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不同放牧制度对高原鼢鼠的生物调控机制,本研究以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危害严重的天然草场为研究对象,通过网围栏设置禁牧区、季节性放牧区及自由放牧区,分析草地群落结构及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单子叶、阔叶类植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禁牧区禾本科植物重要值两年均高于季节性放牧和自由放牧区。3个样区的多样性指数在第二年都有所增加;同时,自由放牧区第一年的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于季节放牧区和禁牧区;季节性放牧第二年草地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于禁牧区和自由放牧区,同时季节性放牧区的优势度指数显著高于禁牧区和自由放牧区(P<0.05)。另外,禁牧区单子叶植物地上生物量最高,季节放牧区阔叶类植物地下生物量最高。高原鼢鼠相对鼠群密度表现为:季节性放牧区>自由放牧区>禁牧区,且禁牧区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单子叶植物地上生物量、阔叶类植物地下生物量呈正相关;季节性放牧区的相对鼠群密度与地上生物量呈负相关,与地下生物量呈正相关;自由放牧区的相对鼠群密度与单子叶植物地上生物量呈负相关,与单子叶植物地下生物量、阔叶类植物生物量(地下、地上)均呈正相关。综上所述,建立合理的放牧制度可以改善高寒草甸草地群落结构,进而调控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  相似文献   

2.
天祝高寒草甸高原鼢鼠鼠丘植被演替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鼢鼠鼠丘植被演替是反映草地恢复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定点标记的方法对天祝高寒草甸高原鼢鼠鼠丘植被演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鼠丘植被在不同演替阶段外貌特征及植物组成差异较大。随演替的进行,1~2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杂类草比例呈递增趋势,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也伴随出现,但在群落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α多样性表明,鼠丘植物的丰富度指数随演替进行呈显著递增趋势,但都低于原生植被。Shamon-wiener指数表明,形成4年的鼠丘植被群落达到演替后期,物种组成接近原生植被。植物功能群组成显示,演替各阶段1~2年生植物生物量在各自群落中的比例显著高于原生植被。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草地退化背景下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种群密度的增多对草地退化进程的影响,为高寒草甸的退化演替提供证据,并为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草地退化过程中优势种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为研究对象,探究高原鼢鼠扰动对其无性系种群特征的影响。【结果】随着高原鼢鼠扰动增加,植被群落物种总数、物种丰富度、香农维纳指数和辛普森指数均降低,植物优势种由矮嵩草、苔草变为垂穗披碱草、冰草再到鹅绒委陵菜、车前等杂类草;鹅绒委陵菜地上、地下生物量亦呈减小趋势,根冠比则先减小后增大;中密度扰动下的鹅绒委陵菜盖度、重要值和株高均最大;鹅绒委陵菜在高原鼢鼠低密度区无匍匐茎,在中密度区其匍匐茎长度、间隔子数目及长度均大于高密度区。【结论】鹅绒委陵菜通过匍匐茎特有的调节策略来克服高原鼢鼠扰动所造成的不利外界环境的影响,最终达到有效繁殖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暖季限时放牧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三种不同时间的限时放牧与自由放牧条件下的草地植被群落特征、群落多样性及产草量之间比较研究表明:与自由放牧相比,限时放牧对草地植被有明显的影响,其中5h限时放牧区的草地植被高度、盖度、多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及产草量均高于6h限时放牧区、7h限时放牧区和自由放牧区.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青海省黄南州河南县高原鼢鼠扰动区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放牧制度的试验样区,分析比较了不同放牧区内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变化以及土壤紧实度、容重、土壤含水量以及土壤养分变化情况,深入探讨了不同放牧制度对高原鼢鼠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季节放牧区和自由放牧区的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显著高于禁牧区(P0.05);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紧实度逐渐增加,土壤紧实度大小依次为自由放牧区禁牧区季节性放牧区;土壤容重大小在0~10cm表层依次为自由放牧区季节性放牧区禁牧区,自由放牧区的土壤容重显著高于禁牧区和季节性放牧区(P0.05);经过禁牧后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禁牧区的土壤全N、有机质以及速效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季节性放牧区和自由放牧区(P0.05)。综上所述,合理的放牧制度是保持生态稳定,维持土壤养分平衡的有效途径,也为保护草地资源和高原鼢鼠的生态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不同放牧制度大针茅草原群落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牧制度是调控草地植物群落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提高草地资源利用效益的有效措施。根据锡林郭勒大针茅草原划区轮牧和连续放牧的比较,分析两种放牧制度对草地植物群落种类丰富度、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变化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在适度牧压下,划区轮牧的群落植物种类丰富度、多样性都高于连续放牧,群落内种群数量结构关系比连续放牧复杂,群落植物均匀度下降幅度小于连续放牧。  相似文献   

7.
