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用寡核苷酸探针对近交系小鼠DNA指纹图谱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DNA指纹技术,用非放射性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GGAT)。对3个清洁级近交小鼠品系C57、DBA/2、BALB/c进行检测,分析其DNA指纹图谱。结果显示,不同品系近交系小鼠的DNA指纹图谱有明显差异,而品系内小鼠之间的DNA指纹图谱基本一致。证明DNA指纹技术能够较好地检测出近交系小鼠的基因纯合性,反映其遗传质量,可以应用于对近交系小鼠的遗传质量监测。 相似文献
2.
DNA指纹技术在近交系动物遗传检测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物素标记的(GGAT)4寡核苷酸探针对DBA1、DBA2两种近交系小鼠及DBA2×DBA1 F1代小鼠进行了DNA指纹图分析,并与常规生化位点标记分析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DNA指纹图具有良好的多态性,不仅可以分辨生化位点标记分析法能够区分的不同品系的近交系动物,而且也能够分辨生化位点标记分析法不能区分的不同品系的近交系动物.研究还表明,用同一方法重复同一基因组DNA的指纹图时,获得相同的实验结果.因此,DNA指纹图法不仅比传统的生化位点检测分析法有更好的分辨力,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DNA指纹图与生化指标分析对近交系小鼠遗传检测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JL-02多位点探针对来自北京和西安地区的5个BALB/c群、2个BALB/c-nu/nu群、4个C57群、1个CBA/N群和1个DBA/2群近交系小鼠进行了DNA指纹图分析,并与常规生化标记分析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DNA指纹图的图带教均为17~22条,具有良好的多态性.生化标记分析中Hbb位点显示异常的BALB/c及BALB/c-nu/nu小鼠与其同群体正常小鼠的DNA指纹图有较大差异,2个体之间的相似系数(F)及共有带率(X)均在0.8以下,完全相同DNA指纹图的概率(P)均在1.3×10-2以下;生化标记分析未见异常的群体内,DNA指纹图基本一致,P>2.2×10-1.DNA指纹图显示,不同单位的同一品系间存在一定差异,其F及X均在0.8以下,P<1.1×10-3.不同品系间DNA指纹图的F及X相差较大,均在0.4以下,P=2.7×10-10.BALB/c群与BALB/c-nu/nu群间DNA指纹图的F和X在0.65以下,P=3.8×10-6.同一动物的基因组DNA,经不同次实验所得出的DNA指纹图基本一致.2种方法比较表明,DNA指纹图在动物遗传检测中比生化标记分析有较大的优势,它不但能确切地反映生化标记分析显示的异常动物的遗传变化,而且还检出了生化标记分析未能检出的动物遗传变异,因此更加灵敏.DNA指纹图能反映出动物个体间、群体间及品系间的变异程度、亲缘关系及遗传距离,这是生化标记分析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4.
近交系小鼠在医学与生物学研究领域占重要地位。近交系小鼠遗传质量影响着相关实验的可信度,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一般形态学标记、细胞遗传学标记、免疫学标记、生物化学标记和分子生物学标记等。一般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免疫学标记和生物化学标记都是外在表现型或者遗传物质载体的监测,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并且不能覆盖全部染色体。分子生物学标记包括: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DNA指纹、随机遗传扩增DNA多态性和串联重复序列。分子生物学标记虽基于DNA水平进行监测,但目前尚无标准遗传背景图可供参考。为高速发展的现代医学服务急需建立标准遗传背景图谱。 相似文献
5.
6.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分析了BALB/c、57BL/6、DBA/2、C3H/He近交系小鼠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上述小鼠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多态性RAPD标记;RAPD可作为近交系小鼠的分子标记, 在DNA水平区别4种近交系小鼠。 相似文献
7.
近交系动物遗传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敏强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6,36(5):48-50
动物实验在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采用高度近交的动物可以减少实验动物数量和实验重复次数,提高实验结果的可比性、可重复性和准确性。近交系动物培育过程中,为保证实验动物基因的纯合性而辅之以遗传检测、及时发现和清除变异的个体是非常有必要的(RUssell 相似文献
8.
