ,而且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成为导致东西部地区差距越来越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全国有荒漠化土地 2 62 .2万 km2 ,占国土面积的 2 7.3% ,其中90 %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受荒漠化的影响 ,全国60 %的贫困县分布在“三北”地区的风沙线上 ,近2亿多人遭受着荒漠化的危害或威胁 ,尤其自 80年代中期以来 ,荒漠化土地以每年 2 4 60 km2 的速度快速扩展 ,又使大批的农牧民沦为“生态难民”。因此 ,防治土地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西部大开发中最紧迫和最艰巨的任务之一。1 荒漠与沙漠、荒漠化与沙漠化的概念提起荒漠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浩瀚无垠 ,黄沙滚滚 ,寸草不生 ,杳无人迹的沙漠。其实 ,沙漠只是荒漠的一种类型。在自然地理学上 ,凡是气候干旱、降雨稀少、植被稀疏低矮、土地贫瘠的区域 ,都叫做荒漠 ,意为“荒凉”之地。荒漠按地表形成特征和物质组成如岩石、砾石、沙粒、粘土淤泥和盐碱等的不同 ,有岩质荒漠 (石漠 )、砾质荒漠 ...  相似文献   

15.
李琦 《青海草业》2007,16(4):37-39
通过对共和盆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退牧还草、综合防治沙漠化等生态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共和盆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针对性地提出采取退牧还草、综合防治沙漠化等生态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三江源草地生态退化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SPSS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实地调研,主要对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的成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于该研究区域草地的退化都具有作用和效力,只是作用方向不同。然而,最终导致该地区草地急剧退化的主导因素为人为因素(人口增长、牲畜超载严重、经济活动等),尤其是超载过牧,迫使草地大面积退化、沙化、荒漠化,再加上鼠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则进一步加快草地退化的速度。  相似文献   

18.
王力  郭广  胡爱军  马明亮 《青海草业》2004,13(3):20-23,35
荒漠化发生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指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生态系统结构遭受破坏、功能过程受阻和演变发生异化的过程,其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恢复和重建健康的生态系统。所以,景观生态学理念在荒漠化的研究和防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荒漠化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变化、荒漠化与生物多样性、荒漠化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荒漠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论述了景观生态学理念在荒漠化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并重点分析了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格局变化的评价指标与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共和盆地弃耕地盐渍化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属中度氯化物盐渍地,耕作层含盐量在0.5%~4.0%之间,盐分表聚强烈,基本无自然淋溶过程;0~10、10~20cm土层第一、二主成分显著,累计贡献率高达93%,反映了该区土壤含盐量及盐离子分布规律,认为全盐量%、SO42-、CO32-、Ca2+、Mg2+是该弃耕地盐渍环境的特征因子。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青海共和盆地天然草地牧草产量影响因子:年降水量、≥0℃年积温、年均温、年日照时数、3~8月≥0℃积温、3~8月日照时数、3~8月均温、3~8月降水量22年资料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作为最主要综合指标的第一主成分中的≥0℃年积温、3~8月≥0℃积温、3~8月均温的影响,贡献率是59.16798%,第二主成分中的年均温、年降水量和3~8月均温的作用,贡献率为25.51548%,第三主成分中的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3~8月降水量、3~8月日照时数因素,贡献率为9.301132%。天然草地牧草产量的形成是众多自然因子综合作用下相协调的产物,其中热量因子是牧草生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