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大通牦牛”是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在中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与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利用野牦牛生长速度、体重、抗逆性等性状平均遗传水平远高家牦牛而产生的选择差,导入野牦牛血液来提高牦牛生产性能,而人工培育的世界上第一个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2004年通过了国家级新品种审定。真胃炎是“大通牦牛”在春秋两季多发的一种消化道疾病,近年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均比过去常规疗法的疗效好。治疗68例,治愈62例,治愈率91.2%。1症状急性病例病畜食欲减退,反刍减少、无力或停止,有时虚嚼、磨牙,并有前胃…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大通种牛场科学利用野牦牛资源,通过给家牦牛导入野牦牛遗传基因,培育出了“青海大通牦牛”这一牦牛新品种,为我国牦牛杂交育种和改良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半血野牦牛系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的一代牛。这种牛的诱导人工采精,试制冷冻精液和人工授精,在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所与大通牛场、青海省牧科院共同协作下试验成功。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牧区特有的优势畜种,是当地各族人民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是十分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人员历经25年,培育出了中国首个国家级牦牛新品种。这一新品种及其培育技术近日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一新品种被命名为大通牦牛。项目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阎萍介绍说,大通牦牛是以野牦牛为父本、当地家牦牛为母本,应用低代牛横交等育种方法培育出来的,含有1/2野牦牛基因。  相似文献   

5.
科研喜讯     
由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主持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研究—中国野牦牛种群动态调查及种质资源库建设”课题成功地进行了世界首例高寒放牧条件下牦牛超排采卵试验 :三头牦牛共冲出囊胚17枚 ,其中一头冲出 10枚。可用囊胚 14枚。科研喜讯@“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研究—中国野牦牛种群动态调查及种质资源库建设”课题组  相似文献   

6.
野牦牛与家牦牛六个方面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牦牛是一种古老的牛种,距今20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我国是世界上家牦牛数量、品种最多的国家,有家牦牛1400多万头,约占世界家牦牛总数的95%以上。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畜种,仅青海省就有牦牛490余万头,约占全世界的1/3。本文主要对青海家牦牛和野牦牛的分布及概况、外貌特征与繁殖方式、饲养管理、生产性能和抗病力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野牦牛喜欢群居,善于攀高涉险;野牦牛的繁殖情况基本与家牦牛相似;野牦牛比家牦牛抗病性能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阐述牦牛抗逆育种的途径和方法,文章对野牦牛的强抗逆性进行介绍,经过残酷的自然选择和特殊的闭锁繁育,野牦牛在体格大小、生长速度、生活力等方面远优于家牦牛,对青藏高原的各种自然条件具有极强的抗逆性,是改良、复壮家养牦牛的天然优良基因库,导入野牦牛血液,通过抗逆育种,对提高家牦牛的生活力和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家畜改良中心在细管冻精应用于牦牛繁育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推广到西藏、新疆、四川、甘肃等牦牛产区。通过野牦牛公牛、半血野牦牛公牛细管冻精的生产和冷配技术推广,使其冷配受胎率比牦牛自然繁殖受胎率提高20%~40%,为野牦牛、半血野牦牛细管冻精的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朱国兴 《青海草业》2004,13(3):19-19
由青海省大通种牛场与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合作,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培育的世界上第一个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8月25日通过了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牛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和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共同研究培育出的“大通牦牛”,通过国家兽禽品种委员会审定后,日前由农业部颁发了《畜禽新品种(配套系)证书》,成为人工培育的牦牛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以青海省大通牛场培育的野牦牛为父本,甘肃省肃南县天然放牧饲养的肃南牦牛为母本,进行杂交改良。试验结果表明:肃南牦牛导入野牦牛杂交改良,其后代体重、体格和产肉性能均显著高于本地牦牛。  相似文献   