放牧对松嫩草原碱化羊草草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王仁忠 《草业学报》1997,6(4):17-23
松嫩草原碱化羊草草地放牧场植物多样性的研究表明,放牧改变群落内物种的竞争力和环境条件,导致群落类型和种群分布的变化,从而引起植物多样性的变化。随放牧逆行演替的进行,植物种丰富度、植物多样性及均匀度都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适牧阶段最高,极牧阶段也有较大提高。在植被垂直结构方面,由下至上,植物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均呈递减趋势。在上层,过牧和极牧阶段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对主要代表群落的研究表明,羊草群落、角碱蓬群落和羊草-寸草苔群落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都较低,羊草-匍枝委陵菜+寸草苔群落植物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最高。  相似文献   

8.
笔者于2014年7月-8月,以大庆市行政管辖区的草地为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方法,对草地群落密度、盖度、地上生物量数量特征进行调查,并计算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群落Patrick丰富度指数为3.84~7.64,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93~1.36,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64~0.73;草地群落的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为北部和中部区域高于南部区域,Pielou均匀度指数则为南部和北部区域高于中部区域。  相似文献   

9.
对三江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草地植物群落、生物量及土壤养分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化程度的加重,高寒草甸草地的群落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莎草科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向阔叶型杂类草群落演替;物种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均有下降趋势;地上、地下生物量,土壤养分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啮齿动物种类之一,了解其种群数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对高原鼢鼠种群消长规律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2013-2016年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进行了研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典范对应分析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以及扰动区草地生物量与7个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及草地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双子叶植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温度和降水量对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以及生物量有较大影响,其中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显著相关(P0.05),另外,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日照时数关系密切。气象因子主要通过对高原鼢鼠食物的影响而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1.
植物群落特征是评价高原鼢鼠裸露鼠丘植被自然恢复的重要内容。以甘肃碌曲和夏河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高原鼢鼠鼠丘植物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特征。结果表明,碌曲调查区和夏河调查区的植被盖度,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总生物量、多年生禾草,莎草科和多年生杂草类的生物量均随高原鼢鼠鼠丘自然恢复年限增加而增加,1、2年生植物生物量随鼠丘恢复年限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碌曲调查区鼠丘恢复时植被盖度,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均大于夏河调查区。因此高原鼢鼠鼠丘植被随恢复年限增加的变化趋势趋同,但其过程因地点而存在差异,这为青藏高原高原鼢鼠鼠丘植被的自然恢复管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祁连山东段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原鼢鼠栖息地选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彬  花立民  周延山  刘丽  李帅 《草业学报》2016,25(1):179-186
