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观察3种马肠道寄生线虫的体表结构,试验对采自马消化道内的偏位杯冠线虫(Cylicostephanus asymetricus)、间生杯冠线虫(Cylicostephanus hybridus)和粗壮食道齿线虫(Oesophagodontus robustus)标本(每种线虫选取雄虫、雌虫各3条)进行处理,然后用扫描电镜观察并测量。结果表明:偏位杯冠线虫外叶冠细长而卷曲,共20枚;雄虫生殖锥腹唇呈圆锥形,有乳突状突起,背唇上有成对、长囊状附属物;雌虫尾长为102μm。间生杯冠线虫外叶冠长而尖,共18枚;雄虫生殖锥腹唇皮质领发达,背唇上有1对乳突状突起的附属物;雌虫尾长为90μm。粗壮食道齿线虫外叶冠细长,共22枚;雄虫交合伞有伞前乳突,生殖锥有2对粗指状附属物,长约为50μm;雌虫阴门距尾3 mm左右,肛门距尾尖500μm,尾末端有小突。说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3种线虫的外部形态特征有明显的差异,可以用扫描电镜对3种线虫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2.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采自乌克兰的马属动物消化道内杯环属的细口杯环线虫(Cylicocyclus leptostomum)、外射杯环线虫(Cylicocyclus ultrajectinus)和冠环属的箭状冠环线虫(Coronocyclus sagittatus)的体表形态进行观察。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虫体外叶冠的形状和数目、雄虫生殖锥和雌虫尾部等结构辨识清晰,立体感强。细口杯环线虫外叶冠细长,小叶状,22枚;雄虫生殖锥腹唇锥形,有丘状突,背唇有囊泡状附属物和指状突;雌虫尾长176μm,末端急剧变细。外射杯环线虫外叶冠宽而长,12枚,内叶冠中有12枚、较长、随外叶冠伸出口囊、位于外叶冠中间;雄虫生殖锥发达,腹唇锥形,背唇两侧有长形突起和泡状附属物;雌虫尾长约386μm。箭状冠环线虫外叶冠细小,片状,20枚;雌虫尾尖锥形逐渐变细,长约130μm。研究结果为上述3种线虫的分类鉴定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1.福建省家禽通过一年来的检查,家鸭200只,家鸽120只,家鸡60只和鹅50只的结果,检得线虫18种,分隶于8科12属,其中寄生于家鸡和家鸭的各有8种、家鸽3种、家鹅2种。2.福建省已知的家禽寄生线虫18种中、鸡蛔虫、鸡异刺线虫、异刺线虫、鹅裂口虫、钩唇饰带线虫、螺旋咽饰带线虫和膨尾毛细线虫等七种,是国内各地常见的家禽寄生虫。鸭裂口虫、鸟四辐射线虫、鸭瓣口虫、四棱线虫、钩状棘结线虫、厚尾束首线虫、孟氏眼虫、鹅毛细线虫和鸽毛细线虫等9种是我国首次的记录。3.福建省家禽寄生线虫,感染率较高而危害性严重的,有鸡蛔虫、家鸡感染率占36.6%,感染度为2—196个;鸡异刺线虫、家鸡感染率占76.6%,感染度为5—72个;鹅裂口虫、家鹅感染率占80%,感染度为12—94个;鸟四辐射线虫、家鸽感染率占75%、感染度为5—360个:台湾束首线虫、家鸭感染率占60%,感染度为2—26个。  相似文献   

4.
刚棘颚口线虫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刚棘颚口线虫扫描电镜显示:头球顶端有两片半球形的大侧唇,大侧唇背面有1对双乳突和1个头感器。在轮节皮棘第6-7排或第8-9排或第10-11之间各有1对颈乳突,与樊氏等及古贺正崇等描述颈乳突位置有所差异。并观察到雄虫尾端长交合刺的皮纹上有细小的凹陷小乳,其顶端有开口处;有2对尾乳突。雌虫阴门位于虫体腹面中线之后;尾端前腹面有半月状的肛门,有1对尾乳突。其中头钩、体棘、交合刺和尾乳突等形态特征与前人记述相似。  相似文献   

5.
我场饲养良种鹅已有近10年历史,2000年10月首次爆发鹅裂口线虫病:种鹅零星死亡,病鹅体弱消瘦,增重缓慢,鹅裂口线虫寄生于鹅肌胃角膜层下,引起粘膜坏死、松弛、脱落,使病鹅消瘦,产蛋下降.由于诊断准确、治疗及时,未造成大的损失.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河南省马属动物浑睛虫的病原体种属问题,对从遂平县及郑州市马属动物惠眼取出的5条浑睛虫进行了形态观察和种属鉴定。结果表明2条雄虫是指形丝状线虫(Setaria digitata口)童虫,3条雌虫是唇乳突丝状线虫(S.1abiato papillosa)童虫。  相似文献   

