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用豚鼠建立禽流感动物模型的可能性,试验采用禽流感病毒Ck/HB/4/08(H9N2)鼻腔接种豚鼠,检测H9N2禽流感病毒对豚鼠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感染后的豚鼠出现聚堆、精神不振、流鼻涕等感冒症状,体温及体重均发生显著变化,同时能够产生相应抗体;感染豚鼠的肺脏出现严重的淤血及水肿,肺泡形态发生改变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鼻甲骨和肺脏中可检测并分离到病毒,其他组织器官未检测到病毒。感染豚鼠的临床症状及病理、体重、体温、抗体、肺干湿重的变化和组织中病毒的检测和分离结果说明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豚鼠发病,症状明显,但不引起豚鼠死亡,可以建立禽流感感染豚鼠的发病模型。  相似文献   

2.
自1997年以来,由H9N2禽流感病毒感染造成的家禽业的重大损失已被大量报道.某肉鸡养殖场由H9N2造成的死亡率高达65%,然而实验室鉴定分离出的H9N2病毒是低致病性病毒.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与其他呼吸道病原体的混合感染,被发现会导致非常高的死亡率.近年来流行的造成商品肉鸡高死淘率的支气管堵塞,经实验证实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和H9共感染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对哺乳动物的致病力,本研究选取了2009年~2010年从我国南方地区分离到的6株H9N2 AIV,测定分析了其基因组序列及在小鼠体内的复制能力。HA基因分析显示:6株病毒均属于A/CK/BJ/94谱系,HA均含有人样受体结合位点Leu226。PB2基因分析表明,6株H9N2 AIV分离株均具有AIV低致病力的分子特征(Glu627和Asp701)。对BALB/c小鼠感染试验显示:感染组无任何临床症状及增重;病毒仅局限于小鼠呼吸道复制。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近年我国H9N2 AIV分子进化情况,并对评估H9N2AIV对哺乳动物的潜在威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参照NDV评价毒力的方法对1998—2008年间收集的25株H9N2AIV的致病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25株H9N2AIV不同毒株间致病性有较大差异,大致分为3类:致病性偏强、致病性中等和致病性较弱。从中选出致病力有差异的8个毒株进行了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指数(ICPI)、6周龄鸡静脉接种指数(IVPI)以及8周龄SPF鸡人工感染排毒试验,结果证明大部分毒株ICPI和IVPI基本上为0,排毒散毒的高峰期在攻毒后第5天到第6天。在25个毒株中,3#和12#表现出了比较高的致病性,不仅其EID50值最高(分别为10-8.8/0.2mL和10-8.8/0.2mL)、ELD50值最高(分别为10-7.9/0.2mL和10-8.7/0.2mL),而且鸡胚平均死亡时间也最短(分别为66.5,69h)。3#、12#还出现了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指数(分别为0.238,0.437)和6周鸡静脉内接种指数(分别为0.34,0.51)。在8周龄SPF鸡人工感染排毒试验中3#和12#毒株的排毒量大,排毒时间也明显长于其他毒株(第2~9天)。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我国H9N2AIV不同毒株致病性有明显差异,呈多态性,致病性偏强的毒株造成鸡群较高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禽流行性感冒 ,简称禽流感 (AvianInfluenza ,AI)是由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所引起的禽类的感染和/或疾病综合症 ,被国际兽疫局确定为I类烈性传染病 ,并被列入国际生物武器公约动物传染病名单。OIE根据对家禽所造成的疾病程度 ,将禽流感划分为高致病禽流感HPAI和低致病禽流感LPAI。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 ,属低致病力禽流感病毒。 1994~ 1999年期间 ,该亚型病毒在全球呈广泛流行趋势 ,且危害日趋严重。中国在 1994年 ,由陈伯伦等[1] 人报道 ,在广东某鸡场的蛋鸡中分离到我国第 1株H9N2亚型禽…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在哺乳动物间的传播能力,本研究以豚鼠为模型评价了5株H9N2亚型AIV在豚鼠体内的复制能力和水平传播能力,并分析了5株病毒血凝素(HA)蛋白的分子特征。结果表明,5株病毒均属于CK/Beijing谱系,其中2株病毒的HA具有人样受体特征(Lys226),2株病毒具有禽样受体特征(Gln226),而A/Chicken/JN/Li-2/2010(H9N2)株在该位点的氨基酸残基为苯丙氨酸(Phe226)。裂解位点分析表明,5株病毒均具有低致病性AIV特征。个别病毒的潜在糖基化位点存在增加或缺失现象。感染试验表明,5株病毒均能够在豚鼠呼吸道复制。并且在鼻甲骨处复制稳定,平均病毒滴度为2.01 Log EID50/mL~4.5 Log EID50/mL。传播试验表明,所有病毒株的人工接种豚鼠的鼻洗液中均能够检测到病毒,最长排毒期为接毒后第8 d,而接触组豚鼠鼻洗液中未检测到病毒。本研究表明,5株H9N2亚型AIV均属于CK/Beijing谱系,部分病毒株的HA蛋白已具备人样受体结合特征,并且关键氨基酸位点(226位)处出现新的突变。5株病毒均能够在豚鼠呼吸道复制并通过上呼吸道排毒,但不能在豚鼠间同群传播。  相似文献   

7.