DNA指纹技术及其在畜禽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波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94,24(4):42-44,16
DNA指纹技术主要是利用卫星DNA探针和适当的限制性内切酶,通过Southern杂交产生相应的DNA指纹图谱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方法。本文介绍了DNA指纹技术的产生、原理、DNA指纹图谱的特点、产生过程和DNA指纹技术在畜禽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微卫星DNA指纹技术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DNA指纹技术的原理及微卫星的特性DNA指纹技术是Jeffereys[1] 等人 1985年在人类遗传研究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遗传标记方法 ,此后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其主要原理是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分布着许多具有串联重复序列的区域 ,在细胞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DNA的不均等交换 ,使串联重复数目发生增加或减少 ,从而演化出高度重复区段长度的多态性。目前 ,被用作遗传标记的串联重复序列一种为小卫星序列 ,重复单位长度一般为 11~ 70bp ,另一种为微卫星序列 ,重复单位长度一般为 2~ 6bp。用小卫… 相似文献
10.
DNA指纹技术及其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指纹 (DNAfingerprint ,DFP)技术是一种在单一实验中可以检出大量DNA位点差异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1980年Wyman和White首先在人类基因文库的DNA随机片段中分离出高度多态的重复序列区域。 1982年 ,Bell等人又在人胰岛素基因附近发现高度重复序列。 1985年 ,Jeffreys等人发现小卫星位点的核心序列并以此为探针获得了第一个杂交图谱 ,由于其具有和人的指纹相似的个体特异性而被称为DNA指纹图谱。之后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DNA指纹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并在医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DNA指纹技术的发展及… 相似文献
11.
前期研究中选取了198个与基因突变和疾病相关的小鼠微卫星不稳定性位点,经对转基因和基因突变小鼠研究,发现有41个位点具有不稳定性.为了进一步确认这些位点与基因改变的相关性,本试验应用这41个微卫星位点对29种C57BL/6J基因敲除小鼠进行了检测,并将野生型C57BL/6J和129品系小鼠(ES供体)作为对照.通过PCR扩增,STR扫描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微卫星的不稳定性.在41个微卫星位点中有10个位点在11种基因敲除小鼠中呈现不稳定性(24.4%,10/41).核心序列为三核苷酸的D3Mit22在9号基因敲除小鼠中显示不稳定性,其余40个位点的核心序列均为二核苷酸,有9个位点呈现不稳定性(22.5%,9/40);另一方面,29种基因敲除小鼠有11种出现了不稳定性(37.9%,11/29);(TG)n为核心序列的二核苷酸表现不稳定性的比率最大(50%,2/4),依次为(GT)n(27.27%,3/11)和(AG)n(25%,1/4),重复序列(CA)n、(CT)n分别为23.08%(3/13)和20%(1/5).克隆测序的结果显示,6种基因敲除小鼠呈现核心序列片段的插入,1种基因敲除小鼠则为缺失.有2个位点(D13Mit3和D14Mit102)在2种基因敲除小鼠中出现不稳定性,9号基因敲除小鼠在2个位点(D3Mit22和D13Mit3)呈现不稳定性.结果显示基因敲除小鼠出现了微卫星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13.
封闭群 Wistar大鼠的微卫星 DNA遗传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选取9只SPF级Wistar大鼠,其中4只雌性和5只雄性.在大鼠染色体上筛选了30个基因座位点,利用PCR扩增技术对封闭群Wistar大鼠群体进行了微卫星DNA多态性分析.结果有30对引物经扩增后均有图带产生,没有无效基因存在,图带均为双带.不同个体间的相似系数主要分布在0.3~0.8之间,在0.5~0.8之间占总数的94.4%,最高值为0.733.9号个体与其余个体间相似系数相对低于其他个体间的相似系数.筛选出了19个微卫星位点具有显著多态性,为建立一种对Wistar大鼠进行准确可靠、快速简便的遗传监测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白头鹤(Grus monacha)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湿地的越冬水鸟,湿地退化导致栖息地逐渐丧失,影响越冬种群的稳定,开展种群遗传结构研究对越冬白头鹤的有效保护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共采集安徽菜子湖、升金湖、江西鄱阳湖、上海崇明东滩4个白头鹤越冬地粪便样品221份、羽毛样品9份和肌肉样品4份,从中获得了72份样品的mtDNA控制区(D-loop)1103-1104bp序列。结合从GenBank获得的两个来自日本的白头鹤个体序列(GenBank AB017625、AB023813),对越冬种群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长江中下游4个越冬种群共发现26个变异位点,定义了23种单倍型。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白头鹤单倍型多样性(h)为0.823±0.042,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157±0.00021。各个种群FST值表明我国长江中下游各种群之间无显著的遗传分化。两种中性检验(Tajima’sD = 2.10951, p < 0.05;Fu’s FS=19.351, p < 0.01)分析结果表明,白头鹤在进化史上可能经历了种群扩张。 相似文献
15.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指纹分析技术,由12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个具有多型的引物对28只新浦东鸡的基因组DNA指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引物共扩增出27条DNA片段,多型条带24条,其多型频率为0.593;其中H05引物扩增出DNA片段7条,其多型频率为0.259,G04引物扩增出DNA片段11条,其多型频率为0.408;V15引物扩增出DNA片段9条,其多型频率为0.333,3个引物扩增的DNA片段长度为489~1940bp.各位点的片段共享度分别是0.856,0.716和0.674;杂合度为0.549,0.695和0.727;平均百分差异为0.144,0.284和0.326;平均百分差异均值为0.251. 相似文献
16.
