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笑吧     
正千万别看肚子说话一身材尚好的姑娘上公交车刚坐下,一大肚婆就站于她身边。司机叫:"这姑娘,给孕妇让个位子吧。"姑娘犹豫了一下,没有起身。司机hold不住了,怒道:"现在女孩子长得漂漂亮亮的,怎么这么没有公德心啊?"姑娘也hold不住了,泪奔道:"我也怀孕四个月了。"大肚婆也hold不住了,怒吼:"我不是孕妇!"  相似文献   

2.
开心一刻     
<正>孩子一位女性申请职业时,老板问:"你有几个小孩?"她回答:"五个。"老板问:"那他们叫什么名字?"她回答:"晓明、晓明、晓明、晓明、晓明。"老板问:"都叫晓明,那你要叫他们吃饭时怎么办?"  相似文献   

3.
太委屈     
<正>有个姑娘叫小容,住在广场旁边的居民楼上。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她被一位在广场上巡逻的年轻警察吸引住了,有空就在窗前凝望那个穿警服的身影,但是她没有勇气上去表白。  相似文献   

4.
徐福成 《广西蚕业》2008,45(1):76-76
在罗秀镇,许多群众都不养小蚕,只要打个电话、报个数,就有人送来育好的小蚕。这个负责育小蚕、送小蚕的人,就是被群众称为“贴心人”的韦桂昌。 今年42岁的韦桂昌,高中毕业后就回乡务农,虽然身在农村,但是他没有放弃对崇高理想的追求,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000年,韦桂昌终于通过党组织考察,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在10多年生产过程中,韦桂昌靠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掌握了过硬的生产技术。到2006年时,他种植的15亩水稻和12亩桑园连年获得丰收,  相似文献   

5.
正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以崇敬的心情想念、怀念、纪念给人类带来福祉的蚕姑娘、蚕神。那么蚕姑娘、蚕神究竟生于何时,出生在什么地方?这一直是一个缠绕人们心中的难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研究了德阳地区的养蚕织帛历史,愿与大家交流。1德阳蚕女墓《四川通志》卷44载:"古蚕女墓在什邡、绵竹、德阳三县界,石亭江北。"唐人孙毅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一北京姑娘和大肉猪同睡在床上的图片被网友翻出。图片中的这头猪叫五花,重达170斤,是这位姑娘从小养到大的"萌宠"。这位姑娘在微博中晒出她和宠物猪五花的合照后,引来网友的争相议论。(本文图片均来自@猪颠颠的微博)。@猪颠颠表示有一个网友看她的微博后转头就买,之后向她表示很后悔。"宠物猪很容易被主人不负责任地养下去",她建议大家不要轻易尝试。  相似文献   

7.
<正> 我县高家岭乡农村姑娘李慧玲,今年承包了石拱乡农场的三十亩河堤桑,通过一番科学的经营管理之后,年收入3329.6元,除去化肥,燃料,药品等投资318元纯收入3011.6元。她兴桑养蚕,科技致富的事情传开后,引起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极为关注。为了更好地交流和总结经验,特作了这次专项调查。  相似文献   

8.
<正>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有这样一类诗词,它既描写生产、又刻画民风,既鞭挞世态、又抒发情感,尤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流光溢彩,鲜艳夺目,它就是纵贯古今、穿越时空的蚕诗词。蚕诗词最早可追溯到2 600年前的《诗经》,在《诗经》305篇诗歌中与蚕有关的就有27篇,如"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魏风·十亩之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相似文献   

9.
广丰县吴村乡潭家衬共有22户,122人,107.6亩耕地,人平水用0.66亩;三面环山,田少地瘦。过去经营项目单一,生产水平低下,群众欲富无门,1981年响应县政府的号召,开始栽桑养蚕。现有桑园26亩,有16户养了蚕。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宜州蚕区养的蚕出现了新的怪病,当地蚕农称之为"铁蚕",该病表现为:蚕整体发育不齐,大小参差,越养越小,光吃叶不吐丝营茧。很多蚕农因"铁蚕"损失惨重甚至绝收,大暴发时,全村(屯)养的蚕几乎全军覆灭,损失极大。如今,宜州蚕农大有谈"铁蚕"色变之感,很多蚕农一发现"蚕儿大小不齐",就把蚕倒掉,特别是在四龄期前,倒蚕现象更为普遍。笔者多次下到村屯调查了解,群众所称的"铁蚕",并不是所有的都是"无可救药"。现笔者将"铁蚕"现象产生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阮小籍 《草原》2011,(12):36-38
雪妮儿雪妮儿是三叔家的老五丫头。最初雪妮儿不叫雪妮儿,就叫妮儿。农村刚出生的闺女儿都叫妮儿,所以妮儿根本不能算是名字。三叔一直想要的是儿子,所以看到老五生下来又是个丫头,便名字也懒得起。到了入学的年龄,三婶说,给孩子起个名吧,不能"妮儿"、"妮儿"的叫一辈子。因为是冬天生的,三叔说,那就叫雪妮儿吧。  相似文献   