根据已知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序列,设计、合成PCR引物。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的鸡胚尿囊液中提取总RNA,反转录后采用高可信度DNA聚合酶扩增血凝素基因,采用Invitrogen定向表达系统进行克隆表达,纯化获得N末端携带多聚组氨酸标签的重组血凝素,分子质量约75 ku。采用阳性血清经免疫印迹及ELISA分析重组血凝素的免疫反应性,结果表明,重组血凝素能与H9N2亚型病毒抗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  相似文献   

8.
禽流感(AI)是由禽流感病毒(AI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家禽和野禽,1966年首次分离得到H9N2。H9N2是AIV的一个亚型,经过长达数十年的遗传变异,已成为当前流行的禽流感病毒主要亚型之一。除了感染鸡、鸭等禽类,H9N2亚型AIV还可感染猪、水貂等哺乳类动物,甚至还可以感染人。虽然H9N2亚型AIV是低致病性的,但它能与其他病毒或细菌引起共感染,还能与其他亚型流感病毒进行重排,形成新型重组病毒,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不容忽视的潜在危害。文章就H9N2亚型AIV的遗传变异、重组、致病力和跨种传播等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变异情况,本研究对2013年云南省16个地区的3 622份家禽临床样品进行AIV的鸡胚分离和RT-PCR检测,其中分离鉴定到97份H9N2亚型AIV分离株,并选取21个分离株进行HA基因测序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21份H9N2亚型AIV分离株的HA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6.0%~99.4%,均属于欧亚分支的类A/Chicken/Bei Jing/1/1994亚分支,而且又进一步划分为Ⅲ-1、Ⅲ-2两个小分支。其中Ⅲ-2分支为云南地区新出现的进化分支。氨基酸比对分析显示,测序的21个HA基因编码蛋白的裂解位点基序均具有低致病性病毒分子特征;与现用疫苗株相比,HA推导氨基酸序列中存在多个氨基酸位点差异;其中,Ⅲ-1与Ⅲ-2分支的AIV的HA氨基酸序列多个位点存在各自特有的点突变(氨基酸替换),这种变异具有一定的进化(亚)分支特异性。此外,HA基因多个受体结合位点氨基酸存在变异,其中234位氨基酸全部变为L,呈现了人流感受体结合特性;部分糖基化位点、抗原表位关键性氨基酸也存在变异。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中国目前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血凝素(HA)基因的遗传变异情况,对中国不同地区分离的10株H9N2亚型AIV的HA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和测序,并对所获得的HA全序列进行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10个分离株的裂解位点均为RSSR↓GLF,符合低致病性AIV的分子特征;10个分离株有7~9个潜在糖基化位点,由于基因突变有些HA基因出现了新的糖基化位点;与参考株相比,发现了4个抗原表位的突变,这些表位的突变可能引起病毒致病性的改变;受体结合位点除198位有变异外,其他位点均较保守;6株病毒234位氨基酸均为L,具有与哺乳动物唾液酸α,2-6受体结合的特征;10个分离株HA基因与国内疫苗株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0.4%~99.2%和92.2%~98.7%;10个分离株同属于欧亚谱系中的A/duck/Hong Kong/Y280/97群,但差异显著,为此本试验又将其分为4个不同的亚群。人工感染排毒试验结果表明,BJ15和NJ17分离株在鸡体内具有较强的复制能力,排毒周期较长且排毒量也较大,而S145N的漂变导致在145-147位氨基酸多出1个糖基化位点NGT,可能是分离株复制能力增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从河北地区疑似流感发病猪体内分离到一株病毒,经鉴定为H9N2亚型猪流感(SIV)病毒.将该分离株经滴鼻、点眼途径感染小鼠,观察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同时对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基因(M)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与GenBank中登录的相关序列进行比对并绘制系统发育进化树.致病性结果显示:感染小鼠出现精神不振,体重下降,并引起以弥漫性肺泡损伤为主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与禽流感病毒(AW) A/chicken/Hebei/4/2008 (H9N2)(简称CK/HB/4/08)参考株的HA、NA、NP和M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最高.HA蛋白的裂解位点序列为PARSSR↓GLF,属于低致病性流感病毒的裂解位点.HA、NP、NA和M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均显示该分离株与AIV的CK/HB/4/08株位于同一分支,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由此推测该分离株可能是由CK/HB/4/08演化而来,并在跨物种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部分变异.  相似文献   

