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能导致猪出现高热不退的疾病都称为高热性疾病,不局限致病性蓝耳病毒引起的繁殖障碍和小猪高热病,而是高热症状的混合感染性疾病,发病规律与流感病毒病十分相似。2006年5月,江西南昌市周边的一些猪场中,暴发了一种发病率、死亡率很高,传播迅速的流行性传染病。当时兽医专家不清楚这种猪病的发病原因,也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就把这种猪病命名为"猪的无名高热病"。随着国内外生物兽药的创新研发,对付生猪高热病的方  相似文献   

2.
2005-2009年,宜昌市某些乡镇出现以高热、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猪病,其流行范围广、传播快,各年龄猪和不同品种猪均有发生.该病病因复杂,2007年前广大养殖户和兽医人员将该病称为"生猪无名高热综合征",后诊断为变异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由于该病对养猪业危害大,很多养殖户和兽医人员都没有很好的办法,甚至"闻高热色变".本人结合临床专家的观点和自己的工作经验,对该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中的误区提出一些见解,供养殖户及广大基层兽医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3.
何国安 《猪业科学》2008,25(9):86-89
生猪表现为高热症状的疫病比较多,本文仅对具有临床相似性的生猪圆环病毒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猪肺疫、猪链球菌病2型、猪伪狂犬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流感、仔猪副伤寒、猪附红细胞体病和猪弓形体病等新发或常见发热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简要叙述,希望能对在基层一线从事诊疗工作的兽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自从1952年 Farell 等第一次报道在美国俄亥俄州——农场暴发“猪急性弓形体病”之后,世界一些国家相继报道了猪弓形体病的发生、调查研究情况。我国1959年于恩庶等首先在猪体分离到弓形体虫株。当时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尽管当时已有一些省份出现“不明高热病猪”的情况,亦没有考虑到猪弓形体病。直至1977年上海畜牧兽医研究所首先从不明高热病猪分离出弓形体,证明为猪弓形体病的暴发流行,才引起人们的注  相似文献   

5.
2010年6~9月,笔者在门诊部遇到多例以高热、贫血、黄疸为主要特征的猪病,确诊为猪附红细胞体病,经过治疗大多康复转好,现将诊断经过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今年6月初,本县青阳镇某养猪户来门诊求诊,其共饲养30多头猪,5月下旬有个别猪陆续发病,当地兽医用常规药安乃近、青霉素及磺胺类治疗无效,开始发病的2头猪无望治好已淘汰.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以风媒传播的流行性猪病此起彼伏,给养猪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大部分"有经验"的业主一旦猪群出现群发性临床"高热"症状,便以最快速度进行"清场"处理;也有部分业主在"药店兽医"的指导下进行"过度治疗",大多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此类流行性猪病缺乏准确可靠的病因判断,仅凭  相似文献   

7.
《兽药市场指南》2010,(7):43-47
猪高热病自2006年在我国发生以来,一直时有发生,2007年农业部证实了高热病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引发的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但是由于基层工作者对高热病的名称更为熟知,为此,我们还暂称“高热病”。进入2010年夏季以来,编者不断接到各地发生高热病的消息,湖南网友“我行我素”表示,南方高热病发生严重;广西的邓先生也表示,当地的猪高热病发病率较高,每天都奔波于此;而湖南某企业的技术经理也反应南方的高热病“来势凶猛”。可能和气候有关,目前北方的猪病还较平稳,  相似文献   

8.
2000年以来,猪病变幻莫测,实践经验丰富的兽医也开始变得谨小慎微,不像以前那么胸有成竹了。但终究还是人定胜天,广大一线兽医工作者在权威专家的指导下,更加注重猪病间的相互关联及  相似文献   