7.
对10头自然死亡的家养林麝的小肠内所获得白色、发状虫体、进行了虫体大小、形态结构观察及测量。发现与以往各研究者在绵羊、山羊及牛体内发现的乳突类圆线虫一致。证明林麝体内寄生的虫体为乳突类圆线虫,林麝为该虫的新宿主,国内尚无报道,系国内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8.
鹅裂口线虫Amidostomum anseris是家鹅常见的消化道寄生虫,寄生于肌胃角质层下.可引起出血、发炎和溃疡,进而影响宿主食物消化.阻碍生长发育,大量感染时,雏鹅会发生成批死亡,给养鹅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选用有效的驱虫药显得十分必要,依佛菌素lvcrmectin是近年来研制的新型驱虫药,具有高效、低毒、广谱、微量等许多优点,几乎对所有线虫及外寄生虫有效,国内已研制成功,商品名为灭虫丁,但还未见应用于鹅裂口线虫感染的驱虫报道,为此我们进行了本试验,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灭虫丁由化工部上海生化研究中心和江苏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制。批号910123  相似文献   

9.
我县从1981年到1983年对本地区的鸡、鸭、鹅寄生虫进行了初步调查,共查到5纲19科26属38种,总感染率为99.1%。主要的虫种有鹅裂口线虫、卷棘口吸虫、膜壳科绦虫和鸡嗜眼吸虫等。其中鹅裂口线虫的感染率高达96.4%,最大感染强度达2283条。为了有效地防治此病,我们用国产丙氧咪唑和丙硫笨咪唑作了驱除鹅裂口线虫的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寄生于驴消化道的3种圆线科线虫的体表结构及其分子生物学分类,试验对采自我国新疆地区驴(Equus asinus)肠道的槽形盅口线虫(Cyathostomum alveatum)、蒙氏盅口线虫(Cyathostomum montgomeryi)和双冠双冠线虫(Cylicodontophorus bicoronatus)标本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并测量,同时对3种线虫的ITS基因进行PCR扩增,阳性产物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槽形盅口线虫外叶冠细长,约为21枚,雄虫交合伞较短,生殖锥背唇有指状附属物,腹唇有乳突状突起,交合刺呈线状,远端有钩;蒙氏盅口线虫外叶冠细长,蜷曲向外,共21枚,雄虫交合伞较长,生殖锥背唇有1对囊状附属物,每个附属物上有1个乳突状凸起,交合刺呈线状,远端有钩;双冠双冠线虫口领与体部相接处只有1个较细的环沟,外叶冠约为30枚,雄虫生殖锥发育良好,腹唇呈圆锥形且有1个丘状突,背唇上有两个对称的刺状附属物,交合刺粗壮。测序得到的ITS基因序列与NCBI中其他双冠双冠线虫ITS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为99.88%~100%,与盅口亚科其他种类线虫ITS基因...  相似文献   

11.
正鹅的常见消化道寄生虫有鹅裂口线虫、绦虫、蛔虫、球虫等病,影响鹅的生长发育和产蛋,严重者极度消瘦,而且能使鹅死亡。无论是规模化养鹅或是散养鹅均易感染,特别是一家一户散养的鹅感染更加严重,必须要加以防治。1鹅裂口线虫鹅裂口线虫病是由鹅裂口线虫寄生于鹅的腺胃、肌胃角膜层下引起的疾病。本病主要是以肌胃角膜的脱落和肌胃急性炎症与溃疡为特征。1.1流行特点鹅裂口线虫发育无需中间宿主。受精后的雌虫每天在胃内排出大量的肉眼  相似文献   

12.
我县地处广西北部,气候温和、江河纵横交错,水草丰富,对养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群众养鸭多,但是由于各种疾病影响鸭的生长速度,并有小部分死亡。通过对死鸭的解剖,发现有少量鸭感染鹅裂口线虫。发现后,于1987年至1988年对我县鸭感染鹅裂口线虫的区乡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调查情  相似文献   