12.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已在世界范围内的禽类中分离确认,并被证实可以传播到人类和低等哺乳类动物。对于它存在的潜在危害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相关的研究也相继开展。许多遗传进化的分析为禽或猪流感可以直接感染人提供了证据,通过在人体的适应或与人流感病毒基因重组,可以形成新的病毒株,引起人类流感疫情暴发。文章提示应当密切监控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防止人类流感大流行。  相似文献   

13.
为了找到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毒株致病力增强的分子线索,对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的2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遗传进化分析表明,2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发生了基因重配,内部基因来源具有多样性。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强致病力毒株A/chicken/Shandong/818/2010和A/chicken/Shandong/196/2011在HA受体结合位点、NA唾液酸结合位点和潜在糖基化位点处存在显著差异,SD/818在PA蛋白55位氨基酸和336位氨基酸等重要功能位点处出现了与致病力增强有关的突变,这种致病力增强的分子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4.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危害人类健康。流感病毒抗原易发生漂移和转换,使流感病毒的防控变得困难。疫苗接种是防控禽流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全病毒灭活疫苗保护效果好,制备简单,是流感病毒常用的疫苗,但该疫苗局部副反应大,并伴随生物安全问题。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亚单位疫苗等新型疫苗的开发,给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手段。新型疫苗除具有传统疫苗的保护效果外,在生物安全和普遍防控方面具有广泛的优势,是流感病毒疫苗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在我国已有二十多年的流行历史,且在我国鸡群中广泛传播,给家禽养殖业造成了巨额损失;H9N2亚型AIV感染人事件的报道也屡见不鲜,给公共卫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了有效控制H9N2亚型AIV的流行和传播,降低其感染风险,文章从流行特点、分子适应机制、感染宿主范围以及防控措施等方面对H9N2亚型AIV的流行病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在阐明H9N2亚型AIV的流行规律及趋势的同时,概述了其分子致病机制,并初步评估了其进化方向和风险性,为AIV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1994年以来,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在中国广泛流行,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病毒已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和抗原多样性,但是对于其抗原性的演化研究较少。本研究选取2014年H9N2亚型AIV分离株A/chicken/Jiangsu/TM118/2014制备针对其血凝素的单克隆抗体,共获得8株稳定分泌针对血凝素蛋白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4B6、3F2、6D11、6B5、1H6、1G6、2D11、3D2,腹水HI效价在2~(11)~2~(19)之间;特异性鉴定结果显示,8株单克隆抗体仅特异针对H9亚型禽流感病毒,而与其他亚型禽流感病毒及其他感染家禽的常见病毒不反应;广谱性分析显示,6D11可以与所选毒株的绝大部分反应,其它7株与不同年代、不同谱系的反应性不同;8株单克隆抗体均能与感染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MDCK细胞特异性反应,呈现绿色荧光。