12.
牦牛是玛沁县东倾沟乡最主要的畜种之一,在当地畜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由于选育和生产管理方式的落后,加之草原退化,牦牛的生产性能和适应能力有所降低。为遏制牦牛退化,探索在现有条件下牦牛改良的有效方法,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牦牛复壮综合技术研究”课题组1992—1993年在东倾沟乡用野血牦牛冻精对家牦牛进行改良复壮,两年共繁育1/2野血牦牛37头,其中公20头,母17头。所繁育的野血后代生长发育快,适应性强,生产性能好,深受牧民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13.
野牦牛(Bos mutus)是世界屋脊的特有景观物种,国家的一类野生保护资源,对青藏高原严寒多变的恶劣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青海省大通种牛场1983—1986年汇同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所开展对野牦牛进行有计划的人工驯养、采精、精液冷冻工作,利用其精液对家牦牛进行人工授精改良复壮,在国内外首次获得成功。经过科研工作者近20年的努力,在野牦牛驯化期间的管理、饲养、防疫、保健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资料、也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4.
家牦牛是半野生畜种,终年放牧,为验证野牦牛家养和育肥的可行性,本研究以野血牦牛为试验组,家牦牛为对照组,做了舍饲育肥试验,结果表明:2.5岁1/2野血牦牛、1/4野血牦牛比家牦牛多增重8.82 kg和6.21 kg,差异显著(P<0.05);1.5岁1/2野血牦牛、1/4野血牦牛比家牦牛多增重9.71 kg和5.13 kg,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野牦牛可以进行舍饲育肥.  相似文献   

15.
大通牦牛是世界上第一个在高原高寒自然生态条件下用人工培育成功的牦牛新品种。自1983年起,大通种牛场和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及省畜牧兽医总站全面开展了牦牛新品种培育工作,连续执行农业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点项目,历经20多年成功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第一个牦牛培育新品种--"大通牦牛"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通牦牛”是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和青海省大通种牛场连续20年执行农业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点项目而培育成功的牦牛新品种。于2004年8月24日通过了国家畜资委牛品种审定委员会的现场审定,2004年12月通过了国家畜禽品种委员会的审定,2005年3月8日国家农业部发布公告予以批准(第470号)并颁发了新品种证书。  相似文献   

17.
由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兽医所、畜牧所分别承担的“幼年牦牛寄生线虫吸虫动态及防治研究”和“珍贵皮毛动物兰狐、貉等引种试养研究”两项课题,于1992年1月20日和1月29日由青海省畜牧厅组织通过鉴定。“幼年牦牛寄生线虫吸虫动态及防治研究”课题,是青海省科委1987年下达的科研项目。该课题组经5年努力,通过对牦牛寄生虫病的危害调查,虫种分类鉴定,流行规律和防治研究,基本查明了寄生在我省牦牛体内的寄生虫种,摸清了牦牛寄生线虫幼虫、成虫阶段的消长规律,明确了寄生虫病是引起幼年牦牛春乏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出了在1—2月份采用丙硫咪唑10—20ms/ks对1—3岁幼年牦牛进行口服投药的防治措施。经过10万余头牦牛驱虫试验,春乏死亡大幅度下降,牦年体重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8.
在青藏高原,野牦牛为珍稀野生物种,有着很好的种质利用价值,为家养牦牛提升生产性能开辟新途径。自此,加强野牦牛的驯养和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早期种牦牛进站后,应注意多与人接触,注意驯化和调教,适应养殖环境。饲喂管理中注意改善日粮营养水平,务必全价多样,确保适口性好。而对于采精任务较重的野牦牛,注意酌情提升饲喂水平。经试验证实:经人工培育和驯化的野牦牛,能逐渐适应人为的圈养环境,慢慢消磨野性。而且,在长时间的频繁诱导,强化训练下,野牦牛能逐渐适应假阴道采集精液的过程。文章重点将阐述野牦牛的驯养与管理,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评定阿什旦牦牛的舍饲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对阿什旦牦牛今后的舍饲养殖、育种提高、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青海省大通种牛场联合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以四岁阿什旦牦牛为研究对象,在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开展了舍饲育肥对其生长性能及屠宰性能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舍饲育肥的阿什旦牦牛较对照组在生长性能及屠宰性能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0.
"大通牦牛"是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和青海省大通种牛场连续20年执行农业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点项目而培育成功的牦牛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