本研究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栖息的高原鼢鼠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原鼢鼠栖息地特征及选择因素,为合理控制草原鼠害及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择4个不同放牧强度小区,调查每个小区的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土壤紧实度和容重、植物学组成、植物物种丰富度、地上生物量、可食牧草产量及各植物功能群产量,并分析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放牧强度与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有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P>0.05),重度放牧区下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最高,禁牧区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最低;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土壤紧实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土壤容重和地上生物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P>0.05);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杂类草产量有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P>0.05),与可食牧草产量、禾草产量和物种丰富度有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P>0.05);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表明影响高原鼢鼠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紧实度(Y=205.36-0.145X1,X1为土壤紧实度)。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阐明草地补播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食性的影响,能为其防控和草地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利用胃容物显微分析法,研究高原鼢鼠在甘南高寒草甸补播草地和退化草地的食性与生态位差异.结果发现,草地补播显著改变了高原鼢鼠的食物资源,退化草地下优势植物主要是菊科(Asteraceae,45.30%)、唇形科(Lamiaceae,26.40%)和蔷薇科(Rosaceae,18.72%),而补播后则变为禾本科(Poaceae,37.00%)、蔷薇科(25.68%)和莎草科(Cyperaceae,16.54%).退化草地中高原鼢鼠采食15科27属27种植物,食物比例中蔷薇科(45.72%)、禾本科(19.68%)和廖科(Polygonaceae,17.11%)最高.而在补播草地高原鼢鼠采食15科25属28种植物,主要采食蔷薇科(40.71%)、禾本科(25.32%)、廖科(11.70%)和莎草科(11.45%).草地补播影响了高原鼢鼠采食植物的比例,且食性的生态位宽度、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有所提高.综上所述,补播可以通过减少杂类草的比例来减少高原鼢鼠的食物来源,喜食植物的减少可能会增加高原鼢鼠的觅食时间从而增加高原鼢鼠的觅食代价.通过补播影响高原鼢鼠食性是其生态防控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阐明草地补播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食性的影响,能为其防控和草地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利用胃容物显微分析法,研究高原鼢鼠在甘南高寒草甸补播草地和退化草地的食性与生态位差异。结果发现,草地补播显著改变了高原鼢鼠的食物资源,退化草地下优势植物主要是菊科(Asteraceae, 45.30%)、唇形科(Lamiaceae, 26.40%)和蔷薇科(Rosaceae, 18.72%),而补播后则变为禾本科(Poaceae, 37.00%)、蔷薇科(25.68%)和莎草科(Cyperaceae, 16.54%)。退化草地中高原鼢鼠采食15科27属27种植物,食物比例中蔷薇科(45.72%)、禾本科(19.68%)和廖科(Polygonaceae,17.11%)最高。而在补播草地高原鼢鼠采食15科25属28种植物,主要采食蔷薇科(40.71%)、禾本科(25.32%)、廖科(11.70%)和莎草科(11.45%)。草地补播影响了高原鼢鼠采食植物的比例,且食性的生态位宽度、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有所提高。综上所述,补播可以通过减少杂类草的比例来减少高原鼢鼠的食物来源,喜食植物的减少可能会增加高原鼢鼠的觅食时间从而增加高原鼢鼠的觅食代价。通过补播影响高原鼢鼠食性是其生态防控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植物群落特征是评价高原鼢鼠裸露鼠丘植被自然恢复的重要内容。以甘肃碌曲和夏河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高原鼢鼠鼠丘植物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特征。结果表明,碌曲调查区和夏河调查区的植被盖度,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总生物量、多年生禾草,莎草科和多年生杂草类的生物量均随高原鼢鼠鼠丘自然恢复年限增加而增加,1、2年生植物生物量随鼠丘恢复年限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碌曲调查区鼠丘恢复时植被盖度,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均大于夏河调查区。因此高原鼢鼠鼠丘植被随恢复年限增加的变化趋势趋同,但其过程因地点而存在差异,这为青藏高原高原鼢鼠鼠丘植被的自然恢复管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5个样地、90个样方的野外调查资料,研究了玛曲县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群落植物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及地上生物量有显著线性关系,而与优势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原生地带性群落以及演替早期类群多样性、均匀度、盖度及地上总生物量最高,在极度退化阶段,地上总生物量最低,优势度指数最大,随着退化程度加剧,草地群落的盖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下降,毒杂草、莎草增多,禾草急剧下降,最终导致草地初级生产力的降低。  相似文献   