本研究所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可在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位点分析、流行病学监测及临床检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毒株对禽类致病性的分子致病机制,选用A/chicken/Shandong/818/2010和A/chicken/Shandong/196/2011两株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的野生型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用RT-PCR扩增其全基因组序列,并将其全部克隆于PHW2000双向转录/表达载体。经测序验证后,将其转入293T细胞,并拯救出2株具有血凝活性的毒株。对拯救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验证后,结果表明拯救出的毒株与2株野生型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体外试验证明,拯救毒株与野生毒株在鸡胚和细胞中的复制能力一致;动物试验证明,拯救毒株保持了野生型毒株对鸡和鸡胚的致病力。这两套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构建,研究了病毒变异规律,发现了可能导致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增强的关键氨基酸位点,为流感的监测及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自1994年在中国首次发现以来,一直在家禽中流行,其导致的产蛋下降和发病死亡给养禽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以前的研究发现中国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多个基因型,其表面抗原蛋白血凝素基因(HA)可被划分为以A/chicken/Beijing/1/94、A/quail/Hong Kong/G1/97(G1)和A/chicken/Heilongjiang/35/01等为代表的3个亚群,神经氨酸酶基因(NA)可被划分为以A/chicken/Beijing/1/94、A/quail/Hong Kong/G1/97(G1)和A/chicken/Hong Kong/G9/97(G9)等为代表的3个亚群。其中类G1病毒的HA基因只在香港分离株中出现。本研究对我国2003年~2004年从禽类中分离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基因进行测定和遗传演化分析,结果表明其中11株病毒的HA基因属于CK/BJ/1/94群系,NA基因属于CK/BJ/1/94或DK/HK/G9/97群系,并首次发现两株病毒含有类G1病毒HA和NA基因,而且这些类G1病毒具有不同的抗原性以及人流感病毒的受体结合位点。本研究结果提示应对H9N2病毒的防治及其公共卫生意义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与韩国禽流感H9N2病毒血凝素分子特性的区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与韩国都发生了H9N2亚型禽流感,且都对养禽业造成了严重损失。国际上有不少学者认为韩国的H9N2亚型流感是由中国通过禽肉及其相关产品的输入而引起。本研究针对这一情况对从中国大陆分离的H9N2病毒和自GeneBank读取的韩国H9N2病毒的血凝素核苷酸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属于不同的进化分支。所有中国H9N2病毒的血凝素裂解位点都为-RSSR/G-,而韩国H9N2病毒的血凝素裂解位点为-ASVR/G-、-ASYR/G-或-ASGR/G-。韩国H9N2病毒血凝素的受体结合位点的氨基酸在第183、190和226位点分别H、E和Q;而中国毒株的变异较大,在第183位点全部为N,190位点为A、T或V,第226位点为L或Q。因此,中韩两国的H9N2病毒血凝素分子特性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20.
《畜牧与兽医》2015,(5):16-19
目的:通过哺乳动物细胞表达出禽源H7N9流感表面HA蛋白,并鉴定其抗原性。方法:通过引物设计,利用融合PCR方法扩增得到H7N9禽流感HA基因,以p CAGGS为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 CAGGS-H7-thrombin。测序正确后将重组质粒转染293T细胞。经72 h后收获上清,通过镍柱和凝胶层析柱纯化后得到目的蛋白。Western blot和ELISA结果鉴定纯化的H7蛋白的抗原性。结果:293T细胞表达的上清经HisTrapTMHP纯化后过Superdex 200 10/300 GL分子筛,在洗脱体积达到11 m L左右出峰,由出峰位置判断其为H7三聚体。Western blot检测在60 ku左右有一条阳性条带,ELISA检测其对抗H7N9小鼠阳性血清有很高的反应值。试验成功表达禽流感病毒H7N9的H7蛋白,并且针对H7N9的阳性血清有较高的灵敏性,为进一步研究H7N9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