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和牛     
日本和牛是日本民族推崇的国宝,是在以稻田耕作为主的农业生产中逐步培育出来的肉牛品种,历史上的和牛主要是以役用为主,和牛形成分为3个历史阶段,第1阶段在19世纪末,日本和牛是以田间耕作为主,役用性能非常好,第2阶段是在20世纪初,导入了部分欧洲牛的血统,向役乳兼用型发展,泌乳性能有所改善,第3阶段是二战结束后,国内肉禽品需求增加,农业逐步实现耕作机械化,需要培养本国肉用牛品种,经过导入欧,美等国肉牛的血梳,培育出今天的日本和牛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牛经济类型划分的意义和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肉用指数(Beef purpose index,简写为BPI),即平均成年活重与体高的比值,作为划分肉用牛与役用牛(品种)的量值指标。经对国内外74个肉牛和役牛品种(类型)资料计算,平均BPI值,公牛4.56kg/cm,母牛3.32kg/cm。以此作为划分役牛、肉牛的基本界限,与传统抽象描述法划分结果吻合良好,符合比率由92.6%(国外肉用品种公牛平均值)到97.9%(国内黄牛品种母牛平均值)。  相似文献   

3.
婆罗门牛(Brahman)作为一个肉用瘤牛品种,也许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瘤牛品种,它不但作为纯种牛在热带亚热带的肉牛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作为育种材料广泛用于肉牛新品种的育成,如美国用婆罗门与不同的品种育成了圣格鲁迪斯牛、婆罗格斯、婆罗福...  相似文献   

4.
论牛的肉用、役用经济类型划分的意义和方法(BPI指数)   总被引:23,自引:15,他引:8  
关于以一个量值指标来划分现今典型的肉用型牛和役用型牛品种,还未见有报导,本文提出肉用指数(Beef purpose index,简写BPI),即平均成年活重与体高的比值,作为划分肉用牛与役用牛(品种)的量值指标,经对国内外74个肉牛和役牛品种(类型)资料计算,平均BPI值,公牛:4.56kg/cm,母牛3.32kg/cm,以此作为划分役牛,肉牛的基本界限,与传统抽象描述法划分结果吻合良好,符合比率由92.6%,(国外肉用品种公牛平均值)到97.9%(国内黄牛品种母牛平均值)。  相似文献   

5.
1 品种类型的选择 不同品牛种的遗传基因有差异,因此产肉性能也有很大差别.育肥肉牛应以肉用品种为好,乳肉兼用品种次之,再者为乳用品种,役用品种较差.当前,纯肉牛品种在我国尚少,利用他们的后代育肥有一定困难,但经过改良的杂交后代甚多,利用这些杂交后代的架子牛进行育肥较为便利,而且育肥效果较好.据报道,肉用牛及其杂交后代育肥效果比当地种牛好.因为肉用牛及杂交后代牛体内营养物质的同化作用强,生长快,育肥周期短,饲料报酬高,而且肉质好.一般肉用牛与当地种牛杂交,其后代的产肉性能比本地种牛提高15%以上.  相似文献   

6.
纯种和牛胚胎引进与繁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和牛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优秀肉牛品种之一。其肉大理石花纹明显,又称“雪花肉”。由于其肉质细嫩多汁,肌肉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很低,风味独特,肉用价值极高,在日本被视为“国宝”,全球市场售价极其昂贵。本试验旨在借助日本和牛的优良肉用遗传基因,利用胚胎生物工程技术,进行纯种和牛良种繁育。  相似文献   

7.
《中国牛业科学》1998,24(3):67-67
意大利皮埃蒙特牛意大利皮埃蒙特牛是世界上肉用性能最好的肉牛品种,品种选育时主要注意其早熟,包括提早达到屠宰体重时的月龄,对肉质和肌肉嫩度进行重点选育,不求大型体格,体重要求适中,成年母年体重500-600kg,育成公牛15-18月体重550-600k...  相似文献   

8.
雪龙黑牛是利用日本黑毛和牛与国内优良肉牛品种进行多元组合杂交,开发和培育出的极具特色的肉用牛品种.其肉质鲜嫩爽滑,外观美妙,入口即溶,体现出高档的牛肉品质.不仅口感好,其营养价值也高,某些营养成分已超过了国际上著名的高档肉牛品种,突出特点是脂肪中含有的饱和脂肪酸低、不饱和脂肪酸高,胆固醇含量也低.  相似文献   

9.
影响肉用牛杂改本地牛难产率的因素周清江赵建国(五常市家畜繁育站150200)徐丙华丁立民(五常市兽医卫生防疫站)隋振丽(安家畜牧综合站)郭艳华(民乐畜牧综合站)肉用杂交牛的难产率一般比奶用牛、奶肉兼用牛和黄牛高。其主要原因在于用大型肉牛品种公牛与较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牛业科学》2008,34(1):F0003-F0003
由农业部下达、河南省畜牧局主持,河南省畜禽改良站、泌阳县畜牧局承担的培育肉牛新品种项目,通过验收并成功培育出肉用型牛新品种一夏南牛,已由农业部于2007年6月15日向国内外公告。该品种群体稳定的遗传组成为:夏洛来牛37.5%,南阳牛62.5%。  相似文献   