9.
李传新 《北方牧业》2007,(12):14-14
自去年五月份我国部分省份发生猪无名高热病(后经专家诊断该病系由变异性的猪蓝耳病病毒引发,又被称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以来,猪无名高热犹如凶神恶煞般地始终在威胁着我国的养猪业。据统计,仅今年1~5月份我国就因猪无名高热病造成1.8万头猪死亡。当前,又至猪无名高热病的高发期,为进一步做好防治工作,农业部最近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要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切实加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力度,保障养猪业稳定健康发展。为配合农业部的这一批示精神,我们决定自本期开始在“现代养猪”栏目中开辟“猪无名高热大家谈”专栏,通过此栏目,我们将向广大的读者介绍一些全国各地防控猪无名高热病的经验和做法,敬请广大的读者关注。在此,我们也真诚地希望广大的农科院所的曾医专家、规模养殖场的技术工作人员以及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踊跃投稿,共同把这一栏目办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2000年开始,猪高热病在我市造成流行趋势,2001-2005年我市半数以上猪场发生该病,2003年造成大流行,几乎所有养殖户(场)都难以幸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们将病死猪送至江苏省农科院兽医研究所,扬州大学兽医院,安徽省农技学院兽医院进行实验室检验。初步认定引起高热病的病因有蓝耳病、附红细胞体病、猪瘟、猪肺疫、猪丹毒,猪胸膜肺炎、弓形体病、猪链球菌病等。我们用猪白细胞干扰素配合适量抗菌药、解热剂辅助治疗,均获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猪无名高热病,从今年5月开始,由南至北迅速传播。不少基层兽医使用高倍剂量猪瘟弱毒苗和抗菌素,但没有遏制住此病。10月13日,在由当代畜牧杂志社主办的“2006秋季全国猪病剖检诊断药敏试验与猪场精细化管理研修班”上,我们特别邀请北京农学院任晓明教授为大家在研修班第一天下午讲授了“猪无名高热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控措施”。现将任教授的讲稿整理如下,以供更多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猪伪狂犬病在销声匿迹几年后又回到我们的视线,编者也是不断接到读者电话,反映猪伪狂犬病在当地的发生情况。近期编者在河北灵寿采访的过程中,一位当地的饲料经销商也反映,目前他们当地的猪存栏量大幅度下降,就是因为当地的母猪发生猪伪狂犬病非常多,直接造成了母猪的流产、产弱仔等。鉴于此,编者特组织了一组关于猪伪狂犬病流行趋势、诊断、免疫和防控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1人云亦云只要有资料报道某种疾病在某地发生,就断定本地就有此病存在。如近年来,只要猪发病就是蓝耳病、"无名高热"、附红细胞体病、霉玉米中毒、弓形体病、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等。而普通的猪感冒、副伤寒等疾病,好象都在兽医面前都消失了。  相似文献   

14.
正养猪虽然入门门槛低,但是要想养好猪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要想真正的把猪养好,不仅需要有强大的技术力量做后盾,更需要优秀的一线员工来执行。优秀的员工必需具备"四心"——细心、爱心、耐心及责任心。具备"四心"才能真正的把猪养好,否则你只能称得上养猪人,但绝不是合格的养猪人。常常会听到很多人说"在外边发展不下去就回家养猪",从这一句简单的话来看,大家似乎认为养猪是一个低门槛,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任何人都能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正>猪高热病是流行性疾病的一种,其临床症状为食欲不振,呼吸困难,以及严重的四肢抽搐等,个别反应强烈的猪还会出现呕吐现象。1猪高热症的发病原因1.1疾病原因猪高热病也可称之为猪无名高热综合症。它的主要表现是猪体温的持续超高状态。这种病症可以由多种原因引发,目前查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病毒感染。主要是猪瘟疫感染而引发的猪高热症状,蓝耳病、圆环型病菌均有可能导致高热症。(2)其它疾病也可引发猪高热症的  相似文献   

16.
从2006年5月底开始,我国南方部分县市出现了猪病的大流行:其中在江西、浙江、安徽、湖南等地均有报道,后来在江苏、山东、河北等地也出现了较大面积的猪病流行。本次猪病表现流行范围广、传播快、各个年龄段和不同品种的猪均有发生.但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该病病因复杂,各地感染情况差异较大,因此关于该病的确切诊断结果迟迟难以作出。广大养殖户和兽医工作者将本次流行猪病称为“无名高热症”或“猪高热综合征”。本次猪病流行造成了整个猪群生长缓慢或生长停滞,病死猪增多,饲料报酬以及猪群整体均匀度降低、治疗成本大大增加而使养猪生产遭受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7.
所谓猪“无名高热”病,在我国一些地区发生已有多年的历史。关于病性问题众说不一。近年来一些单位进行了研究,提出过多种病因说,如温和型猪瘟、猪弓形体病、猪流感、猪乙型脑炎等,且都有试验根据。本文又提出“热感综合症”的论点。为发展兽医科学,在确定“无名高热”病的概念或含意下,根据调查研究,各抒己见,开展争鸣,这将会提高我们对猪“无名高热”病的认识与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猪高热病出现对养猪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然而由于该病的复杂性、多发性、综合性等特点,导致目前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用药物治疗的效果也不彻底。结合养猪业的养殖经验,总结猪高热病的发病特点并提出了一些预防猪高热病的措施,从而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研究显示,猪是否会发病的决定因素是其非特异性抵抗力的大小,所以,提高猪免疫力是防病的关键。为此,要加强猪的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严格执行兽医卫生机制,不断提高猪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抗力。本文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简要介绍以高热为特征的猪病综合防治措施,供读者参考。1流行特征临床研究资料证实,以高热为特征的猪病易发于高热高湿季节(7~9月)[1]。有学者通过对其进行回归线分析,发现该病与  相似文献   

20.
2种多发性猪病的诊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省外少数地区发生了一些猪病流行,影响了当地的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也间接影响了我省养猪业,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各级业务部门采取了相应的防控措施,使之未能在我省造成危害.但是,从基层得到的信息,在某些地区几乎达到场场有"高热"、处处一片"蓝"的境地.这种思想概念可能禁锢一些兽医工作者深入探讨、具体分析、准确诊断的思维和努力,忽视了本省猪病的新动态,从而造成广泛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