17.
利用微卫星DNA标记分析槟榔江水牛群体遗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槟榔江水牛是近年在我国云南西部发现的第一个本土河流型水牛.为了揭示其群体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组成、其与河流型和沼泽型水牛的遗传关系及沼泽型水牛对该水牛的基因渗入等重要遗传背景信息,本研究采用30个微卫星DNA标记对141份槟榔江水牛样品和对照群体24份河流型水牛(摩拉水牛)样品、41份沼泽型水牛(滇东南水牛)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在槟榔江水牛群体中共检测到253个等位基因,其中,54个为3个群体所共享的等位基因,58个为只在槟榔江水牛与摩拉水牛间共享的等位基因,73个为只在槟榔江水牛与滇东南水牛间共享的等位基因,其余68个等位基因为该群体所独有.槟榔江水牛平均等位基因数、平均表观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等参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群体,分别为8.433 3、0.640 5、0.600 9和0.594 7.该水牛群体近交系数FIS值为0.061 9.槟榔江水牛与摩拉水牛间的DA遗传距离为最小(0.114 4),在NJ树上聚为一支;而滇东南水牛与槟榔江水牛和摩拉水牛间的遗传距离较大(分别为0.382 9和0.555 3),其在NJ树上单独聚为一支.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显示,槟榔江水牛遗传组分为河流型与沼泽型2种类型水牛混合的模式(当K=2时),整个群体中有相当数量的个体存在沼泽型水牛的遗传渗入(群体中沼泽型水牛遗传组分为0.067 2).结果揭示,槟榔江水牛遗传资源独特,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但该群体杂合子缺乏,且存在一定沼泽型水牛的基因渗入. 相似文献
18.
甘南州蕨麻猪mtDNA D-环序列的起源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甘南州蕨麻猪mtDNA D-环序列起源与遗传多样性,利用文献报道的1对引物对蕨麻猪mtDNA D-环序列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对所得数据进行单倍型、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树和网络关系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35头蕨麻猪mtDNA D-环序列表现出3种长度变异,其中4个序列长度为1 199 bp,3个序列长度是1 319 bp,127个序列长度为1 219 bp.对127个长度为1 219 bp的序列进行分析,发现83个单倍型.单倍型比例、单倍型多样度、核苷酸多样度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在卡加曼蕨麻猪最高,而在夏河蕨麻猪为最低.系统发育树和网络关系分析均将83个单倍型分为2个分支,说明蕨麻猪具有2个母系起源.与其他猪种mtDNA D-环序列比较,蕨麻猪与东南沿海野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没有发现东亚与东南亚野猪对蕨麻猪的起源有贡献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福安水牛的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福安水牛是福建省地方优良品种之一,为了进一步阐明其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采用8对微卫星引物对福建福安、闽清、古田及南靖等4个福安水牛群体,共计130头样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福安水牛4个群体8个微卫星座位共有78个等位基因,其中4个群体共享的等位基因为50个,非共享等位基因28个。各等位基因频率介于0.015 2~0.527 8之间;共检测到基因型6~29种;4个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817 2±0.023 0、0.820 4±0.029 4和5.85±0.84;根据奈氏标准遗传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遗传距离最远的是闽清群体与南靖群体(0.351 8),遗传距离最近的是福安群体与闽清群体(0.183 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