11.
新疆褐牛是以新疆地方品种牛哈萨克牛为母本,经过多品种杂交,历经数十年选育形成的乳肉兼用牛品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对于农产品的消费亲睐,综合考虑新疆肉牛优势产区的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和接受程度,确定了新疆褐牛的选育方向和技术路线。该文主要从新疆褐牛品种培育历程、选育方向确定和肉用类型群体选育技术与进展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推动品种改良和品种形成,为其他肉牛新品种选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2肉用牛的品种选择与运输2.1肉用牛的品种2.1.1国外肉牛品种国外的主导品种有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利木赞等。2.1.2国内肉牛品种延边牛、蒙古牛等。2.1.3杂交肉牛利用纯种肉牛或兼用牛做父本的肉用杂交牛。  相似文献   

13.
如何以我国第一个肉用牛品种“夏南牛”为主导品系,推动肉牛生产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牛产业”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哪些制约?怎样使我国的“牛经济”尽快牛起来?5月8日-10日,在中国第一个肉用牛品种夏南牛诞生地泌阳县,由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河南省畜牧局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现代肉牛经济高层论坛暨泌阳县第二届夏南牛比赛大会顺利召开。  相似文献   

14.
秦川牛是中国优良的黄牛地方品种,以其体格高大、肉用性能好、遗传性稳定等特点而饮誉海内外,是我国四大良种黄牛之一,因产于八百里秦川的陕西省关中地区而得名。全国著名黄牛专家邱怀教授曾誉秦川牛为“国之瑰宝”、香港地区饮食业中曾评为世界第二名优良肉牛品种而闻名遐迩。又因其适应性强、增重快、  相似文献   

15.
肉用杂交牛的难产率,一般比奶用牛,奶用兼用牛和黄牛高。其主要原因在于用大型肉牛品种公牛与较小型品种母牛杂交,犊牛的出生重和体型明显增大,在我们镇虽然采用了以夏洛来为主的大型肉牛品种和本地黄牛杂交,难产现象却极少发生。从开展改良的1975年到现在,凡配海福特、利木赞的本地母牛都全部顺产,配夏洛来和西门塔尔的母牛绝大部分顺产,难产者仅见3例。就这个问题,我们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以肉用指数(Beef purpose index,简写为BPI),即平均成年活重与体高的比值,作为划分肉用牛与役用牛(品种)的量值指标.经对国内外74个肉牛和役牛品种(类型)资料计算,平均BPI值,公牛4.56 kg/cm,母牛3.32 kg/cm.以此作为划分役牛、肉牛的基本界限,与传统抽象描述法划分结果吻合良好,符合比率由92.6%(国外肉用品种公牛平均值)到97.9%(国内黄牛品种母牛平均值).  相似文献   

17.
肉用西门塔尔牛与和牛杂交群体的肉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对肉用西门塔尔牛与杂交和牛两试验群体进行肉质性状比较,以期为肉品质性状遗传机制剖析及优质肉牛培育提供理论指导。收集肉用西门塔尔牛与杂交和牛两试验群体肉质性状表型数据,包括眼肌面积、剪切力、系水力、pH、肉色、脂肪颜色和大理石花纹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及差异性分析,从而综合评价两群体的肉品质。结果显示,两群体的脂肪颜色、系水力及剪切力呈现两两正相关;肉色与脂肪颜色、pH呈正相关,且肉色与pH呈显著相关(P < 0.05),而系水力与pH、肉色和大理石花纹呈负相关。在两试验群体间,和牛杂交群体的大理石花纹、眼肌面积、pH性状表现为极显著优于肉用西门塔尔牛(P < 0.01)。从性别比较来看,肉用西门塔尔牛母牛在大理石花纹、pH、剪切力等性状上极显著或显著优于公牛(P < 0.01;P < 0.05);而和牛杂交群体母牛的肉色和剪切力性状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公牛(P < 0.05;P < 0.01)。总体而言,和牛杂交群体的肉质性能优于肉用西门塔尔牛;群体内比较表明,肉用西门塔尔牛群体母牛肉质性能优于公牛,而和牛杂交群体母牛肉质性能低于公牛。  相似文献   

18.
我国从国外引进的兼用牛及肉用牛品种很多,但由于品种特性,适应性的限制,应用比较广泛的只有少数的几个品种,其中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利木赞牛是改良黄牛应用最多的三个父系品种,这几个品种在黑龙江省都有纯种繁育。现简介如下。1西门塔尔牛(SIMMENTAL...  相似文献   

19.
利木赞牛是世界公认的优秀肉用牛品种,本站于2001年4月从加拿大引进了利木赞牛的冷冻胚胎,并开展了通过非手术方法移植到本地母牛体内进行生产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4法系夏洛来牛对我国黄牛的改良作用4.1培育我国专门肉用牛品种十分珍贵的种源目前,我国有近1亿头黄牛,是世界养牛大国,也是第三大牛肉生产国;我国有47个黄牛品种和类型,其中五大地方良种黄牛-秦川牛、晋南牛、鲁西牛、南阳牛、延边牛闻名国内外,但按肉用指数BP I衡量,目前仍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