17.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啮齿动物种类之一,了解其种群数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对高原鼢鼠种群消长规律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2013-2016年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进行了研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典范对应分析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以及扰动区草地生物量与7个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及草地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双子叶植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温度和降水量对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以及生物量有较大影响,其中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显著相关(P<0.05),另外,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日照时数关系密切。气象因子主要通过对高原鼢鼠食物的影响而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堵洞法设置高原鼠兔干扰区和非干扰区,然后在干扰区和非干扰区内利用样方法研究了高原鼠兔干扰对青海湖流域高山嵩草草甸植物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物种多样性和不同植物功能群多样性对高原鼠兔干扰的响应并不一致,其中干扰增加了杂类草功能群丰富度指数与物种丰富度指数,降低了物种均匀度指数、莎草科功能群丰富度指数和禾草科功能群均匀度指数(P<0.05)。干扰区内物种均匀度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和杂类草功能群丰富度指数随干扰强度增加而呈增加趋势,但禾草科功能群均匀度指数却呈显著降低趋势。虽然高原鼠兔干扰显著降低了植物群落总生物量,莎草科、禾草科和豆科功能群生物量(P<0.05),但显著增加了杂类草功能群生物量(P<0.05)。干扰区随干扰程度增加,莎草科功能群和豆科功能群生物量逐渐降低,杂类草功能群生物量逐渐增加,而禾草科功能群生物量则先增加后降低。鉴于高山嵩草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对高原鼠兔干扰的响应不一致,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多样性之间不能互相替代。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东北草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现状、揭示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的内在机制,试验采用单位面积取样方法,对围栏封育9年的扎龙西甸子草甸草原不同演替系列典型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西甸子草甸草原沿高低梯度分布6种群落类型,群落中物种数量、生活型、所属科均存在一定差异并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物种丰富度指数在杂类草群落中最高,芦苇群落中最低;物种均匀度指数在单优的羊草群落、芦苇群落中较低,在非单优群落中较高;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在杂类草群落最高,芦苇群落中最低。物种数量、物种丰富度、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在各演替系列间均较好地符合y=abx(a、b为常数;P0.01)指数函数关系。草甸草原围封后存在3条不同的演替途径,羊草+朝鲜碱茅群落、羊草+杂类草群落、羊草+芦苇群落逐渐被以羊草为优势种的群落代替,表现为草原恢复,反之则草原退化。在草原退化或者恢复过程中群落类型及其主要种群都出现了明显的更替现象。  相似文献   

20.
黄土区苜蓿人工草地群落生态与生产功能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土区苜蓿人工草地群落31年时间序列生态和生产功能演替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1)人工草地群落生态功能越来越趋向于天然草地。生态功能随群落结构变化显著,其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演替阶段,即2~6龄紫花苜蓿草地阶段、6~31龄苜蓿人工草地向长芒草天然草地演替的过渡阶段、31龄之后的长芒草次生天然草地阶段;苜蓿种群在6龄后开始退化演替,其重要值、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逐渐减小,群落结构趋向于复杂化,生态稳定性相对增大,群落演替逐步向天然植被演化。2)苜蓿人工草地群落生产功能呈“倒V”型变化趋势。群落生产力随演替年限延长先增大后减少,6龄苜蓿草地的年生物量最大,之后,年生物量逐渐下降。年生物量与苜蓿种群重要值相关系数最高,与多样性指数的直接通径系数最高,多样性指数和年生物量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随人工草地生长年限延长呈“倒V”型变化趋势,6龄苜蓿人工草地二者相关性最高,成为人工草地“生产”和“生态”功能的转折点。3)可通过灭杂、施肥、有效利用水分和探索适宜栽培种植方式来遏止人工草地向“生态稳定性”天然草地恢复的趋势,延缓其“生产稳定性”,以保持人工草地的生产、生态可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