13.
鹅裂口线虫病是由鹅裂口线虫寄生在鹅的肌胃角质膜下所引起。由于本病广为流行,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相当高,对养鹅生产的危害颇大,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病原形态虫体细长,淡红色。口囊呈杯状,底部有三个尖齿(背面一个大,腹面两个小)。雄虫长9.8~14毫米,尾部交合伞发达,伞叶上具有泡状花纹。雌虫长15~18毫米,阴门位于体后部呈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研究采集到的马属动物3种寄生线虫的体表形态,本试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首次对采自乌克兰的马属动物消化道内杯口属的不等齿杯口线虫[Poteriostomum imparidentatum(Quiel, 1919)]、拉氏杯口线虫[Poteriostomum ratzii(Kotlan, 1919)]和副杯口属的麦氏副杯口线虫[Parapoteriostomum mettami(Leiper, 1913)]的体表形态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结果显示,不等齿杯口线虫外叶冠短小、刺状,82枚;雄虫生殖锥腹唇锥形,丘状凸不明显,背唇附属物发育不全,皮质领缺乏;雌虫尾长720μm。拉氏杯口线虫外叶冠尖而窄,75枚,内叶冠宽度是外叶冠的2倍;雄虫殖锥皮质领在生殖锥两侧,背唇上的附属物发育不全;雌虫尾长470μm。麦氏副杯口线虫外叶冠尖细,75枚;雄虫生殖锥突出于交合伞之外,长约0.7 mm,腹唇长于背唇,背唇距末端100μm处有突起;雌虫尾长208μm。本试验结果为上述3种线虫的分类鉴定提供更精确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斧钩华首线虫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斧钩华首线虫的扫描电镜观察陶建平,符敖齐(扬州大学农学院动医系225009)斧钩华首线虫(AcuariahamulosaDies-ing,1861)寄生于鸡和火鸡等禽类的肌同角质膜下,幼鸡严重感染可发生急性死亡。该虫在光镜下的形态结均,前人已有详细描...  相似文献   

16.
从死亡的珍稀动物川金丝猪(四川省卧龙)发现其胃内寄生大量毛首线虫,依据其雄、雌虫体重要结构的形态学研究并与本属内其他八个种比较,鉴定为一新种,命名:川金丝猴毛首线虫新种(Trichocephalus rhinopiptheroxella sp.nov)。  相似文献   

17.
氟苯咪唑(Flubendazole)又名氟甲苯咪唑或氟苯哒唑,为甲苯咪唑的对位氟同系物,化学名为5-(4-氟苯甲酰基)苯并咪唑-2-氨基甲酸甲酯,是一种新的广谱抗蠕虫药。临床上已广泛用于驱除猪的蛔虫、毛首线虫、食道口线虫和后圆线虫等,以及犬猫的蛔虫、钩虫、鞭虫和绦虫等,对禽的鸡蛔虫、封闭毛细线虫、鹅裂口线虫、鹅毛细线虫、微细毛圆线虫和气管比翼线虫等也有极佳的驱虫效果,  相似文献   

18.
2002年7月,作者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某特禽养殖场送检的1只鸿雁(Ansercygnoides)的盲肠内检出线虫877条,其中雄虫302条,雌虫575条。虫体经甘油酒精透明后,鉴定为异刺科(Heterakidae Raillietet Henry)、同刺属(Ganguleterakis-Lane)的异形同刺线虫(Gdispar Schrank)。  相似文献   

19.
鸟蛇线虫(鸭丝虫)病是严重损害幼鸭的疾病,我省广泛流行于岷江流域,其病原为四川鸟蛇线虫,本文报道了幼虫1~3期形态特征,又在我国首次发现雄虫,与本属其它5个种的雄虫不同,详细描述了雌虫形态,以8个种的剑水蚤作为中间宿主,整个发育过程共需36~40天,通过生活史和形态学研究,确定此虫为一新种。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细口杯环线虫(Cylicocyclus leptostomum)的分类地位和系统发育关系,本试验利用数码显微镜对细口杯环线虫进行了形态观察,运用PCR扩增其核糖体DNA内部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12种圆线虫的ITS序列,以马圆形线虫(Strongylus equinus)为外群,运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细口杯环线虫中等大小,口囊呈圆柱形,宽度大于深度,口囊底部有小齿;口囊壁前端薄,后端基部有明显的环箍形增厚;外叶冠由20~24个小叶组成,内叶冠由50~60个小叶组成;食道漏斗较小;雄虫生殖锥较长,呈圆锥形;雌虫尾部直,尾尖呈指形;所测ITS序列总长度为837bp,其中ITS1长366bp,5.8S长153bp,ITS2长318bp;ITS1的GC含量(46.0%)明显高于ITS2(39.8%);经BLAST同源性比对分析,本研究线虫ITS序列与GenBank上登录的同种线虫序列(登录号:AJ004849、Y08587)同源性达99.85%,与阿氏杯环线虫的同源性达99.0%,与杯环属内其他线虫的同源性仅为93.33%~98.45%;ITS序列种间差异远大于种内差异;系统进化分析显示,细口杯环线虫与阿氏杯环线虫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杯环属内其他线虫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综上所述,ITS序列可作为鉴定寄生线虫的分子遗传标记,证实所采标本是细口杯环线虫,并首次在国内报道了细口杯环线虫的ITS序列,为该线虫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