12.
修水县征村公社有了个大队,一个蚕场,68个生产队,1435户,人口6721人,耕地面积6816亩,水田旱池各半,是一个半平原、半山区,规模不大的公社。现有桑园面积1551.6亩,其中79年栽96亩,80年冬栽920亩,81年冬栽536亩,全社每户平均有桑园1.08亩,人平桑园0.23亩。该社栽桑养蚕有一定的基础,群众栽桑有习惯,养蚕有经验,1958年就办起了公社蚕桑场,63年产茧163担,荣获全省蚕桑战线十面红旗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农村的方针政策得到进一步的落实,蚕乡的春天又  相似文献   

13.
<正> 安康县大同乡双椿村退伍军人陈余全,全家三口人,承包耕地2.7亩,桑园4.5亩。他热心养蚕事业,十多年来悉心学习养蚕技术,成为远近闻名的养蚕能手。为了帮助周围群众养蚕致富,从1983到1986年为蚕农共育小蚕465张,平均张产茧达  相似文献   

14.
<正> 家蚕有三种繁衍性状:一年发生一代叫一化性蚕;一年发生两代叫二化性蚕;一年发生两代以上叫多化性蚕。一化性蚕结茧大、丝质好,但蚕体质弱、龄期长、易感病、饲养花工多;多化性蚕则相反;体质强、龄期短、但结茧小,丝质差;二化性蚕介于一化性和多化性之间。为了兼顾茧的产量、质量、蚕儿体质,目前,大多以饲养二化性蚕为主。  相似文献   

15.
<正> 1972年前,由于我县蚕桑生产没有一套适应我县实际情况的技术措施和一支群众专业队伍,使全县4972亩成片桑园在短短的五年中毁掉了3000多亩,蚕茧产量急聚下降。我们剖析其原因,主要是林彪“四人帮”极“左”路战的干扰,使蚕技工作跟不上去,蚕病多而漫延广,养蚕收入低而不稳导致忽视对桑园的管理,桑园收入低微,结果使蚕桑生产频临到夭折的边缘。  相似文献   

16.
<正> 王道娃是洋县七氏公社七氏大队蚕桑技术员。今年春天他养了十张原种蚕,收茧528斤,收入1574元,周围群众都说:“王道娃今年借养蚕发了财”。七氏大队是1981年冬才发展蚕桑生产的新蚕区,1982年秋大队试养秋蚕24张,其中王道娃养的一张,收茧86斤,收入156元,尝到了栽桑养蚕的甜头,激发了靠养蚕致富的积极性;当年冬天就栽桑1350株,今年春天王道娃承包了生产队的十亩密植丰产桑园,并与汉中地区蚕种场签订了喂养10张原蚕的合同。在地区蚕种场和县蚕技站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从收蚁到上簇采茧整个养蚕过程中,他们全家六口人经过三十多天的辛勤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我县位于秦巴山区,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有南北兼备的林特产品,90万亩耕地,647000农业人口,发展蚕桑生产条件优越。我县养蚕历史悠久,社员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1953年推广改良蚕种,1955年开始饲养秋蚕,从此开始了一年多次养蚕工作,由一季蚕增养到二  相似文献   

18.
<正> 射洪县养蚕能手赵代芬,48岁,她家住在金华镇8村7社,任村妇女主任,共产党员。她以身作则,带头栽桑养蚕,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了县里多次表彰,当地群众称她是养蚕高产“状元”。赵代芬全家6人,承包耕  相似文献   

19.
哈哈镜     
<正>1.有三个兄弟,老大叫年纪,老二叫文化,老三叫笑话。他们的父母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于是三兄弟上山砍柴。砍柴回来后,他们家的邻居看到了三兄弟的父亲,就问:"怎么样啊?"父亲说:"年纪一大把,文化一点也没有,笑话倒有一小段。"  相似文献   

20.
山东曹县位湾镇王泽铺村28岁的农家姑娘林玲芝。因养麝香鼠时间长、数量多而出了名,人们都叫她"鼠"女。王泽铺地处太行堤水库二库,是万亩藕池生产基地,有闻名全国的特种动物批发大市场和蔬菜批发基地,是县科委重点扶持的种养大镇,是招商引资的好地方,而王泽铺又位于徐单公路北邻,且又是百里闻名的古老大集市,林玲芝抓住这个有利的条件,从1995年开始养麝香鼠,逐年增多,1999年已有500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